预售总票房(含点映)破亿!今天,我们为什么要看《1921》

图片
据猫眼专业版,截至6月30日12时27分,电影《1921》预售总票房(含点映)破亿。
影片将于7月1日正式上映。
一群百年前的年轻人
看《1921》之前,你很难想象看一个人的奔跑也可以看得热泪盈眶。
这个奔跑的青年叫毛泽东。那一天是法国独立日,在上海一栋灯火辉煌的建筑门口,他遇到了一群高唱着《马赛曲》,满脸喜悦的法国人。他好奇地张望着,想跟随人群一起进到那栋建筑里瞧瞧。就在踏入门口的那一刻,冷漠的士兵拦住了他,推搡着把他赶出了举办庆典的院子。
那一年是1921年,在租界林立的上海,一个普通的中国人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外国人在自己的土地上喧闹欢庆。那一刻你的心也跟着被揪了起来,不由得随那位银幕上的年轻人一起攥紧了拳头。
图片
就在他突然向前奔跑的那一刻,你好像也进到了他的内心,跟着他有力的步伐,一起悲愤、宣泄。
那一幕突然让人明白,原来百年前那些满腔热血的年轻人为之奋斗、牺牲的,其实就是这样一件再自然不过的事情。
《建党伟业》叙事,《1921》写人。正如影片监制、导演黄建新所说,希望通过这种拍摄方式,从主观进入人的内心世界,向当下观众传递那一代人的信仰。
也因此,电影启用了众多青年演员,来饰演百年前同样处于青年时期的革命先辈,他们脸上自然的蓬勃朝气是任何表演都代替不了的。
这几天,王俊凯饰演的邓恩铭受刑片段在社交媒体上刷屏。邓恩铭曾发动青岛胶济铁路工人大罢工并取得重大胜利,领导山东全省工人运动、农民运动,牺牲时年仅30岁。在他给母亲的最后一封家书中,一句“不惜惟我身先死”传递出以身报国的坚定信念。
为了贴近人物在狱中受刑多时的状态,王俊凯在演绎这场戏时,提前几天便开始减少饮食和睡眠。那段“看着就让人觉得疼”的画面,让不少年轻网友感同身受之余,也明白了当下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翻阅李达的资料时,在《1921》中饰演他的黄轩时常感慨这位人物原型的精力旺盛。那时的李达住在六平方米的亭子间里,一个人办杂志、办人民出版社,自己写文章,自己出版,自己去印刷厂印刷,其间还翻译了很多东西,写了很多社会学、经济学的重要理论著作,“我觉得他简直不可思议。”
他是一个湖南人,辩论到激烈时,眼睛会瞪得圆圆的,带有一种刚硬劲儿。但他不能吃辣,因为长期伏案工作,他的胃不好。好友毛泽东来到他家做客时,会因为失望桌上没有一个辣菜而调侃“湖南完咯”。那一幕让人会心一笑,但细想又有种心酸。
演员袁文康今年1月郑重提交了入党申请书,很多人对他饰演的李汉俊印象深刻。李汉俊精通多国语言,会用流利的外语帮朋友解围,举止间流露出温润儒雅的气质,从容赴死的一幕,亦彰显了那个时代追求真理的知识分子铮铮铁骨。
拍摄李汉俊中枪倒下的戏份时,袁文康身上垫着的板子都被打穿了,那一声疼痛的喊叫也许是他戏里的真实反应,而百年前的李汉俊所承受的是百倍、千倍的痛苦。
为了更好进入人物内心,《1921》的演员在进组前都阅读了大量人物传记和历史资料。
就像电影中所展现的,一百年前的中国水深火热,整个上海租界林立,工人们受到压迫,百姓受到屈辱,“一大”代表们在开会时,也面临巡捕四处追查的风险。
所以,那群平均年龄只有28岁的人要去改变中国、拯救中国、建立一个新中国,就像电影里毛泽东对杨开慧所说的,“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国家,无法选择自己的家庭,但我们可以选择自己的理想。为理想奋斗,为真理献身,即便是一无所获,也值得。”
图片
这也是饰演毛泽东的王仁君在奔跑时所想的。为了跑出热血和朝气,他从很早就开始练习,电影中的每条街道几乎都留下了他跑步的痕迹。
他刻意把步子迈得很大,带有一些弹跳的节奏,勾勒出人物的状态和内在精神气质。
看着一群与自己年龄相仿的人从百年前奔跑而来,90后党员小季觉得历史好像一下子被拉近了。“我能够直观感受到他们身上散发出的青春光芒,以及眼中闪烁着的坚定信仰,从而更加明确自己身为新时代共产党人所肩负的使命担当。”
一首娓娓道来的抒情诗
《1921》像是一首娓娓道来的抒情诗。它的语言克制、内敛,导演没有刻意要让观众哭,而是用一些细节去触碰人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部分。
李达对妻子王会悟讲起以前抵制日货时的经历,发现连烧毁日货的火柴都是日本制造的,禁不住感慨:“偌大的一个国家,我们连自己的火种都没有。”
当时,剧本上除了这几句台词外,只是简单注明了无奈、悲伤的情绪,黄建新没有告诉黄轩在这里该不该落泪。他喜欢和演员聊天,而不是细致地告诉他们每个细节该怎么演。
图片
说着说着,黄轩自己被感动了,“我觉得国家在这个时刻真不容易”,一转头,他看到饰演王会悟的倪妮已经满眼泪水。导演没有喊停,还在戏里的黄轩想缓和一下气氛,就说,“我给你唱首歌吧”,于是哼唱起了初译版的《国际歌》。
