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学生军击败3000亡命徒!青年毛泽东如何打赢人生的第一场仗?

中国有一句俗话,叫“好男不当兵”。
长久以来,普通老百姓对于“兵灾”的恐惧,一直深深地印刻在骨髓里。以至于兵灾与水灾、旱灾一起,成为民间“四大害”之一。
百年前的中国正逢乱世,北洋军阀割据混战,兵祸一次又一次地席卷中华大地。
1917年“护法战争”期间,厄运降临于作为四战之地的湖南。
前有军阀傅良佐,私允北洋军可以“擅入家宅”,公然纵兵劫掠;后有军阀张敬尧,在打下平江县城时,宣布“三日不封刀”。而醴陵一县,更是惨遭北洋军两次屠城,死伤两万余人。
而当时,作为四战之地的省会长沙,也即将面临一场“灭顶之灾”。
此时,尚在湖南第一师范学习、年仅24岁的毛泽东挺身而出,仅率领200名学生志愿军,就击退3000亡命徒,保卫学校、更保卫了整座长沙城。
200对战3000,青年毛泽东人生中第一次带兵打仗,就取得如此逆天战绩,他究竟是如何做到的?
而他在此战中发挥的高超智慧与谋略,又将如何影响未来几十年,中国革命的走向?
兵祸乍起
1915年底,权力欲膨胀的袁世凯登基称帝,震惊国内外,这谜之操作也导致他人心尽失。
袁世凯手下心腹大将,无一人支持,北洋势力军心不齐。而以滇、桂系军阀为主的南方势力,在国父孙中山的号召下自成一派,率兵北上讨袁,史称“护法战争”。
形势所迫,袁世凯无奈取消帝制,没多久就病逝了。
袁世凯去世后,经历直系、皖系内斗,张勋复辟又倒台,北洋政府大权,最终落在段祺瑞的手中。
正在赶往广州的孙中山,原本是打算组织南方势力,讨伐张勋复辟的。结果政局变化太快,革命运动的主题直接变成了讨伐段祺瑞、打到假共和。
护法战争正式爆发。
南来北往,四川、湖南这等尚无定主的交界地带,就沦为南北军阀混战的灾难之地。
图片
1917-1918年间,军阀势力区域分布
段祺瑞政府为了巩固地盘,夺权后不久,就派其心腹傅良佐赶赴湖南,任督军一职,顺便将湖南的驻守势力换血。
这下,南方军阀认为这是北洋势力南下扩张的信号,遂决定派出军队进攻湖南。同时,湖南多地宣告自主,支持孙中山“护法运动”。
经历一个多月的交战后,北洋军队被桂军谭浩明部打得丢盔卸甲。无奈之下,傅良佐带败兵撤出长沙,向北逃去。而此时,谭浩明的大部队还驻守在衡山、湘乡一线,不能及时赶到长沙。
长沙,一时间无人驻守,竟成为一座空城。
逃?还是守?
傅良佐败逃的消息,很快传遍长沙城的大街小巷。
过去一个多月,湖南多地连遭兵灾战祸。傅良佐败逃后,长沙城不设防,城内乱作一团,百姓神经一下子紧绷起来,弃家外逃仿佛成为了唯一的救命稻草。
就在还有人犹豫之时,又一道晴天霹雳响彻全城——一支由3000人组成的北洋溃军,已经撤到长沙南郊猴子石一带。
图片
今长沙西南侧 猴子石大桥
从北方而来的北洋军队,打仗不行,烧杀抢掠的能力,长沙居民倒是早已有耳闻。他们若进城,手无缚鸡之力的城内居民,必将面临一场灭顶之灾。
而同样位于城南近郊的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后文简称“第一师范”),则首当其冲。
第一师范的师生们听到消息之后,十分惶恐。校长孔昭绶立刻召集全体师生开大会,告知大家长沙南郊有作战的危险,要求全体师生立即做好准备,集体到城东五里的阿弥岭暂避,等到通知即刻出发。
听完校长的话,大家立刻离开会场开始准备。然而,有一个人却没有行动。
他,就是毛泽东。
毛泽东冷静地走向校长办公室,向孔昭绶表示,逃走不能真正地保护师生安全。
长沙百姓饱受军阀混战之苦,消极躲避无数次,都未能解决问题。且不说全校师生一起撤走是何其困难与危险,就算是人顺利撤走了,辛辛苦苦建设的校园、储备的图书资料,难道就这样放弃了吗。
图片
1919年毛泽东(二排左三)与第一师范校友合影
同时毛泽东认为,第一师范是长沙的门户,如果师生撤离学校,反而给了溃军“长沙可以轻松打劫”的念头;若积极组织志愿军防卫起来,倒是比离开学校避难要安全。
那第一师范凭什么和持枪的溃军对抗呢?
