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破浪前行

制造业是稳住经济基本盘的“压舱石”,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核”驱动。面对日益复杂的发展形势,我县聚焦“存量”与“增量”,加快培育“123”百亿级产业集群,不断夯实工业制造业发展基础。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全县累计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651.9亿元,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137 亿元、同比增长3.3%,规下增加值增速2.7%、与全市平均持平,实现规上销售产值621.4亿元、同比增长0.2%,外贸出口交货值108.7亿元,累计产销率95.3%。
今年一季度,我县加快重点产业突围和重点企业培育,强化精准服务,优化营商环境,工业经济实现“开门红”。全县累计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163.2亿元,同比增长42.1%;累计实现规上销售产值149.3亿元,同比增长44.7%。累计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34.4亿元、同比增长42.7%,增速高于全市平均9.6个百分点,全市大区排名第五;累计完成工业投资18.4亿元,同比增长77.8%,增速位居全市第三,其中制造业投资10.8亿元,同比增长21.6%,技改投资12.8亿元,同比增长333.1%,增速位居全市第一。
图片
抓项目 扩投资
产业链群补短锻长
近日,总投资约51亿元的宁波生物基可降解新材料产业基地项目,在西周镇循环生态工业园开工建设。据介绍,该项目全部建成后,将形成以第三代秸秆乳酸为核心标志的年产30万吨乳酸、20万吨聚乳酸、10万吨聚乳酸纤维的生产基地,实现年产值108亿元,利润22亿元,税收14亿元。此外与该项目同时开工的项目共有14个,总投资32. 59亿元,年度计划投资6.21亿元,主要涵盖功能材料、汽模配等、健康养老以及乡村旅游等项目。
瞄准“123”产业集群,我县坚持招商引资和稳商扩资两手硬,大抓项目,抓大项目。出台《关于加快培育“123”百亿级产业集群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重点谋划构建以临港装备产业为核心,改造提升汽模配、纺织服装两大传统优势产业为重点,培育发展功能材料、绿色能源、海洋生物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突破口的“123”百亿级产业集群建设,力促制造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能变革。
我县严格落实“县级领导领衔、重点部门配合、项目单位负责”的重大项目三级协调机制,梳理形成强链延链补链目标、重点地区、靶向企业“三张清单”,完善“三库一图”信息管理系统建设。优化项目全流程服务,创新试行“工业项目桩基阶段施工许可证办理”模式,加强项目竣工验收、设备补助、不动产权证办理等方面服务。去年,组建9支招商小分队,签约亿元以上项目40个、10亿元以上项目11个、50亿元以上项目2个。全县完成工业投资76.9亿元、同比增长19%,增幅列全市第二,其中技改完成46.4亿元、同比增长46.5%,增幅列全大市第一。这当中,我县布局推进了一批打基础、利长远、增后劲的优质工业项目——39个续建亿元以上工业项目中,中化膜、金源矿山机械、金瑞包装、乐惠啤酒设备扩建等项目试(投)产,日星大中庄扩建、若宇新能源汽车装备、灵峰机械等项目加快建设;21个新建项目和11个新招引落地项目中,中船海上风电装备、国电海上风电、锦浪逆变器等重点项目开工动建,荣辉模具、中车滨海装备、华美达机械等项目前期工作稳步推进。
传统产业“老树逢春”。突如其来的疫情放大了针织服装、汽模配等传统产业的短板,同时也带来了转型升级的契机。我县出台《2020年象山县传统制造业改革提升工作要点》,推动针织产业、汽模配产业强链稳链,全力打造针织行业供应链平台基地和铸造模具产业基地。主动对接拼多多、余杭艺尚小镇等线上线下平台,鼓励企业尝试“互联网+生产+贸易”的内销模式;引导企业参加模具展、服装节等国内展会,召开电商培训、拼多多网上销售等数字赋能培训活动5场。2020年,全县针织产业、汽模配产业分别实现规上工业产值91.02亿元、138.81亿元,占规上产值的13.96%和21.29%。
新兴产业“换道超车”。日星铸业大中庄区块扩建、锦浪科技分布式租串并网逆变器和研发中心等一批高端装备项目顺利推进,以激智、勤邦为龙头的光学薄膜、特种薄膜等新型膜材料制造的新材料行业发展势不可挡。2020年,全县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高端装备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26.2亿元、72亿元、58.2亿元,分别同比增长6.0%、4.6%、3.4%,分别占全县规上增加值的19.1%、52.6%、42.5%。
图片
优服务 强治理
企业培育质效提升
上线企业码系统“象山专区”、搭建“1+N”涉企服务窗口平台,我县不断强化精准服务,全力为企业做好“无事不扰、有呼必应”的店小二,“出谋划策、排忧解难”的娘家人。
环境就是生产力,服务就是竞争力。深化县级领导、部门、乡镇三级联动机制,全县年产值500万元以上企业专人服务全覆盖。依托“企业码”和“甬易办”打造一站式在线互动政商服务系统,紧紧抓住“企业码”服务企业“零次跑”的有利契机,围绕普惠金融、工业互联、象企信用服务企业,实现“码上万象,企行天下”。去年,全县领码企业15489家,领码率109.7%。50条惠企政策在“甬易办”平台上线,惠民利企政策实现“无感兑付”,申领奖励资金7314余万元。
