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黄马褂,真的有免死特权吗?大家别被影视剧给骗了

许多有关清朝的古装剧中,被皇帝赏赐黄马褂,是一件无比荣耀的事情。大贪官和珅被乾隆皇帝赏了件黄马褂,让他异常兴奋,忙不迭向死对头纪晓岚炫耀。
还有许多武侠题材的小说、电视剧里,各路武林高手为了争抢一件黄马褂,打得头破血流。究其原因,黄马褂有着免死与见官大三级的特殊效果,才会成为人人觊觎的宝物。
可真实历史中的黄马褂,到底是不是真的可以免死呢?
图片
马褂,是带有女真族传统习俗的服装。清代官吏的制服共分为礼服、常服、行服、雨服四种。其中行服便是日常穿着时的服装,又被分为行袍和行褂,马褂就是行服其中的行褂。
据《清会典》记载,为了便于骑马挽弓,黄马褂一般长度不超过股(屁股),袖子最多只到肘。清朝初年,黄马褂只限于八旗士兵穿用。
康熙年间,才成为皇帝出巡以及外出行猎,身边侍卫、大臣的专属穿着。黄马褂之所以特殊,就是因为其中的“黄”,有着与众不同之处,那它到底有多黄?
明清两代,明黄色(也就是淡黄色)仅限于皇家专用。在清代服制的色泽规定中,黄色有明黄、金黄、杏黄等多种类别,这种明黄色、金黄色、杏黄色的马褂,均可称之为 “黄马褂”。
比如有明黄色马褂、金黄色马褂、镶白边黄马褂、镶蓝黄马褂等多种类别,但一般提到的黄马褂,则专指“明黄色马褂”。
但实际上,黄马褂却只有明黄色和金黄色之分。也就是说,在清代政治生活中,唱主角的黄马褂只有一种,那就是“明黄色马褂”。
《清会典事例.侍卫处.仪制》中记载:“后扈前引大臣一二等侍卫升级新补者,岁于十二月行文内务府,支领缘貂朝衣端罩,豹尾班侍卫支领蟒袍;恭遇巡幸,支领黄马褂。”
在这里要说明的是,“明黄”就是“淡黄”,是帝王专用的颜色,一般贵族或后宫嫔妃只能用“金黄色”(即“深黄色”),平民最多只能用“杏黄色”(也即“红黄色”)。
图片
“明黄”在这里是最名贵的,除皇帝外,只有为皇帝服务的人,才特别允许明黄色。所以一般来说,这种马褂是天子近侍的服装。
天子出巡,包括去木兰围场行猎,身边的御前侍卫或者内臣,都会身穿明黄色马褂,即为黄马褂。目的就是为了显示皇帝出行时的气派,凸显出随从身份的特殊性。
这就好比如今某些大公司,需要定制专属工作服。日常上班和外出活动时,大家统一着装,给人一种清爽干练,也能彰显自家公司气度不凡的效果。
直到雍正朝,黄马褂都是作为天子身边随从的专属“工作服”。据史料记载,那些御前侍卫和内臣们所穿的黄马褂,全部都是用明黄色的绸缎或者纱制成的。
黄马褂上没有花纹和彩绣,只能在皇帝出巡和打猎时穿。一旦这些内臣和侍卫被调往其他部门任职或者解职,就不能再穿着黄马褂了。所以这种黄马褂,也叫作“职任马褂”,满洲话叫“秃山褂子”。
黄马褂起初只是一件普通的“工作服”,但毕竟这种衣服只能是皇帝身边的心腹穿着使用。加上黄马褂的颜色太过特殊,久而久之,普通百姓便认为,看到黄马褂就如同看到天子出巡。
直到咸丰年间,大清王朝日薄西山,外有英法联军,内有太平军、捻军来回胡闹。皇帝为了收买人心,早日平定内忧外患,就大量赏赐黄马褂。
任何东西一旦多了就贬值,这是后话,我们再来看看,黄马褂是否只能在皇帝出巡时才能穿着?
