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博会闭幕了,又“没有闭幕”,透过“花博之窗”看上海崇明乘势腾飞

在“海上花岛”上海崇明举行的
第十届中国花卉博览会
到了说“再见”的时候了
......
图片
透过绽放激情与梦想的“花博之窗”
世界惊叹——
40余天
10平方公里的园区面积,
180个室外展园,
数量成历届之最,
64个室内展区百花齐放……
突然想到马上就看不了花了
心里还有点酸酸的呢
别急!!
东东从崇明区新闻办获悉:
7月3日起至8月31日,花博园区将转型为“花博文化园”继续对公众开放。
开放区域为花博南园(东平国家森林公园),花博北园世纪馆、复兴馆(A、B两馆)、花艺馆、花栖堂和东片区室外展园,以满足本市市民亲子出游、休闲度假需求,让更多的市民群众共享花博园建设成果。“花博文化园”个人票价为70元,团队票价为40元,门票免票优惠政策参照上海市公园管理相关规则执行。
说明!!!
即便花博会已经圆满闭幕
想看花的小伙伴还是可以去看的!
这段时间没有去看的小伙伴们
不会再留有遗憾啦!
她的“花路”该怎么走?
透过“花博之窗”看上海崇明乘势腾飞
“花开中国梦”,这个首次在岛屿上、乡村里、森林中举办的花事盛会,让崇明不仅仅成为上海人口口相传的城市后花园,更成为人民群众向往的建设中的“世界级生态岛”。
图片
三年来
从成功申办到精心筹办再到如期举办
花博会的带动效应已经显现
目前,崇明花卉产业已从基础相对薄弱阶段步入加速发展时期,崇明水仙、红掌花、西红花等代表性花卉和企业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品牌美誉度不断提升。不仅如此,通过开展全球精准招商,进一步发展与国际合作的“花经济”,崇明成功引进了崇明智慧生态花卉园、陈家镇优尼花卉港、上海国际菊花生态园等优质花卉龙头企业和示范项目。
图片
生态优势引领绿色发展
“生态”是崇明的关键词
是发展的根基、软实力的体现
从一张张规划图变成实景图,从土黄色变成绿色再到五彩斑斓,花博北园依托原有自然风貌进行大胆创造而成,“盛世牡丹”的美丽图景在不影响森林、湿地主体格局的前提下横空出世。花博南园则基于东平国家森林公园的生态基底加以提升改造,根据树木点位来敲定建筑布局,做到不砍伐一棵树。
图片
花博北园里,复兴馆、世纪馆、竹藤馆,三座核心主场馆,都有生态“绝活”。复兴馆屋面采用中国传统的折纸、剪纸艺术,呈现波纹状,高低起伏、错落有致,象征着波澜壮阔的“复兴之路”;
世纪馆西馆布置中外稀有的花卉植物展示珍奇的花,东馆以最新多媒体艺术虚拟现实展示心中的花,屋顶以花卉、绿植、采光庭院等要素构成“蝶恋花”造型,呈现“彩蝶扑牡丹”的迷人画卷;
图片
竹藤馆首次在国内采用“单层 3D 打印模板+喷射混凝土技术”建造,体现前沿科技与现代艺术的融合,屋面板采用一次成型的清水混凝土施工工艺,彰显独特生态美感。
另有由500万个利乐牛奶盒打造成的环保“网红长椅”吸引了无数游人打卡,生态理念也深入人心。
图片
花博园各项设施场地坚持以实现可持续化为目标。据了解,清洁能源普及利用率、节水器具普及率、污水收集处理率、污水资源化再生利用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固体废物处理率等全部达到100%。
筑牢生态基底,是办好花博的前提。多年来,崇明在提升生态环境品质上频下苦功,全区劣V类水体100%消除,森林覆盖率超过30%,地表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达100%,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1.5%,成为上海市空气质量最好的地区之一。
图片
2001年,上海提出崇明生态岛的建设理念。崇明坚持生态立岛不动摇,滚动实施四轮生态岛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累计安排255个项目,涉及空间管控、生态治理、基础设施、生态产业、社会民生、协同发展六大领域。
2016年,《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发展“十三五”规划》发布,崇明目标定位由现代化生态岛升级为世界级生态岛。
图片
生态环境好不好
要看鸟的翅膀往哪里飞
鱼的尾巴往哪儿游
随着态环境持续改善,鸟类保护工作力度的不断加大,不少以往罕见的鸟类纷纷到崇明“安家落户”或作为迁徙停歇的“驿站”,崇明占全球种群数量1%以上的水鸟物种数达14种,东滩湿地成为鸟类天堂。同时,崇明坚持打好长江“十年禁渔”持久战,并发动广大群众,形成全民参与、全民关注、全民监督的合力。
图片
崇明区还推出国内首份农业负面清单,严格管控农业投入品,全面推行农业绿色生产;努力在“三生”(生态、生产、生活)融合、双碳(碳达峰、碳中和)战略、五绿(绿色环境、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绿色生产、绿色生活)方面取得突破,打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崇明范例”。
花卉产业乘势腾飞
陈海公路、建设公路等崇明主干道拓宽了、乡村“颜值”提升了、市民文明素质提高了……
这些是花博效应下的昙花一现,
还是乘势腾飞?