以县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为主平台,积极搭建“1+N”涉企服务窗口平台,即8718象山平台+若干8718乡镇平台,去年共建设8个覆盖重点工业镇乡(街道)的企业服务窗口,将涉企服务工作延伸至工业一线。积极办理县级领导及部门流转交办的企业难题,形成便捷的投诉、高效的流转、务实的解决、严格的督查的闭环机制。2020年,通过企服中心收集整理难题3068个,难题解决率85%以上。
去年,我县继续深入实施“小微企业三年成长计划”,狠抓企业主体培育,从推进“单项冠军”、“专精特新”等方面全方位铺开,力促企业提档升级。乐惠国际入列国家级单项冠军产品,锦浪科技、诗兰姆汽车零部件入选市单项冠军示范企业,易锻精机入选宁波市第四批单项冠军培育企业,钰烯腐蚀通过省级隐形冠军示范企业复核。日星铸业等22家企业入列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名单,合力制动等10家企业入列市“专精特新”小巨人培育名单,其中天安智能等4家企业入列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名单。
我县紧扣目标任务,坚持内育外引,全面撒网、重点摸排、精准对接,掌握潜在升规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建立“小升规”动态培育库,加大对培育企业和新上规企业的扶持力度,上下联动、合力挖潜,超额完成年度“小升规”目标任务。2020年,完成“个转企”131家、“小升规”81家,拥有规模企业583家,亿元以上企业达到104家,其中5亿元以上企业20家、10亿元以上企业12家。
坚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高质量发展,就是要抓住要素市场化配置“牛鼻子”,算好经济账、资源账、环境账,努力实现以最小的资源环境消耗获取最大的发展效益。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是提高产出效益的有效途径,是提升发展质量的必然选择。去年,全县完成对全部规上企业“亩均效益”数据的分类评价,并形成相关分析报告,2019年全县规上企业实现亩均税收19.9万元/亩,同比增长15%;亩均工业增加值为82.6万元/亩,同比增长7.1%。整治提升43家低效企业,盘活土地面积1375亩,新增产值24015.2万元、税收3146.8万元。
推进低碳绿色发展。引领企业开展节水型企业、资源综合利用、绿色工厂等项目创建,下达5家节水型企业、清洁生产企业补助资金40万元。锦浪科技入列国家级绿色工厂示范名单,日星铸造入选宁波市第一批绿色制造示范企业。推进铸造行业、低散乱企业及行业区块整治,29家企业100余台熔化炉通过省合法合规产能认定,整治提升低效企业80家。
加快小微园区集聚。积极引导工业企业和项目入驻园区实现“化零为整”,突出汽模配、针织等产业集群建设,强化园区示范效应。去年,全县确定新建小微企业园3个,改造提升小微企业集聚区6个,目前9个园区通过省小微企业园评定,吸引350家企业入驻,37°湾-象山科创中心认定为省级四星小微园区,浙东表面处理工业城认定为市级三星小微园区。
图片
重创新 促智造
数字经济抢占先机
浙江易锻精密机械有限公司将5G“搬”进工厂,通过新老厂区5G专网覆盖,实现生产车间进出库智能化管理,生产情况一目了然,故障维修远程指导;宁波劳伦斯表面技术有限公司与浙江移动宁波象山分公司举行签约仪式,启动“5G+智慧工厂”项目,实现厂内注塑机数据采集,形成5G+数据采集具体方案;宁波威霖住宅设施有限公司与中国联通宁波市分公司举行签约仪式,双方携手打造“5G+未来工厂” ,实施新一代数字技术赋能制造业企业高质量发展……日前,我县相关试点企业陆续启动实施“5G+工业互联网”项目。
推进智造融合是当前发展的趋势。去年,我县成功打造合力模具、日星铸业、恒大印染等3家市级数字化车间,下达市级预拨补助资金1327.2万元。乐惠国际、天安磁性传动2家企业入列高端装备制造业重点领域国内首台(套)产品,易锻精机等4家企业入列省内首台(套)产品。两化融合、企业上云等工作进展顺利,宁波申菱、合力模具等15家企业通过国家两化融合贯标评定,排名全市前列。乐惠国际被列为省第四批上云标杆企业,完成企业上云420家,超额完成市定目标。
我县着力打造数字服务平台,拓宽5G+应用场景。发挥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南方中心、航天科工集团INDIOS工业互联网平台作用,打造“模具云”“针织云”等产业云平台,两大平台及易锻基于区块链的设备物联网运平台入列宁波市工业互联网平台重点项目,宁波乐惠国际打造乐惠-阿里云精酿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搭建数字装备和数字精酿平台。加快构建针织服装产业和汽模配产业大脑,打造县域级、行业级、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推进“5G+智慧工厂”、5G+AR(VR)应用,国内首家5G+影视制作基地、5G+区块链红美人品牌溯源融合应用先后落地。
图片
“十四五”:五年翻一番 挺进千百亿
