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用活红色资源,红色经典国标舞剧《潜伏》在番禺上演

文、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罗仕
通讯员 番宣
一个是潮流动感的国标舞艺术,另一个是感人肺腑的红色革命故事,两者经过巧妙的艺术创作,擦出了别样的火花。
6月30日晚,“传承红色经典,舞动热血岁月”——番禺区“永远跟党走”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系列活动——红色经典国标舞剧《潜伏》在番禺首演。一群青年演员用国标舞演绎红色革命故事,重温党的奋斗历程,让党史学习教育插上了“艺术翅膀”。
图片
番禺区有关领导以及冰心散文奖得主、《八年的潜伏》的原著作者、革命先辈梁俭光外孙许星威,革命先辈梁翕光的大女儿、中山医肿瘤医院病理专家梁小曼,中传艺术国际学院创办人尹卫东、龙卫敏等观看了演出。该演出通过电视、网络、广播等平台进行同步直播。
革命故事成为艺术创作源泉
古邑番禺是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地区,红色资源众多。在番禺区石碁镇塱边村有一处色彩斑驳的古建筑,一个呈“富”字结构的门楼格外显眼,上书“松露小学校”。这里就是番禺区15处红色革命遗址之一的松露小学(中共番禺县工委旧址),在这有着一段鲜为人知的革命故事。
图片
在抗战最艰苦的1942年,停办了三年多的塱边村的松露小学重新开学了。村民们谁都不知道,他们是共产党员。很快,学校办得热火朝天,村里的人都被吸引到这。党扎下根,建立支部、发展党员,成长为党的据点。他们为了党的伟大事业,忍辱负重,潜伏八年,当党支部的事业遭遇危机重重、面临生死存亡时,他们巧妙化解危险,建立起番禺党的武装和红色政权,塱边村成为解放番禺的指挥中心。从抗战到解放,成功潜伏了八年,没有泄露一丝秘密。
以这一段革命故事作为创作背景,番禺本土优秀作家许星威创作了纪实文学作品《八年的潜伏》。而以该文学作品为基础,在番禺区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区委宣传部、石碁镇党委指导下,中传艺术国际学院2016级毕业生汲取原著的精华灵感,创编了红色经典国标舞剧《潜伏》。
现代艺术传递革命精神
穿越到1940年代初禺南大地的时空隧道,日寇入侵、国土沦陷、民不聊生,游走在战火纷飞的城池,共同见证革命的精神之魂……《潜伏》全剧充满着昂扬的激情,又不乏历史的深邃与厚重。全剧以真实历史事件改编,运用时光交错的艺术手法,重现先烈们为战争以身殉国、舍生取义的精神,立体细致地展现了中华儿女爱党爱国的胸襟与情怀。
图片
在创编的过程中,一个个慷慨激昂的革命故事,让毕业生们热血沸腾,他们深深地接受了一次党史学习教育的洗礼,国标舞剧成为民族精神与红色基因薪火相传的重要“艺术桥梁”。“我们的学生来自香港、澳门、台湾等全国各地,他们用国标舞的元素来演绎我们自己国家的故事,铭记那段历史,传递革命精神,展现文化自信。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这个舞剧是有着特殊的意义。”尹卫东说道。
用好用活红色文化资源
红色经典国标舞剧《潜伏》是番禺区围绕党史重要事件、活动和重要旧址等组织红色传统教育,开展“永远跟党走”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系列活动之一,是创新党史学习教育形式的有力实践。
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番禺区充分发挥红色革命资源优势,深入挖掘红色资源里的故事、故事里的细节、细节里的精神,教育引导党员群众进一步坚定信仰、信念、信心。
番禺区梳理汇总全区红色文化资源,汇编100篇红色故事电子书、制作100部红色微党课视频和创作红色革命遗址故事手绘长卷,编印《番禺区红色革命资料汇编》。将全区15个红色革命遗址建设成党校现场教学点,重点打造石碁镇塱边村等一系列红色革命遗址示范点,推出红色文化学习教育精品线路。因地制宜开辟党史学习教育“第二课堂”,让革命旧址遗址成为“教室”,让红色文物史料成为“教材”。利用番禺VR技术优势,生动展示红色革命遗址、红色革命战斗情景、重点建设区域全貌。
目前,全区各级党组织就近组织瞻仰革命遗址遗迹、参观主题展览、观看红色影视、阅读红色经典、讲好红色故事、唱响红色赞歌、致敬英雄模范,合计4825场次,参与人员73.89万人次。(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陈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