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激荡小村庄——探访成武县第一个农村党支部诞生地刘土城村

图片
成武县委书记崔学民(右二)在刘土城调研并瞻仰纪念碑
图片
刘土城村党支部旧址
□本报通讯员 王立新
1921年,一个政党,从上海的法租界、嘉兴的南湖游船上,秘密诞生。
1938年,成武县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在远离县城近40公里的白浮图镇边远村庄刘土城生根发芽。
自此,南湖革命航船上的火种,在广袤的鲁西南农村播下第一粒火种,激扬着一段荡气回肠的峥嵘岁月。
仲夏时节,万物并秀。6月22日,怀着崇敬之情,笔者走进刘土城这片红色的土地,探寻身边的红色印记,触摸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刘土城是成武县白浮图镇一个普通的村庄,但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村庄,却诞生了成武县第一个农村党支部。
从县城沿高速连接线向东一路前行,驱车近40分钟后抵达刘土城村。沿着村内道路,走进刘土城村党员活动中心,南面一棵棵松柏和垂柳便映入眼帘,树下一排排健身器材,绿茵环绕,旁边竖立的牌子上写着“刘土城村革命广场”。与之直线距离不过几十米的几栋民房,便是村党支部旧址。
在广场上,笔者见到了早已等候的村党支部书记刘华峰。在他的带领下,我们拾级而上,一座座墓碑在苍松翠柏掩映下显得格外庄严肃穆。
一块卧碑吸引了笔者的目光,“中共成武县第一个党支部刘土城村党支部”,黑面金字,上面刻有碑文:“1938年初,中共单县共产党员吴逢轩等到成武县东南部刘土城一带活动。同年8月,刘土城进步青年刘锐夫,在吴逢轩介绍下,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与吴逢轩一起,先后发展刘土城和附近村庄的周平、张华杰、刘继先、蒋德育、刘汝铎、刘玉珊等10余名进步青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至年底,在刘土城周平家,组织成立了成武县第一个党支部——刘土城村党支部,刘锐夫任支部书记,张华杰任组织委员,周平任宣传委员兼情报站站长。”
两边分别是刘土城村革命烈士简介、刘锐夫同志纪念碑、周平同志纪念碑、张华杰同志纪念碑、革命烈士刘德显纪念碑、革命烈士刘志学纪念碑、革命烈士孙育麟纪念碑……
站立在每块纪念碑前,读着上面的文字,无不让笔者肃然起敬。这一座座的墓碑,就代表着一份份的忠诚。
在刘华峰的引领下,很快见到了刘锐夫的儿子刘瑞民和孙子刘永。他们给笔者讲述了那段不平凡的岁月。
“刘锐夫是成武县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的书记,也是这个党组织的组织者、发动者。他们都是夜里出去活动,白天能藏的都藏起来,夜里有时候路过俺这个村,他就回家看看。俺母亲受父亲的影响,也经常一块儿参加地下工作,送个情报或者递个信儿。俺大伯刘德果就是在革命斗争中壮烈牺牲的。”说起这些,刘瑞民依然掩饰不住自己激动的情绪。
“小时候就常常听俺爷爷说起那个年代的事情,我印象很深刻。我还问过他,身上的疤是咋弄的,长疮了吗?他说是那时候打游击子弹打的。我还听他说俺奶奶也很厉害,双把盒子,是民兵。”刘永补充道。
“爷爷吃饭穿衣从不讲究。臭豆腐是他的最爱,都是他自己捂,因为便宜。”刘锐夫没有存款,全部都捐了,他自己则吃咸菜、青菜、窝头。
刘永说,刘锐夫不准打着他的名义去办什么事,不准占公家的便宜,不准做违背良心的事。刘锐夫有五个儿子,全部在农村务农,谁也没沾上他半点光。倒是受他影响,家家都有当兵的,出了8名军人。
抗战胜利后,刘锐夫任单县公安局局长、曹县工业局局长、成武县拖拉机站站长,晚年回到家乡生活,1988年逝世。
无论是在炮火纷飞年代,还是新中国建设时期,刘锐夫始终保持一颗赤子心,一心为民、不谋私利、艰苦朴素、廉洁奉公。
距离刘瑞民家不远的地方,是党支部旧址。院落现存正房三间、西房三间,平硷土墙,小灰瓦覆顶,为典型的民国时期鲁西南平民建筑,保存基本完整。
