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专访“七一勋章”获得者魏德友及其家人

把红色基因传承下去
——专访“七一勋章”获得者魏德友及其家人
图片
魏德友接受记者专访(摄于7月2日)。兵团日报记者 王玮昊 摄
人物简介:魏德友,九师一六一团退休职工,1983年6月入党。他和妻子坚守在新疆毗邻边境线的无人区,为国巡边50多年,劝返和制止临界行为千余人次,他的家被称为“不换防的夫妻哨所”。魏德友巡边总里程达20多万公里,相当于绕赤道5圈,被誉为边境线上的“活界碑”。
7月2日,“七一勋章”获得者魏德友和兵团获全国“两优一先”表彰的代表们从北京载誉归来,记者第一时间对魏德友及其家人进行了专访。
记者:老魏叔您好,祝贺您获得党内最高荣誉“七一勋章”,请您和大家分享一下您这次获奖的感受。
魏德友: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习近平总书记亲自给我颁授“七一勋章”,当时心里特别高兴,非常激动。总书记说,你们都是立足本职、默默奉献的平凡英雄,我听了以后特别感动,得到这份沉甸甸的荣誉是我一辈子都没有想到的。
说实话,我高兴、自豪,但也觉得不踏实,自己没作多大贡献,党和国家却把这么高的荣誉给了我。这枚“七一勋章”,不仅仅是我个人的荣誉,更属于每一位在基层一线长期坚守、默默奉献的共产党员。
总书记嘱咐我们,回去以后好好干,继续为党和人民好好服务。我今年81岁了,回去以后我要继续守好边,虽然年龄大了,但是还有女儿继续走我走的路,我要教导好女儿和身边的护边员,把革命传统保持下去,把红色基因传承下去,为祖国的边防事业多作贡献。
记者:阿姨您好,这次您陪老魏叔专门去了北京,老魏叔获得这么高的荣誉,总书记还亲自给他颁授了勋章,您的心情是怎样的?
魏德友的妻子刘景好:我坐在台下止不住地流眼泪,真高兴啊。我老伴这辈子能干也能吃苦,这几十年来,不管刮风下雨,他都坚持放牧巡边,从来没有后悔过。
建设边疆、保卫边疆是党交给我们的任务,是我们的工作,我们一定要干好。我要陪着老伴在边境线上守一辈子,一直守到走不动的那一天。
记者:爸爸妈妈守边57年,作为他们的女儿,你有哪些印象深刻的事情?
魏德友的女儿魏霞:我是家里最小的孩子,也是父母最疼爱的一个,我记得2006年,哥哥姐姐交给我一个任务,让我劝说已经退休的父母离开草原,回山东老家养老。
我爸爸很倔强,无论我怎么哭闹他都不同意。当时,他对我说:“自从响应号召来到这里,我就向党承诺,我不能走,要一直坚守在这里。”
记得那天正好下雨,看着爸爸穿着雨衣,深一脚浅一脚赶着羊群出门的背影,心里酸酸的。妈妈说:“你不知道你爸爸的脾气吗,他承诺了要建设边疆、守卫边疆,他说过的话就一定会做到,我们都不会走,就守在这里,守一辈子。”最后,我被爸爸的执着感动了,我选择留下来陪伴他们。
这次陪爸爸去北京领奖,看着习近平总书记亲切地和爸爸握手,给爸爸颁授“七一勋章”,我特别激动,那种激动是无法用语言形容的。
爸爸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虽然岗位平凡,但党和人民都记着他。我为爸爸骄傲,我要向他学习,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为党和国家事业多作贡献。(兵团日报记者陈琼)
边境线上的“活界碑”魏德友。 视频来源:兵团卫视
魏德友:不忘初心 为国守边
图片
6月的萨尔布拉克草原,天高地阔,成片的骆驼蓬开出白色的花。这里的夏季太阳特别毒辣,走在巡边线上犹如火烤。
萨尔布拉克草原地势平缓,边境线缺少天然屏障,护边员的作用至关重要。草原深处、小道尽头,是“七一勋章”获得者、九师一六一团退休职工、护边员魏德友的家,他和家人一直坚守在这里。
图片
魏德友和女儿魏萍一起巡边(摄于6月11日)。 兵团日报记者 陈琼 摄
把家安在边境线上,为国守边50多年,魏德友巡边总里程达20多万公里,相当于绕赤道5圈,劝返和制止临界事件千余人次,管控区内未发生一起涉外事件,魏德友被誉为边境线上的“活界碑”,他的家被称为“不换防的夫妻哨所”。
耄耋之年的坚守
图片
载誉归来的魏德友向大家展示“七一勋章”,分享喜悦(摄于7月3日)。管述军 摄
一台收音机、一个望远镜、一根羊鞭、一个水壶,6月11日清晨,81岁的魏德友还是和往常一样,带着“装备”,和女儿魏萍赶着200多只羊,去距离家十几公里的边境线上放牧巡边。