其实答案显而易见,本届花博会艺术荟萃、文化交融、智力汇聚、流量奔涌,推动着崇明基础设施、美丽乡村、旅游服务、花卉产业等全面升级发展。崇明区,正把花博势头化为发展势能。
延长花卉产业链、全方位挖掘花卉价值,这不仅是崇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也是构筑发展新优势的重要路径。
图片
在花博南园,有一片占地760平方米的水仙园,今年春节前夕,4万多头优质种球被保存在1℃-4℃的冷库里,以此延缓其生长速度,保证它们能够在花博举办期间绽放。这一技术来自崇明本土合作社百年施家花厢,其传人施克松和儿子施豪研究水仙反季节开花技术多年,两年前取得成功。
图片
“希望借助花博会,水仙花能被更多人了解和喜爱,进入寻常百姓家,”施豪说,“合作社的水仙种植面积在近两年内翻了一番,达500多亩。”记者了解到,施豪家的合作社还将优质水仙花种球提供给崇明其他农户和合作社,以此提高崇明水仙的种植规模,进而提升市场影响力。
有本土花卉企业“借力”花博会,更有带着资金和技术的重磅花卉项目落户崇明。上海崇明智慧生态花卉园是崇明成功获得第十届花博会举办权后首个入驻崇明的重点花卉产业项目,占地面积310亩。该项目应用现代化的设施、智能化的设备,首次实现国内育苗全程自动化,打造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育苗工厂、科研基地和研发中心,年产花卉种苗2亿株、精品盆花1000万盆以上,年产值达8200万元
图片
借花博会东风,越来越多的鲜艳花朵正结合高科技、高品质、高附加值的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方向,在崇明绽放“美丽经济”。
目前,崇明已成功引进8家优质花卉龙头企业,落地企业项目总投资近25亿元。截至2020年底,崇明全区商品花卉总种植面积2.8万亩,花卉总产量达3245.29万枝(盆),年销售额突破亿元。
崇明区还将依托这些花卉企业带来的先进技术和理念,努力打造成为特色花卉种源研发基地,商品花卉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基地,花卉良种繁育基地。计划到2025年,崇明花卉科技和研发将取得重要成果,家庭园艺和美丽经济初具规模,花卉交易额取得重大突破,全产业链发展体系基本建立,初步构建起国际化花卉产业高地雏形。
此外,在文旅产业方面,为了满足花博会住宿需求,崇明区制定引导政策,大力加强住宿配套设施建设、提高住宿接待能力,近两年里新增712家各类住宿单位,酒店民宿实现规模倍增,品质也得到大幅提升,“崇明民宿”成为新锐时尚品牌。
图片
还有更多“隐性”效应正在发生。五彩稻田画、田野乐园、富有诗意的阡陌与民沟,绘就了大写意、大工笔画,引人入胜;崇明大米、蔬菜、水果等优质生态农产品,成为花博的爆款产品。与此同时,崇明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顺应运动休闲、生态旅游、健康养生发展需求,将全力打造“农旅、花旅、文旅、康旅、体旅”等构成的“多旅”融合产业。
图片
随着上海地铁崇明线、沪渝蓉高铁的启动建设,崇明的发展驶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快车道。面向未来,崇明将坚持把放大花博效应与“蝶变‘十四五’、建设新崇明”紧密融合,以花兴业,积极推动生态实体产业发展;以花美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以花惠民,积极顺应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乘势而上,建设“海上花岛”,奋力打造永不落幕的花博会。
来源:东方网
记者:王泳婷
图片来源:上海崇明
编辑:卫宜斐、安通
审稿:鲁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