走进主屋,映入眼帘的是一张老式八仙桌,摆放在室内最显眼的位置,仿佛见证着那段峥嵘岁月。环视四周墙壁,一幅幅图片,一段段文字,一件件文物,见证了成武县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的创建历程,真实记录了那段烽火年代。
在这里,笔者见到了78岁高龄的周克强和老伴张雪荣,他是刘土城党支部创始人之一周平的侄子。
忆往昔,周克强老人浑浊的双眼迸发出炙热的光芒。“那个时候,吴逢轩在村发展党员都是很秘密的,我们村里很少人知道。”
周克强指着一幅斑驳的老照片说,上面这个人就是他大伯,叫周自斌,字庆麟,又名周平,和刘锐夫是同学。这也印证了革命广场纪念碑上的刻文:1913年出生,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成武县第一个党支部宣传委员兼情报站站长、湖西专区供销社科长、天津市教育局处长。2009年逝世,享年96周岁。
1937年“七七事变”,抗日战争爆发。由于国民党政府采取了“不抵抗”政策,致使日本帝国主义长驱直入。东北沦陷、华北沦陷、济南沦陷,战火烧到成武县。
当时时局十分紧张,大家思想非常混乱。是当亡国奴,还是奋起抗日?是当时大家谈论的焦点,也是每个中国人面临的抉择。当时湖西专区的党组织趁机做工作,积极引导,号召大家坚决抗日,决不当亡国奴。
中共党员吴立本、朱德汶、吴逢轩等组织了抗日组织“战地服务团”,周平参加活动并组织了“战地服务团”的外围组织——“青年救国团”,任“青年救国团常委”。
1938年1月,周平参加了由周冠伍、秦和珍等领导的抗日义勇军第二纵队第十三大队。他们通过各种形式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宣传抗日救国的主张,发动群众参军参战,保卫家乡。正是在这种革命团体影响下,周平思想进步,很快走上革命的道路。
随着义勇军队伍扩大,组织决定由地方上来的干部回地方继续发动群众。周平离开义勇军十三大队,回到家乡刘土城村。1938年4月,周平经同村同学刘锐夫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和蒋德玉、刘继元、刘汝铎、张华杰、刘习珊等在刘土城村组成了一个党小组。
从此,革命的火焰在成武大地燃烧起来,中国共产党在成武有了鲜红的印记。
“在外边大伯都不敢说姓周,称姓刘,他原名就叫周志斌,姓姥娘家的姓,也叫过刘卫国。调个地方,又改个名,又姓周了,叫周平。”周平的侄媳妇张雪荣说,“这间土屋就是大伯周平的家。”
为便于秘密工作和传达上级精神,他们把经常开会的地方选在了周平家。因为周平家位于村东北角,紧挨寨围子,有情况便于出走。再加上周平的父亲周桂沧思想进步,积极支持革命活动,周平又是支部宣传委员,周家是外来姓,人口不多,家境较贫困,一般不会引起注意。因此,特殊的地理位置和革命基础,党支部成立后,支部就设在周平的家里,支部在这里开会较为安全。
在支部开会时,周桂沧常常一整夜安静地守在门外放哨,他还腾出南屋专门让他们开会吃住。时任县委联络员的袁厚银也经常来这里,县委领导苗春亭(曾任贵州省政协主席、贵州省委副书记)、左守善(曾任山东省农业厅厅长)、杨作磊(曾在平原省委政策研究室工作)、朱启伦(曾任山东省供销总社主任)都曾到刘土城开过会,周平的家里成了他们的活动中心。
从党组织成立起,十几名党员以刘土城为中心,宣传和组织抗日活动,与日寇及地方反动势力展开了斗争。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革命活动引起了敌人的注意。1940年6月,地方反动势力勾结国民党第39集团军石友三部,派人包围了刘土成村,逮捕了周平和刘习珊、刘公淦等人。敌人对他们实施了酷刑,但他们没有一个人屈服。
在周克强的联系下,笔者接通了远在天津周克刚的电话,他是周平的儿子。据周克刚回忆,父亲曾给他说过,当时被捕的还有一位虽然不是共产党员,但在敌人面前表现得十分英勇,敌人恼羞成怒,割了他的舌头,剜了他的眼,剁了他的脚,最后壮烈牺牲。他的牺牲既暴露敌人的残忍,也为大家树立了榜样,大家决心像他那样绝不当孬种。