图片
不少影视作品中,经常能看到皇帝赏穿黄马褂的桥段。历史上,同样也有这样的现象。赏穿黄马褂共分为两种,一种是跟随皇帝在围场骑射狩猎所获得的奖赏,又被称之为“行围褂子”。
咸丰皇帝之前,清朝历任皇帝每年在固定时间都要到河北承德的木兰围场狩猎。狩猎时间不低于20天,甚至有时会达到40多天。
清朝皇帝们每年这样大动干戈,不辞辛劳地去木兰围场狩猎,就是想以此来昭告天下,爱新觉罗家族的后人,永不忘老祖宗留下的骑射狩猎、尚武传统。
狩猎过程中,若是有御前侍卫、大臣,包括皇帝身边的心腹成功射杀鹿。皇帝一般都要按照惯例,赏赐他们黄马褂。
打猎期间,八旗子弟照例还要进行射箭比赛,满汉官员都能参加。按照规定,满族官员射中五箭,汉族官员射中三箭,得赏次数较多者也会被赐予黄马褂。
当然,能参加木兰行围的满汉官员,其官阶比较高,大多都是朝中的重臣。
这些在打猎过程中得到的“行围褂子”,只允许参加打猎时穿。这点就连皇帝都必须要遵守,违者一律按照觊觎皇权罪论处。
图片
另一种,就是因战功而获得的黄马褂,又被称之为“武功褂子”。“武功褂子”,就是专门用于赏赐那些高级武将,有时也会赏赐给领兵的文官。比如李鸿章、左宗棠、僧格林沁,这些曾为大清朝立下汗马功劳的臣子,人手一件黄马褂。
晚清时,皇帝赏赐黄马褂,更像是一种刻意拉拢,也比较高调。通常是先由皇帝派人高调宣旨,又大张旗鼓派人敲锣打鼓,将黄马褂送到获奖者府上。获赏者得到黄马褂后,先感恩皇恩浩荡一番,然后可以身穿黄马褂,绕着北京城逛一圈。
这种“武功褂子”,可以在一切庄重的场合穿着。比如祭天或是皇帝出巡,有些自夸自卖的意思。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武功褂子在咸丰之后才开始盛行,道光朝之前几乎很少看到。镇压太平天国时,黄马褂的赏赐数量已经几乎达到了成批发的地步。凡是立功的高级将领,几乎都有赏赐黄马褂。
随着晚清日渐衰败,政府号召力锐减,国库空虚,八旗子弟更是不复往年之勇。曾经让无数大臣梦寐以求的黄马褂,几乎沦为了“地摊货”。
图片
晚清著名商人胡雪岩,曾担任江西候补道员。他通过好友左宗棠,向朝廷传达了自己希望得到赏赐黄马褂的愿望。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胡雪岩因向陕西、山西等省救灾捐献巨款。
左宗棠借着这个机会联合陕西巡抚、恭亲王等朝廷重臣共同上奏光绪皇帝,为胡雪岩破例请赏黄马褂,最终成功。
由此可见,到了光绪一朝,居然连商人胡雪岩都能请赏黄马褂。这件神圣的黄马褂,曾被视为大清帝王尊贵象征,如今已沦为儿戏之物。
有趣的是,晚清朝廷虽然对黄马褂的赏赐已达到泛滥的地步,但还是让不少外国人也对黄马褂产生了极大兴趣。
1864年,与李鸿章私交不错的英国人乔治·戈登,被慈禧太后授予“提督”称号,并赏赐黄马褂。戈登也是有史以来,开创清廷赐予外国人黄马褂的先河。
图片
甲午海战,清廷惨败后,李鸿章奉命前往日本议和谈判,结果遭到小山丰太郎的刺杀。李鸿章被一枪击中面部,血流不止,脸上鲜血浸染了黄马褂。
此事被日本媒体大肆报道,还登上了欧美报刊的主流版面,让不少西方人认识到了黄马褂。
1896年,李鸿章奉命前往美国进行国事访问,美国不少杂志以李鸿章访美为主题创作的漫画。其中,李鸿章的形象便是一位身穿黄马褂的老人。
1896年8月28日,李鸿章到达纽约时,街头竟然涌进50万人。民众们表现出来极其高昂的热情,一些大人还用黄丝带作为点缀,将自家小孩的自行车打扮得漂漂亮亮。
此举也引发李鸿章的疑惑,他忙问身边人,为何纽约民众会如此喜欢黄色?
原来,并不是纽约民众了解黄马褂的来龙去脉,只是他们认为黄马褂能代表中国文化,“皇帝们的特使一般就会穿着这样的黄马褂,像头上插着美丽的孔雀羽毛,给大街上增添了令人难忘的画面。”
图片
也就是说,黄马褂已经作为晚清的耻辱,丢人都丢到国外去了。这就好比现如今美国所流行的中式快餐,基本上与中餐没有任何联系。都是美国人按照自己的烹饪方法,再加上所谓的中餐噱头,吸引顾客。
去过美国的朋友应该清楚,在纽约大街小巷的小吃店,流行一种名叫“左宗棠鸡”的小吃。左宗棠是中国晚清重臣,“左宗棠鸡”,应该是这位晚清重臣发明出的美味佳肴。
实际情况是,“左宗棠鸡”是一种用油炸完之后,混上一些酱料的鸡块,与左宗棠并无任何关系。“左宗棠鸡”和黄马褂一样,成为大清的落日余晖,被西方人嘲笑的一道特殊风景。
最后再来和大家聊聊,黄马褂是否真的具有免死,和见官大三级的特殊效果?
图片
道光年间之前,黄马褂的确见官大三级。主要是因为当时黄马褂数量稀少,一些御前侍卫和大臣身穿黄马褂,可以方便行事,更好地为皇帝处理各种事务。
咸丰年间之后,由于黄马褂含金量大大降低,就基本没有见官大三级的效果。
举个例子,无论是清朝前期还是后期的黄马褂,就很像是我们学生时代获得的奖状。
清朝前中期的黄马褂含金量高,就如同省、市、区内的竞赛,得了一个好名次获的奖。而到了晚清时期,就像期末考试拿了好名次,班级内部颁发的奖。影响力相比较而言,就稍低一些。
黄马褂就是如此,本质上,黄马褂就是皇帝御赐给大臣的奖状。随着不同的时间段,黄马褂含金量的高低,决定了这种物品的稀缺程度。
还有就是,在封建时代,不管你是有所谓的免死金牌,还是黄马褂之类的,皇帝要你三更死,你就活不到五更。
皇权至上,一件黄马褂又算得了什么?说白了,这些都只是附于皇权的封建产物罢了。
图片
在一些小说和古代影视作品中,故意人为夸大黄马褂的作用,也是违背了史书所记载的细节,所以大家都别被影视剧给骗了!
当然,黄马褂的稀缺程度,也的确见证了清朝的兴衰。越是到末路,昔日神圣无比的物件,就越是烂大街。国将不国,朝政已无尊严,黄马褂也只是一件普通的黄色褂子罢了。
说白了,黄马褂的特性,首先在于其便于骑射的物质特征,其次才在于其作为皇权象征的崇高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