“起来罢,被咒骂跟着的,全世界的恶人与奴隶。我们被扰乱的理性将要沸腾了,预备着去打死战吧……”
歌声象征着希望,唱着唱着,两个人抱在一起,这段即兴表演让监视器后的人都忍不住落泪。“我没有刻意去追求某种情绪,而是去感受这个人物,感受他在当时的迫切和无奈,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黄轩说。
这也是摄影指导曹郁最满意的镜头之一。他很喜欢那种即兴的感觉,手里的摄影机就像一位演员,也在参与着现场的表演。
在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电影论坛上,黄建新饶有兴致地回忆起这一幕。在他看来,这是一处很重要的戏剧性细节,它会影响人们的情感,也是电影需要下功夫的地方。“在这样一个细节表达之下,你会感觉到李达身上中国知识分子最可贵的担当。”
李达起草完党的纲领后,兴奋地爬上屋顶,看到了新生的太阳照着街道上生机勃勃的景象,一个小女孩正趴在窗口看着他,一声畅快的呐喊自然宣泄而出。
图片
那充满写意的一幕也是黄轩和曹郁所喜欢的。拍摄时是个阴天,现场打了很多灯,但都不是“太阳”的感觉。就在天快黑的时候,太阳突然从地平线上露出来,留给曹郁等人短短的20多分钟去抓拍最后的光线。
“抓住光线很重要。那一幕需要很多人配合。有扛着拍的,有轨道拍的,有稳定器拍的。我们的团队很厉害,可以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拍出想要的效果。”
上影集团车墩影视基地一比一实景搭建了中共一大会址建筑群,这带来了大银幕上的历史质感和丰富细节,但也给拍摄造成了难度。“我们的空间特别小,四面都是白墙,在摄影上很难处理光线,因为墙永远比脸亮。”曹郁想了一个办法,在拍摄会议场景时,将一盏汽灯放在中间,白墙当幕布,人物巨大的影子投射其上,给镜头带来更多心理暗示和象征意味。
演员的一呼一吸,一个交错的眼神,一缕指间的烟雾,都充满了戏剧张力。就像黄建新说的,要让观众展开想象,产生镜头表达之外的联想,电影的魅力才能产生。
一场“守正”和“创新”的创作
那是一场真诚的、充满激情的创作之旅。每一次采访,都让人发现原来电影背后藏着那么多让人想不到的趣事。
比如,实景搭建的建筑里,楼梯尺寸已经稍稍放宽、放缓了,但仍然让演员感叹,“怪不得,上海人管上下楼梯叫‘爬楼梯’。”
拍摄李达、王会悟结婚那场戏时,眼看倪妮穿着高跟鞋走下楼梯,黄建新都禁不住喊,“这么陡,让新娘子怎么下来?”好在倪妮的协调性强,就这么一脸幸福地走了下来,成为电影里闪动着女性光辉的柔美一笔。
很多人都惊艳于倪妮饰演的王会悟很美,但她并不是电影中的柔情点缀,在“一大”顺利闭幕的背后,她担任了重要的角色。
图片
在《1921》里,她和那个年代的许多人一样,从历史教科书上一个符号,变成了有血有肉的灵魂。
看到王会悟撑伞坐在船头,阳光洒在她身上,上影集团国家一级编剧姚忠礼禁不住又一次“泪目”。“我的大姐夫是李达、王会悟的侄子,我几十年前就知道了他们的故事,知道他们夫妇为‘一大’的召开所作的贡献。这部电影对李达夫妇形象的塑造,使我热泪盈眶。”
选择会议操办者的视角去叙述,会让故事更具体,也会带来新鲜的可能性。影片联合导演郑大圣认为,《1921》这样的新主流电影要做到“守正创新”,所谓“守正”,就是在史实基础上展开想象;创新,则要引入类型片元素以及文艺片的思维方式,拍出新鲜感。
黄建新不想重复十年前的自己,他找了整整两年,才找到了和《建党伟业》不一样的打开方式。无论是主观视角进入人物还是多时空交错剪辑,无论是上海街头的紧张追车,还是国际代表和巡捕间的惊险谍战,都为这部电影注入了更多现代气息。对于一部历史题材来说,这样的创新尤为不易。
电影学者常会津津乐道于分析影片中多次出现的小女孩。饰演小女孩的王弋萱是黄建新好不容易从抖音上找到的,他很看重那一双眼睛,她不需要说话,但眼睛一定要会说话。她纯粹的目光,象征着人们对未来的追求,就是那样纯粹。
当“一大”顺利召开,代表们宣读完中国共产党的主张,抱在一起唱响《国际歌》后,画面陡然进入了一个个人物牺牲的场景。这是影片刻意做出的艺术化处理,你会明白原来很多人在笑着、唱着时,其实就已经在理想、信仰的另一端压上了生命的赌注。
“这些牺牲是为了什么?为了一个理想主义的目标,当这个目标实现,你就知道生命价值有多大。”黄建新说,今天的我们,一直在享受他们所创造的新制度,这是电影想要告诉给当下年轻人的。
图片
《1921》是2021年的“1921”。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那一代人的奋斗和牺牲所带来的续集。
走入影院去看《1921》,看看百年前他们的生活、理想和信仰,也是我们在当下致敬和怀念他们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