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柏坡三代人的精神传承

革命圣地西柏坡
在新时代里续写着新故事
近日记者走进西柏坡
倾听老、中、青三代人
讲述不同时期传承西柏坡精神的奋斗故事
在西柏坡,有个故事传了70多年
1948年秋天
董必武夫妇在西柏坡村里的一处碾盘上
发现了一个包裹
里面有一个奄奄一息的幼儿
图片
董必武夫妇抓紧带着这个孩子
去中共中央机关医院进行救治
后来这名幼儿活了下来
他的名字叫闫青海
图片
闫青海:
我在医院里住了9天,打了三针盘尼西林,就活了。我母亲说,谢谢你们救活了这个孩子。
今年,闫青海已经76岁了,回忆起这段经历,眼中仍然充满感激。
青年时代的闫青海,看到西柏坡人被大山困得生活艰辛,吃不饱饭,立志要带领老乡过上好日子。后来,闫青海成了村里的生产队长、民兵连长、党支部副书记。工作中,他时刻念着共产党的恩情,带领村民开运输船、在水库打鱼、开“农家乐”……村里的“万元户”越来越多。
闫青海:
正是赶上这个好日子了,大伙儿挺高兴,跟着共产党走,日子会越过越好。
如今的西柏坡村,村民住上了小洋楼,石板路通到了家门口,架空线路入了地,还建了污水处理设施,用上了抽水马桶。村风和谐村庄美,百姓日子红红火火,用老党员闫青海的话形容便是“有滋味得很”。
闫青海:
我是1968年入党的老党员。作为一个党员,应该好好听党的话,按党的指示办事。应该好好学习党的知识,不能忘记初心,要牢记使命,党员走到哪里,就要在哪里发光。
西柏坡红火的日子
映红了这片革命圣地
紧邻西柏坡的梁家沟村的日子
也火了
如今的梁家沟村街道宽阔平整
一排排二层小楼错落有致
图片
梁家沟是水库移民村,村民很长一段时间过着苦日子。上世纪90年代,这里还遭遇了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时任村党支部书记的陈国平许下铮铮诺言,“再难也要闯出一片新天地!”
图片
陈国平:
我当支部书记十多年,以前虽然在老百姓吃水、浇地、渠道等基础设施这块做了大量工作,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老百姓的致富问题,老百姓手里还是没钱。后来就探讨怎么改变这种面貌?我们也做了前期铺垫,我说,梁家沟的房子谁也不能翻修。
为什么不让老百姓翻修房子?陈国平说,制约梁家沟致富的关键就是房子。2009年,他学习外地经验,推动了梁家沟新民居建设:集中一片土地建小洋楼,拆掉旧房发展其他产业。
五年间,陈国平带领大家平了一座山、两道沟,76栋二层小楼和两栋多层住宅楼拔地而起。随着西柏坡红色旅游不断升温,陈国平带着村民们开饭店、办民宿、建红旅小镇和景区停车场……70%的村民吃上了旅游饭,梁家沟村也被评为河北首批“美丽乡村”。
陈国平:
我们村人均收入达到了2万元左右。下一步,我们要继续牢记“两个务必”精神使命,依托我们这里的生态资源和西柏坡的红色资源,大力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红色旅游,让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更上一层楼。
薪火相传
一代代西柏坡人艰苦奋斗
继承、发扬着西柏坡精神
“80后”年轻党员闫二鹏
2005年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
成为西柏坡村第一个回乡创业的大学生
图片
闫二鹏:
最主要就是,我看到了西柏坡这里的蓬勃生机。
从母亲手中接管了家庭宾馆后,闫二鹏便大刀阔斧地干起来,他成立了村里第一家旅行社,建了西柏坡旅游网,新鲜的经营理念迅速赢得市场青睐,同时也提升了当地旅游产业的品质。
为了更好深挖红色文化,他经常去外地考察,注册培训公司、开设红色拓展基地,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来西柏坡参观学习。闫二鹏说,自己生在西柏坡感到非常自豪,身上有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闫二鹏:
作为年轻一代,我们要把西柏坡精神继承好、传承好、发扬好。我们现在的目标就是用最低的成本、用最简单的方法,让全国更多的老百姓了解到西柏坡的历史、西柏坡的红色文化、西柏坡的精神,并从中汲取营养。
图片
松柏苍翠的柏坡岭
如一位历史老人
注视着这片红色热土
站在西柏坡,感受历史与现实的回响
令人心潮澎湃,豪情满怀
“赶考”永远在路上
一幅幅壮丽的发展画卷正在这里描绘
一部部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正在这里书写
记者|孙青欣、屈冠华、孟健辉、付建岭、宋肖肖、曹力
编辑|悦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