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柴盒汉服:宣传上的“现代版素纱襌衣”,实际上的……

图片
本文作者: 春梅狐狸
6月底的时候为了给7月中旬某宝造物节活动造势,就搞了一个#95后女生设计火柴盒汉服#的话题(我是在知乎看到相关问题知晓的)。
图片
△ 相关截图
大概是为了吸睛,这个汉服商家(媒体称“汉服设计师”)还借用了著名文物素纱襌衣作为噱头。可惜,有名的文物意味着大众即便不了解背后的专业性知识也不会太陌生,所以在媒体的采访里,这位商家直接就翻了车——
她把“素纱襌[dān]衣”念成了“素纱禅[chán]衣”
图片
图片
△ 视频截图,澎湃/观察者网
9021年了,还有人在素纱襌衣上犯这个错误,实在是我万万没想到的!
我更没想到的是,媒体在视频前半段介绍这件事的时候是正确地使用了“襌”字,然后在后面这位汉服商家的采访里,因为商家念错了,字幕也直接就给配了“禅”字(关于这个字的问题详见旧文《不仅只有字容易写错:素纱襌衣的那些鲜为人知的事情》)。搞得我也是弄不清楚媒体究竟是被商家唬住了,还是懒得管,又或者就是喜闻乐见这个汉服商家主动跳了一个坑?
反正这个错误太明显也太低级了,直接导致相关媒体的微博热评第一就是路人网友指出了这个错误。热评第二则是指出宣传上的另一个bug,是该汉服商家号称可以塞入火柴盒但实际上是设计了一个比火柴盒大得多的包装盒(和视频里的鸡蛋比),属于宣传上的明显夸大,又是一眼能被普通人抓到破绽的那种。而商家的蓝V号解释了火柴盒大小的问题,却没有回应读错字的问题。
图片
△ 相关截图
图片
△ 视频截图,澎湃/观察者网
事情到这里,基本就是一个不合格的营销推广(中性)了。毕竟,即便某宝造物节一开始就是奔着话题度去的,这件事本身的话题性也很一般。我要是不写这篇,是不是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个,即便知道也觉得这个坑也乏善可陈。
接下来,我们就要讲点知识性的东西,又名——
来自辛追的智商反噬!(以前讲过的部分,延展部分请看插入的文章链接)
古代有超越现代的技术吗?
如果说是哲学啊,文学啊,音乐啊,绘画啊,等等之类的,那就很难说了。单说科学技术,现如今全国上下都在念叨着要数字化改革、全世界都在奔向第四次工业革命,还迷信古代有什么现代所不能及的黑科技,就真的有点扯了
当然,这个和古人有多智慧是不矛盾的,跟现代科学无法解释古代的一些问题也是不矛盾的。这两点以前多多少少都说明过,能理解的就理解,不能理解的就祝愿一生无忧无虑吧!
的确有一些古代技术后来发展断绝了,这个和非遗的产生差不多,主要原因是时代变迁以后社会需求变化了,完成这件事有了更有效率的选择,而不是技术发展上的问题。当然,选择这件事看的是当下合适与否,而不是对错高下,这个也要分清楚。
之所以说这么沉重的话题,是为了说明“现代版素纱襌衣”除了吸睛,还是吸一些对文物叶公好龙式的好奇心以外,就做这件事本身而言,没有难度。说得更没礼貌一点就是,轻量级的衣服满某宝都是,此事在当代根本就不稀奇,人家只是没那么去营销罢了!