毛泽东敏锐地察觉到,这只溃军在猴子石一带逗留数日却没有进城,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城内到底有没有桂军!
趁他们现在消息未通、主意未定,惊慌之中,还经受劳累饥饿之苦,如果第一师范主动出击,打他们个措手不及,没准可以顺利赶走溃军。
听完毛泽东如此冷静地分析,校长孔昭绶动容了。但心系全校1000多名师生安危的孔校长,真的就这样被毛泽东说服了吗?
不打无准备之仗
众所周知,毛泽东一生饱读兵书。
源自《孙子兵法·谋攻篇》中“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军事思想,深受他的推崇。毛泽东本人,对这一思想的实践更是身体力行。
毛泽东自知他主动出击的提议,承担着多么重大的责任,关乎全校1000多名师生的安危。所以,他率几名同学,亲自前往猴子石探听实况。
徘徊在猴子石的溃军,原是被派去支援傅良佐的一支临时混编队伍,有3000多人。半途听说傅良佐携部下已经外逃湖北,这支溃军便萌生退意。于是从株洲、湘潭方向,沿粤汉铁路一路撤往长沙,到达此地。
此时,溃军们不知桂军是否入驻长沙城,不敢贸然行动。同时,一路溃退的这支混编队伍,群龙无首、饥饿劳累,十分害怕再次遭遇正规军。
看到这样的现状,毛泽东对击退这支溃军的信心再次大增。他立刻返回第一师范,向全校老师汇报情况,并且提出了组织学生志愿军、设伏造势以收缴溃军枪械的应急方案。
基于此,校长孔昭绶和老师们紧急磋商,深思熟虑之后最终决定,主动出击,共同御敌!综合考量毛泽东素日的优异表现和当前的实况,校方将学生志愿军的指挥权全权交付给毛泽东。
图片
第一师范校长 孔昭绶
而接受任命的毛泽东,火速招“兵”买“马”,组建了御敌的军事力量。
一是动员全校师生。为了快速构建防御工事,毛泽东组织全校师生,将校舍里的桌椅板凳都搬到各个校门处,围成屏障,首先确保校舍的安危。
二是组织学生志愿军。早先,孔校长想要激发学生爱国思想、提倡尚武精神。于是在第一师范推行改革,组建了学生志愿军,并进行定期军训。
曾经当过兵的毛泽东,十分支持并深度参与孔校长的改革,凭借其经验与过硬的身体素质,在学生志愿军中很快便有了声望。
所以,在毛泽东的号召下,应对溃军的学生志愿军队伍,很快便整顿好了。
三是联合长沙城的警察。孔昭绶校长为了支持毛泽东的行动,为其开出公函,言明希望警察局能够支援学生志愿军,共同抵御溃军。警察局知悉御敌计划后,立即派人支援,配合御敌行动。
在筹备“军队”的同时,毛泽东还去了趟湖南商会。随后,便派人买了很多爆竹和油桶。
一切准备就绪后,毛泽东的御敌队伍伴着将至的黄昏,出发了。
四面楚歌
夜色降临!落脚在猴子石的溃军们,好像又要度过一个心中没有方向的漫漫长夜。
砰砰、砰砰砰、砰砰、砰砰砰砰砰……
突如其来的密集枪声,打破了这个看似平常的静寂夜晚。
混编的溃军们瞬间惊坐而起,整个队伍一阵骚乱。
由于军队没有主心骨,大家互不信任,如此情况下,持有枪械的3000多溃军中,竟无人吱声要集体反击。于是,一干人等倒是不约而同地开始想着撤退。
可是此时,猴子石附近的山头上,枪击声已经此起彼伏。
“被桂军包围了!”这是当时溃军中,很多人的第一反应。
深知自己的下场,溃军心中十分慌乱。情急之下,看到向北进长沙城的唯一退路,便向那方向移去。
溃军原本也不认为有多大的希望,还是没想到,尚未退到第一师范后面的妙高峰,就遭受到了另一波猛烈的攻击。
就在枪炮齐鸣之间,一声声桂林话也随之传来。
“傅良佐逃走了,桂军已经进城,缴枪不杀!”
“傅良佐逃走了,桂军已经进城,缴枪不杀!”
“傅良佐逃走了,桂军已经进城,缴枪不杀!”
