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盐城笔会|在盐城,访文武将军黄逸峰

图片
夜晚,格-格-格-格,此起彼伏的蛙鸣,有节奏的蛙鸣,在寂静的四围里显得格外清脆。
睡在东台黄海森林公园的小木屋里,我在想,这也应该是一个世纪前黄逸峰听见过的蛙鸣和感觉到的寂静吧。下午见到那幢建于清末民初的青砖宅子,两边的廊房推窗可见并不宽阔的广济河,直至12岁,在私塾里开蒙的黄逸峰一定经常面对这条看来并不清澈的小河,想象它会通向何方,川流所指,会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天生不安分的黄逸峰,不怕闯荡,而只求世界开阔,如果放到今天,他会是一个大胆的创业者,而在那个年代,他必然是一个激烈的革命者,他用他坎坷的一生证明了这一点。
黄逸峰七次被捕,三次被迫离党又重新入党,能文能武,既当过国民党的将军,又是共产党委任的第一批将军。从书生到将军再到学者的一生堪称传奇。不久前建党百年电视剧巡播,在《光荣与梦想》一剧中,正好看到上海第三次工人武装起义后,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当天,黄晓明扮演的周恩来被拘禁在26军二师师部,怒斥对方指挥官,身旁有一个不愿缴枪的汉子护着。在黄逸峰故居介绍中,有这样一段:
黄逸峰与二十六军党代表赵抒,直闯二师师部上海宝山路天主教堂,经过反复做工作,国民党二十六军二师终于放出周恩来。黄逸峰从“虎口”中救出周恩来,深得中央嘉许,时为中共中央总书记的陈独秀为此专门接见并表扬了他。
尽管细节不详,但基本事实不谬。也因此,我总感觉电视中周恩来身边彪悍的大汉原型,应该有曾经在三次工人武装起义中亲自率队,持枪攻打闸北第五警察署的黄逸峰的影子。尽管在现实生活中黄逸峰是个小个子。
黄逸峰的性格注定他是个无法“躺平”的人。他在跳级从南京东南大学附属高中毕业后,先后就读上海公学大学、复旦大学商学院,课间还经常跑去左翼人士创办的上海大学听课,1925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曾任复旦大学共青团支部书记,因组织罢课游行纪念“五卅运动”被校方开除(请人查阅复旦档案,获知黄逸峰的同学登录名为黄承镜,又名尘静,1925年春商科一年级,1925年冬商科二年级,1926年春二年级),后又考入暨南商科大学就读,成为当时上海学生联合会的主席。
大革命失败后,黄逸峰回故乡东台从事地下斗争,先后三次被捕,刑满释放后,又两次下南洋,在暹罗和新加坡一带教书办学,又三次被外国当局拘捕。抗战爆发后,回国考入铁路系统工作,直至担任沪江大学教授、立信会计专科学校副教务长和广西大学教授,但一直未被组织重新接纳。
黄逸峰的其他经历和头衔更是令人眼花缭乱。东台地区第一位中共党员、中共南京特委书记、东台和青浦农民暴动组织参与者、重庆国民党战地党政委员会少将设计委员、鲁苏战区党政分会中将委员、苏北“联抗”总司令兼政委,1941年经陈毅介绍重新入党后又担任中共兴东泰地委书记、苏北参政会议长、苏中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北平军调部中共代表团交通处少将处长、东北野战军铁道纵队司令员兼党委书记。新中国第一任上海铁路局局长、华东军政委员会交通部长兼党委书记、华东财经委员会运输部部长、华东交通专科学校校长。1956年参与筹建中国科学院上海经济研究所,担任副所长,直至1978年以73岁高龄就任上海社会科学院院长和学术委员会主任,1984年转任名誉院长。这样的列举,还难免挂一漏万。黄逸峰的一生之传奇由此可见。
在这些目不暇接的转型也好,转身也好,包括他犯下的“错误”中,始终如一的是黄逸峰不肯“躺平”的倔犟性格和坚定信念,看得出,他是个充满热忱、敢作敢为,有时也难免耿介刚烈,甚至有些武断的人,可以说他是一个“儒将”,也可以说他是一个“烈相”,有人干脆称他为“文武将军”。在东北铁路总局工作期间,他敢于痛斥宴会上行为不端的苏联专家,以至于斯大林向毛泽东告状,但也正是在东北铁道兵司令员任上,他豪言:解放军打到哪里,铁路就修到哪里,火车就开到哪里!成为辽沈和平津两大战役的“开路先锋”。
黄逸峰也曾就学复旦,1978年后又成为我现在任职的上海社科院第四任院长。我在老东家《解放日报》上看到江泽民、朱镕基等领导参加黄逸峰追悼会的报道,这些都在无形中增加了我对先生的亲切感和了解其生平的愿望。在参加盐城市委宣传部和《文汇报》组织的考察活动中,我特意前往瞻仰黄逸峰先生的故居。
黄逸峰先生步入理论界,重新成为学者后,陆续写下了20多篇论文和文章,其中《中国洋务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在经济发展上的比较》一文对洋务运动作出了一分为二的分析,颇有新见。著作《中国近代经济史论文集》则在业界产生深刻影响。
人无完人,何况世事动荡,先生于动荡人生中不惧起落,无论逆顺,任何境遇下,都不堕青云之志,其成就一番事业的精气神,堪为师表。
走出不大的逸峰园,来到世界遗产地的条子泥,在望远镜中看见远处滩涂湿地里低挽着绵白的脖子,近乎躺平、温驯栖息着的白琵鹭,却突然发现在蓝色光照下,一只濒危的黑嘴鸥不屈不挠地张开喷气式的翅膀,腾空而起。
远处正是大海。
作者:徐锦江
编辑:邵大卫
责任编辑:杨健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