敌人在提审周平时,先是灌辣椒水,呛得周平吐血,然后用成捆的香点着后烧胸,烧得前胸都是燎泡。见周平仍不屈服,又对他实施“压杠子”的刑罚,把他绑在行刑的长凳上脚下垫砖,当垫到第三块砖时,周平疼得昏死过去。后经上级组织大力营救,周平才得以脱险。
刘锐夫等人为保存革命火种,不得不暂时隐蔽起来,刘土城党支部从此陷入瘫痪状态。
此后,刘锐夫、张华杰、周平等人走出刘土城,投入到全国声势浩荡的全民抗日战争中。
抗日战争时期,周平积极宣传、贯彻党的抗日统一战线政策,通过减租减息运动深入发动群众,把广大人民群众团结在革命政权周围,组织他们投身到伟大的抗日战争中。周平还率领地方革命武装和敌伪势力展开游击战。
解放战争时期,周平积极组织青年参军参战,组织大批物资和民兵支援前线。1947年刘邓大军南下过黄河,到达成武、单县、曹县一带,周平带10辆大车的白面支援前线。在离九女集部队驻地二三里时,忽然遭到敌机袭击,蒋介石的三架飞机轮番向他们俯冲扫射,打伤一个车夫、五头牛。
当时周平很镇静,他站在车上指挥大家疏散,飞机又扭头回来向他扫射,他当即跳下车滚到路沟里,棉袄被射了一个大洞,没有受伤。由于疏散及时,指挥得当,没有受到更大损失,及时把给养送到部队,受到部队首长的表扬。
周平的革命活动,引起地方反动势力的报复。他的家人面对凶险,不得不多次分散躲避,整天担惊受怕,吃了不少苦,受了不少难。
反动势力的报复不但没有减弱周平家人对革命的支持,反而增强了对反动势力的仇恨。周平的弟弟周自省,就是在躲避敌人的抓捕过程中,在父亲周桂沧的安排下,投奔到周平所在的区参加了革命。
“为了革命,刘土城村许多进步青年在白色恐怖时期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有58名优秀儿女参加革命,在抗击侵略,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中献出宝贵的生命。”电话中,周克刚言语间难抑激动之情。
在周克刚的印象里,周平很少主动提及自己的故事。“父亲很低调,很少和我们说他的工作。父亲虽然没有给我们留下多少物质财富,但是,他给我们留下了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
刘土城村党支部旧址,记录着中国共产党刘土城支部当年艰苦奋斗的历程,历经80余年风雨剥蚀,房屋虽然破旧,但其具有的特殊历史意义依然在。每逢党的纪念日及重大节日,特别是党史学习教育以来,县直单位党组织相继组织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来到这里,接受革命的熏陶,缅怀先烈的革命业绩,重温入党誓词。
“那个年代,村里人穷得揭不开锅;如今村子面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老一辈为我们打下的,我有责任把这块土地上的红色基因传承好、发扬好。”刘华峰向笔者表达着自己的心愿。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成武县委、县政府始终不忘革命先烈,高度重视烈士褒扬工作,打造了一处处红色教育基地。
“革命战争年代,刘土城村党支部发挥了其特有的、无可替代的作用,充分利用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红色文化资源,努力将刘土城打造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基地。”县委书记崔学民在此调研时强调,“刘土城党支部旧址将改造提升为成武县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历史文化纪念馆,让红色文化成为历史赠予新时代发展和乡村振兴的不竭动力。”
目前,刘土城党支部旧址,已申报为菏泽市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进入山东省首批革命文物保护名录。
历史不会忘记,星火还在传递。
如今,刘土城党支部的革命故事和红色传统,如村革命广场上那一排枝繁叶茂的松柏和垂柳,无论经历多少严寒酷暑,毅然屹立,必将激励成武人民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