图片
△ 相关截图
图片
△ 某宝上防晒衣的宣传海报
图片
图片
△ 新闻视频截屏(字幕是视频里原生的),来源天目新闻
图片
△ 某宝上皮肤衣的sku图片
图片
图片
△ 某宝上皮肤衣的主图(挑了个模特照也是陪抹胸穿的)
图片
△ 火柴盒汉服的商家模特图(看我多厚道)
关于素纱襌衣,媒体以往的相关报道里更偏爱于说做文物复制的时候重量总是大于原件,很多人就借此引申为现代不如古代。为此之前我们写过一篇《重量不到50g,素纱襌衣的技艺是否真的冠绝古今?》,说的就是复制有难度这个是反而说明了桑蚕技术在西汉之后一直处于不断发展进步之中,有兴趣的可以戳链接去回顾一下。
对于素纱襌衣来说,它的伟大是在那个年代里完成这件衣服的伟大,而不是别的,它本身的文物价值已经很高了也不需要刻意去搞出这些有的没的来包装。
和很多人的印象不一样,素纱襌衣的超细蚕丝是三眠蚕的问题,学者们很早就发现了,而相关的化学诱导剂在1984年就已经成功合成,并在1988年就拿了国家发明二等奖。而今年是2021年了,很多人还在以为这个问题才刚刚发现。
图片
△ 农业科技成果选编
劝别人不要在一知半解的情况下吹嘘历史,是一件很难、甚至有很大风险的事儿。这次的“现代版素纱襌衣”营销其实就是在这种吹嘘下的反噬,只不过这次商家自身的水平远比路人还低,才翻了车,换成包装手段更高明一些的商家,质疑或反对会不会反而惹来祸端,就真的很难说了
现代版有超越文物的卖点吗?
让素纱襌衣轻的原因在于料子,可是这个汉服商家又不是自己纺纱织布,从这点上来说她其实连营销的资格其实都不太有
更荒唐的是,虽然在宣传视频里说这款“现代版素纱襌衣”的重量是“最轻的一件只有24g,最重的为49g”,而文物的数据分别为了48g和49g,乍听之下似乎是比文物轻了,但实际上它极有可能比文物重多了!
图片
△ 网络上防晒衣的宣传海报
文物素纱襌衣通袖接近2米,是一件很大的衣服。其中直裾式的那件,也就是49克重的那件,《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 出土纺织品的研究》给出的测算数据是,用料2.6平方米,49克的总重量里镶边就有8.8克重,衣身的“素纱”每平米的料子重15.4克
买过真丝面料的人都知道,商家一定会给出一个单位为“姆米”的数据,也就是面料的克重,1姆米是一平米的料子重4.3056克。换算一下,做素纱襌衣的纱料大概是3.58姆米。这个姆米数是非常非常小,目前市场上卖即便是衬料也很少有这么小的姆米数,相关的料子也主要用来当衬里。
图片
△ 4-6姆米的乔其纱
图片
△ 素纱襌衣
看这个商家拿出来的款式,是对襟窄袖的短衣,即便以宣传中最小的24克总重量来算,这个用料能达到1.3平米吗?可以对照一下双方的尺寸表▼
图片
△ 火柴盒汉服商品说明
△ 马王堆一号墓的三件单衣尺寸
如果这个所谓的现代版,在克重上是无法比肩文物的,做的款式也不一样,那所谓的“现代版素纱襌衣”究竟是从哪里体现关联性的呢?明星文物的热点也不能这么蹭吧!
此外相关知乎问题下另外有高赞答主提出疑惑,商家给出的“面料有真丝和香芸皱”是明显有问题的。从小学语文的角度上来说,真丝和“香芸皱”就不是一个并列关系,至于“香芸皱”更是一个查无此物的面料。从面料的命名看,没有“皱”结尾的,这应该是“绉”的讹字(面料部分详见《令人眼花缭乱的“丝织品种”一文通!| 读书笔记》)。至于“香芸”的说法也比较奇怪,著名的有“香云纱”之类,改了一个字,有种似是而非又要蹭上点啥的意思。
撇开前面种种不论,一款主打面料的商品竟然说不清楚面料成分,这不是营销的或宣传的坑,而是面料成分标识不合格,这可是有国标的。如果有购买正规品牌服饰经验的人就会发现,宣传为真丝或丝绸的衣服上面写的不是真丝,而是桑蚕丝。面料成分上也不能写俗称,别说“香芸皱”这种都没听过、搜不到的,连“天丝”“人造棉”这种大家已经有共识的名称也是不能写上去的。这不仅仅是挑商家的锅,更是要挑某宝,平时各种擦边就算了,这回连自己选出来的造物节“上榜商品”都不严肃遵纪一下吗?
创意造物是营销游戏吗?