面容瘦黑,略显苍老,身体虽不如从前,但魏德友走在自己熟悉的巡边路上,依然精神抖擞。
1964年,20岁出头的魏德友响应中央号召,从北京来到九师一六一团屯垦戍边,进驻到荒无人烟的萨尔布拉克草原,和守边牧民一道通过放牧的方式巡边守边。
1967年,他把家安在这里,戈壁滩上挖出来的地窝子,就是他和妻子的婚房。
一年又一年,他与战友们一起沿着边境线放牧、种地,肩负起巡逻守边任务。在辖区西巴里坤、萨尔布拉克、额敏河南畔,构筑起了长达20公里的“移动界碑”,用忠诚守护着祖国的领土。
在荒无人烟的边境,守边的日子异常艰辛,但这些却从未减弱魏德友戍边守土的信念和意志。几十年来,他和妻子只分别回过山东老家一次,他们将一生中最好的青春年华献给了护边事业。
2017年,二女儿魏萍辞去山东临沂的工作,回到出生地萨尔布拉克草原,接过父亲的羊鞭放牧巡边,这让魏德友非常欣慰。他常常和女儿一起放牧,给她讲述多年来自己守边的点点滴滴,指认路边的一草一木和每一处设施。
“政治觉悟要高,责任心要强,要耐得住寂寞……”父亲的话,牢牢地刻在了魏萍心里。
这是神圣的职责
图片
魏德友在巡边(资料图片)。兵团日报记者 王德江 摄
中午时分,魏德友家的餐桌热闹起来,青椒炒鸡蛋、土豆烧牛肉、素炒茄子、杂粮米饭,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午饭。
“我们的国家富强了,现在护边员的生产生活条件也越来越好了,家里通了电,盖了新房,我和老伴儿也涨了退休金,吃穿不愁。”细数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变化,老人脸上洋溢着笑容。
在魏萍看来,父母年事已高,能陪在他们身边是最大的幸福。“爸爸虽然年纪大了,但是精神头很足,这是因为他一直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在魏萍的记忆里,从上学开始,她就和哥哥姐姐住在团场的出租房里,大的带小的,自己照顾自己。
年幼时,她也曾埋怨父母不心疼不照顾孩子,直到自己当了兵、成了家,渐渐懂得了父母孤守在萨尔布拉克放羊,不仅是为了守住生活来源,更是守护祖国边疆的道理。
“我们兵团人就是要维稳戍边,这是神圣的职责。从山东回来4年了,我没有后悔自己当初的选择。我要和父亲一样,用心守护这里的一草一木,每一寸土地。”魏萍说,扛起父母守边的责任,理解了父母的选择,更为他们能够坚守戍边事业而自豪。
把兵团精神一代代传承下去
图片
魏德友放牧巡边时,都会带着干粮和他的“三件宝”:锈蚀的军用水壶、老式收放机、62式军用望远镜(资料图片)。兵团日报记者 王德江 摄
半个多世纪以来,昔日战友陆续告老还乡,边防战士一茬换了又一茬,草原上的牧民也都搬去了条件更好的定居点。而魏德友夫妇却选择留下来,守在界碑旁。
魏德友的事迹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现在,魏德友守边所在地已成为魏德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我希望你们能够一干到底,积极投身祖国的建设。你们每个人的身上,都寄托着未来的希望,要把兵团精神一代代传承下去。”炎炎夏日,魏德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迎来了一批又一批前来参观学习的党员干部,老人深情地讲述守边故事,用淳朴的话语表达心里的期望。
“魏爷爷默默无闻的坚守让我无比感动,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以他为榜样,为履行兵团职责使命、建设美丽九师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九师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学员董晓霞说。
“一生做一件事、我为祖国守边防”,在魏德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黑色的大字格外醒目。铮铮誓言,一诺千金,魏德友说到也做到了:“我想一直守在这里,直到走不动的那一天。”(兵团日报记者陈琼)
图片
图片
来源:兵团日报 兵团卫视 胡杨网
编辑:马玉琦
审核:杨永霞
终审:钟 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