……
如此喊声,一声更比一声高,一声更比一声强,震耳欲聋之势,犹如千军万马之气魄。
三面围剿,加之妙高峰围堵,溃军一方顿时四面楚歌,身处绝地。
原本心存侥幸的溃军,心理防线瞬间崩塌。原本就已经涣散不堪的队伍,顷刻间瓦解。
投降,成为了溃军们心中唯一的活命之路。
于是,3000溃军选择谈判,随后当场缴械。
图片
猴子石缴枪场景雕塑 图片来源见水印
万万没想到
战乱年代,当兵的看不起读书的。日日咬文嚼字,却只能提起个笔杆子。
但是,溃退至长沙猴子石的3000败军,却在缴械之后,瞠目结舌。
溃军缴械后,他们在被带往第一师范前坪的途中,逐渐意识到,根本没有想象中那么多的“桂军”,而且并不是所有“桂军”都有枪。
等到了露宿之地时,投降的败军们才全然反应过来——逼迫得他们无路可退、只得缴械投降的“桂军”,竟然只是一群学生和一些警察!
而城内根本就没有桂军入驻!
而那浩大的轰击声势,竟是一个叫毛泽东的第一师范的学生,策划实施的!
他们这些老兵油子,竟然被一群学生和爆竹油桶,合起伙来,耍笑了。
胸中怒气,顿时冲冠,可是愤懑终归是空空愤懑。在全副武装的学生军面前,枪械已缴、饥饿劳累的溃军,俨然一群老弱。
再想想谈判时,学生军代表许诺一定的遣散费,这群兵痞子只得无奈地接受。
第二日,溃军顺利拿到由湖南商会提供的遣散费,安全地被送走了。
送走了溃军,就是送走了瘟神。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乃至整个长沙城,就这样避免了一场被屠戮的劫难。
复盘
绝地求生的长沙城中,百姓们激动不已。回过神儿来,学生、警察、长沙各界人士,无一不感慨三个字——毛泽东。
他的同班同学邹蕴真曾问他:
“万一当时败军开枪还击,岂不十分危险了?”
毛泽东解释说:
“败军若有意劫城,当夜就会发起攻击;他们没有攻城,必是疲惫胆虚,不敢经过长沙北归,只得在此困守,所以我知道对他们一呼,他们必从,当时的情势使之然也。”
其实若复盘整场战斗,毛泽东用兵的高超之处,不仅仅在于事前,对于这支溃军的详细侦查。更在于以下三点:
一、知己知彼,知道敌人怕什么、也知道敌人想要什么。
毛泽东曾在其军事思想中总结到:“武器是战争的重要因素,但起决定作用的,归根到底是人而不是物。”所以战争是武器战,更是心理战。
在“第一师范保卫战”之前,毛泽东就准确地把握了溃军的心理。知道他们穷途末路,最害怕遇上士气正盛的桂军。所以毛泽东让学生们装扮成桂军的样子,宣扬桂军已经进城,彻底击垮溃军最后的心理防线。
同时,毛泽东知道这股溃军,最终目的是想越过长沙北上逃跑。如果缴械之后,不给他们些许路费,而是让他们饿着肚子、一穷二白的上路,反而有可能激起这些兵痞的反抗。所以最后还是施以路费,彻底打消这些兵痞以命相搏的念头。
毛泽东这种心理战思想,在17年后的长征中再次体现。
彼时,面对蒋介石几十万人的围追堵截,毛泽东充分利用诸军阀间的嫌隙,“四渡赤水”,让红军绝处逢生,为中国革命保留了火种,堪称军事史上的奇迹。
图片
四渡赤水
二、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在“第一师范”保卫战中,毛泽东的目的是赶走这批兵匪溃军,与长沙城内居民的目标不谋而合。因此毛泽东充分地联合长沙市民,调用了长沙城内一切可以调用的力量。
试想一下,若无长沙警察的人力配合和长沙商会的资金支持,毛泽东这一套“虚张声势”的战术打法,失败风险将大大增加。
三、在正义的旗帜下,训练一支有纪律、敢打硬仗的队伍。
“第一师范保卫战”的成功,在于毛泽东的高超谋略,也在于同学们的全力配合。
面对3000穷凶极恶的亡命徒,相信是个人就会心生恐惧,但毛泽东却召集到了200名和他一样勇敢、不畏牺牲的同学。
这部分归功于第一师范孔昭绶校长,平时推崇的军事训练,但更要归功于毛泽东在“保卫学校”这面正义的旗帜下,所展现出的非凡领导力和号召力。
那时没人能想到,30年之后,毛泽东手下的这200名学生勇士,最终将化为百万大军,救中国于危难之中。
而这后来的一切,或许在这位青年24岁时,就已经注定......
~全文完~
感谢阅读,如果觉得文章写得不错,欢迎关注我,转发、收藏并随手点个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