很妙的是,知乎的相关问题落点是“哪些原因促使汉服破圈走向大众?”真的是哪儿哪儿都聊破圈,某个词一热就开始到处用。
图片
△ 知乎截图
这早就不是某宝造物节里第一次出现汉服了。某宝搞出造物节这个概念的时候,原意可能是打算做一些偏年轻潮流的新锐的创意品,但实际上这部分中真正的好东西根本不用等到这一年一次的活动就会自己冒尖。我去参加过造物节(当然不是自己买票),明显感觉到造物节就越来越像个嘉年华、游园会,今年眼看着要搞成小明星团建晚会了,至于本来应该是活动重心的商品跟它提出的“中国青年创造力大展”似乎是渐行渐远。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 今年造物节宣传海报,大麦网
图片
△ 某宝对造物节活动的宣传文案
看了一下网传的某宝造物节神榜活动的报名规则,该商品入选的“神创意”是这么要求的:
4、神创意:意想不到、新奇特
(1)该商品的外观设计上有文案创意(比如,标语服装、药盒外包装的咖啡)
(2)不一样的使用方式(比如药片式褪黑素变成吸入式褪黑素、打针或涂抹的玻尿酸变成口服玻尿酸)
(3)不一样的呈现方式(比如罐头蛋糕、跑鞋样式的高跟鞋)
(4)星座、占卜、玄学等周边商品可归类到神创意,推荐理由可以写设计样式和理念,不可夸大商品功能。
可能某宝看中的就是可以把汉服装进火柴盒这个创意点。前面说了,这个所谓的火柴盒是商家另外设计出来的包装,实际上比火柴盒不知道大了多少。一个烫知识是,装进火柴盒也不是什么创新点,文物素纱襌衣的解说词里很多都带着这点,这么表达可以让普通参观者对于素纱襌衣的轻薄有个具象的感受。
图片
△ 宣传视频里包装大小
图片
△ 火柴盒的真实大小
图片
△ 素纱襌衣与火柴盒本身的宣传关联
但是马王堆汉墓发掘得很早,让现在的人来写介绍词相比是不会用火柴盒当作参照物,因为它在我们的生活里已经很罕见了。这让我想起一个笑话,某营销匠人在宣传词上抄了别人的人生经历,但他本人是80后,被抄的人是70后,于是那个编纂的履历就显得很是滑稽。
如果是装进商家那么大的“火柴盒”里,某宝上的防晒衣甚至可以仅几十元钱把连定制logo都印上去的那种都能轻松做到。我理解的神创意是让这件事变得有趣,而不是让这件事变得荒唐。造物节的选品是不是一年不如一年了呀。
图片
△ 某宝上可收纳的定制皮肤衣主图
由于这件事本身是带着宣传造物节的背景,知乎相关问题的回答里就有不少肯定的声音,即便是面对这连文物名都可以念错的局面,依然可以用类似于“致敬传统”、“文化自信”、“融入日常”、“文化复兴”、“勇于创新”等等理由要求大家必须要拿出包容、鼓励、支持的态度。
但我这人刻薄惯了,实在是没法从错别字想到“文化复兴”,没法从满大街的皮肤衣想到“融入日常”,更没法从讲解词里沿用了几十年的火柴盒比喻想到“勇于创新”。不好意思,是我的问题!
或许是我不再年轻了,我对于造物节很多创意都理解无能。商家必须写XX后,设计必须是怪奇刺激,创意必须是第一但本质又很空洞。不好意思,还是我的问题。
图片
△ 去年造物节的汉服选品第一
在我看来,文化创意,先得搞明白文化才好谈创意。素纱襌衣牛的不是轻,而是在那个时代那个条件下实现它轻的技术。如果看到它只能看到49克,这何尝不是辛追的悲哀呢?
从营销宣传的角度去反思,这个在现代社会里已经没有技术壁垒的东西,为什么套上素纱襌衣就能火,或者说策划人员觉得这样能火,何尝不是我们的悲哀?
※ 如无另外标注,文章为 春梅狐狸 原创,如有疏漏欢烦请指正,文章欢迎分享至朋友圈, 转载须经授权并支付稿费;
※ 所使用的图片、视频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以协商相关事宜。
感谢阅读,喜欢请记得分享哦^_^
-
* 最近的文章 *
-
春梅狐狸 传统服饰
脸着地的藏狐,故纸堆里的服饰爱好者
[ 百度百科TA说特邀科普作者 ]
如果喜欢 记得关注
笔者已出版《图解中国传统服饰》,请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