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是学历最低的诺奖得主,消失 16 年后,他带着重要发现回归

2020 年 7 月 27 日,Nature旗下的子刊Nature Chemistry低调上线一篇文章,该研究发现名为 goadvionin 的化合物——PK/RiPP 杂交脂肽,在有效抑制革兰氏阳性菌的繁殖的同时有望掀起新药原料研发的一场化学革命。
图片
图片来源:Nature Chemistry
作者一栏赫然写着 Koichi Tanaka(田中耕一)的名字,依旧那样朴实无华。
图片
诺贝尔奖颁奖现场的田中耕一
图片来源:诺奖官网
在 2020 年诺贝尔奖即将揭晓之际,让我们来一起走进这位只有本科学历、平凡半生却上演学渣大逆袭的诺奖获得者 —— 田中耕一
只有本科学历的普通工人
自古英雄出少年,正如张爱玲所说,成功来得太晚,喜悦就会减半。
然而那些不具有先天优势而后发制人者,我们可以称之为「大器晚成」,这样的例子不在少数,当然包括田中耕一。
2002 年初秋的一个傍晚时分,总部位于日本京都的岛津制作所里突然电话铃声大作,岛津制作所作为日本一家主要从事生产科学测试仪器的公司,近年来可谓生意惨淡,赤字累累。
本科毕业便工作于此的田中耕一见证了公司的辉煌与落寞,作为普通工程师的他不禁心里嘀咕,「谁会在下班时间找公司谈合作呢」,便好奇的拿起听筒。
电话那头却传来一阵欢快的北欧风英语,然而任凭对方竭尽所能甚至歇斯底里的兴奋,却丝毫感染不到电话这头的田中耕一。
他屏住呼吸、全神贯注听半天仍不知所云,依稀听懂「Tanaka」「Congratulation」、「Nobel」几个单词,难道庆祝自己拿到北欧一家名叫 Nobel 公司的销售订单吗?
在那个快递闪送不发达的年代,田中耕一心里盘算一番,即使这单生意是真的,抛去车马人力费,公司根本赚不到钱,况且竟然还会有人舍近求远跨越小半个地球从欧洲来买自己小公司的产品,不是骗子就是恶作剧,于是没当回事的田中耕一继续鼓捣自己的研究。
「听说贵公司的普通工人田中耕一,获得诺贝尔奖了???」
图片
面对各路媒体的田中耕一
当远在瑞典的皇家科学院宣布田中耕一与库尔特・维特里希及约翰・芬恩共同获得 2002 年的诺贝尔化学家奖时,平常门可罗雀的岛津制作所立即人满为患、水泄不通,各路媒体更是利用长枪短炮的设备来一睹田中耕一的真容。
至此曾经名不见经传的田中耕一一跃成为日本头版头条常客及国民的新偶像。
面对记者的穷追深挖、老板的升职加薪以及母校东北大学破例授予的荣誉博士学位,田中耕一却平静如常,他想起了几天前那个「骗子电话」,也想起了 20 年前的那一次决定。
人生多舛、挂科留级的「学渣」
王尔德说,即使我们生活在阴沟里,依然有仰望星空的权利。
刚出生不久父母相继病故的田中被迫在叔叔家做养子,清贫的家境加上工匠叔叔的影响造就了超强的独立动手能力,10 岁便能自己组装飞机电车模型。
学生时代的田中耕一天赋平常,甚至在东北大学攻读电气专业时还因为德语课程挂科留级过,1983 年毕业后的田中耕一才了解到自己的亲生父母早已被病魔夺走,震惊之余他下决定从事医疗方面的工作,于是在大学老师引荐下顺利进入了岛津制作所。
谁能想到这一干就是 20 年,这个决定也为他摘取科学桂冠上的明珠埋下了一粒梦想种子。
图片
刚毕业意气风发的田中耕一
图片来源:NHK 纪录片
拿破仑曾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的士兵。然而对田中耕一来说除喜欢鼓捣研究外并没什么大的理想,甚至还主动拒绝几次晋升机会
在岛津研究所,田中耕一的主要任务开发「质谱分析仪」,即利用激光照射来测量金属、半导体以及生物样品的分子质量,日复一日,早八晚十,罕有朋友更不知爱情为何物,他就这样乐此不疲的尝试向液态样品中添加辅助介质,希望有朝一日能够提升蛋白质分子离子化的成功率。
或许天道酬勤,这种执着的精神感动了上天,1985 年的一次意外失误——错用甘油当丙酮来悬浮钴粉,结果运气不期而至。从小家境贫寒的田中耕一特别珍惜比较昂贵的钴粉,于是决定死马当做活马医用甘油试一试。
意外出现了,一个之前从未有过、意想不到的信号出现,并且显示的分子量接近完整的维生素分子 B12,凭借多年的经验和扎实的化学功底,田中耕一将这次小失误不断优化成为闻名世界的「软激光脱着法」
图片
生涯最高的失败
图片来源:田中耕一自传封面
最终,只有学士学位的田中耕一因「开发生物巨分子的同定与构造解析手法」与另外两名美国科学家共享诺贝尔化学奖,成为历届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当中学历最低的得主
潜心耕耘,真正的传奇从六十岁开始
时光荏苒,往昔诺奖的荣光逐渐退却,沧海桑田转眼又是二十年。
在田中耕一消失在大众视野里的大部分时间里都被「冒名顶替综合症」所支配,总惶恐自己配不上诺贝尔奖的荣誉,觉得只不过运气好罢了,别人眼中的无上荣光在田中耕一身上化作万千压力,他会不停地问自己:「那么多专业研究者,把一生时光奉献给学术都没能获奖,我一个非化学专业的本科小职工,凭什么能拿诺贝尔化学奖?」
日复一日的灵魂拷问,周而复始的潜心耕耘,终于在与自己不断较劲中,阔别已久的田中耕一带着自信、笃定、从容用国际顶级期刊Nature正刊的文章再一次出现在公众面前,讲述最新的液体活检技术 —— 从几滴血中可以提前 30 年检测出阿尔茨海默症的征兆,老爷子依旧那样朴实无华。
图片
图片来源:Nature
封面来源:YouTube 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