“十四五”期间,我县将围绕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紧扣“五年翻一番、挺进千百亿”目标要求,持续推动工业经济在质量效益、产业结构、动能转换等方面争先进位,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滨海城市。到2025年,力争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1200亿元,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250亿元,高端装备产业增加值、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65%、60%和35%。
制度引领 促能级提升
构建产业集群。重点谋划构建以临港装备产业为核心,改造提升汽模配、纺织服装两大传统优势产业为重点,培育发展功能材料、绿色能源、海洋生物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突破口的“123”百亿级产业集群建设。促进制造业集群成链发展,打造研发创新、生产制造、服务完善的产业生态圈,大力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着力构建具有区域特色和竞争优势的“123”新型工业体系。到2025年,力争培育形成临港装备1个五百亿级产业集群和汽模配、纺织服装、功能材料、绿色能源、海洋生物等5个百亿级产业集群。
优化产业布局。以象山经济开发区为主体,突出临港装备工业园等专业园区建设,充分发挥爵溪针织服装创意产业园、西周汽车轻量化特色产业园辐射带动作用,每个园区布局2-3个主导产业,着力打造环象山港湾产业发展带;以航天智慧科技城为重点,围绕石浦科技园区、市海洋生物专业园、高技术船舶基地,形成产业带内“一城双园一基地”格局,力促军民融合和新兴产业发展,深化拓展环石浦港湾产业发展带,进一步形成“两湾两带多园组团”空间布局。
提高产业水平。全面梳理县域产业链群现状基础,针对性实施强链补链延链计划,围绕汽模配、纺织服装两大传统制造业,重点在优势产业升级、落后产能出清、融合拓展深化等方面谋求新进展,持续推动传统制造业向集群化、数字化、品质化、服务化、绿色化转型发展。鼓励并支持龙头企业加大本地企业配套力度,进一步做大做强全县产业链条。
图片
规模支撑 蓄发展动能
深化工业企业梯队培育。探索实施工业企业“330”梯度培育,以企业规模增速、科技创新、品牌建设、企业上市等为主要指标,严格落实税收奖励、项目贷款贴息、信用担保、要素保障等优惠政策,努力形成领军型、标杆型、创新型企业各30家。实施抓大壮小扶微计划,开展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高成长、科技型“小巨人”、小升规培育等工程,到2025年,力争筛选培育县级单项冠军入库培育企业30家左右,国家级、省级、市级单项冠军(隐形冠军)企业20家,规模企业800家。
推动工业项目投资增长。依托码头、港口、岸线等资源优势,大力开展产业链精准招商,谋划引进一批强链、补链、延链的重大项目,梳理形成强链延链补链目标、重点地区、靶向企业“三张清单”,一对一组建招商小分队。积极做好项目落地转化服务工作,奋力实现“开工前最多50天”“竣工最多30天”。严格落实县级领导联系项目机制,扎实构建项目“谋划—储备—前期—建设—竣工”全周期工作链条,推动日星风电产业园、日风逆变器生产等项目早日开工,劳伦斯Tsl-M饰条超级工厂、若宇新能源汽车检具装备生产等项目早日试投产。到2025年,力争新引进亿元以上工业项目25个、10亿元以上工业项目5个,主导产业集群工业投资年均增长两位数以上,新增工业有效投资400亿元以上。
开展工业土地全域治理。深入推进“闲置土地破冰动建”“低效企业税收达标”“散乱污区块整合拔钉”三大攻坚行动,通过收回储备一批、改造提升一批、兼并整合一批、关停淘汰一批等方式,加快实现用地提效、空间扩容、企业提质。重点对印染、铸造、小熔炼、食品加工等高能耗、高污染行业开展专项整治行动,淘汰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节能减排要求的落后技术和工艺设备。全面实施《象山县“亩均论英雄”改革实施方案》,进一步细化完善差别化用地、用能、排污机制及财政激励约束机制。到2025年,力争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亩均税收达35万元/亩,亩均增加值达125万元/亩,单位能耗增加值、单位排放增加值年均分别提高4%以上。
图片
创新驱动 挖质效潜力
推进数字赋能。大力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依托现有海洋、旅游资源优势,加快数字产业化发展,谋划建设一批县域级、行业级、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积极推进企业深度“上云”、数字化车间、两化融合工作,促进ERP、MES、PLM、CRM等系统在优势企业中得到普遍应用,重点打造“新智造”“未来工厂”等标志性应用场景,进一步强化数字赋能,提升产业智能化水平。支持临港智能装备产业园等园区建设数字经济示范园,支持创建针织服装时尚小镇等数字经济特色小镇,推进全县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高质量推进科研院所建设。到2025年,力争建成产业集群数字化车间10个以上,实现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15%。
开展创新研发。突出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鼓励企业持续强化科技研发投入,重点加大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项目扶持力度,积极推广应用企业自主研发的优质产品。围绕先进工程材料、先进制造、智能制造、高档数控装备、临港重装等五大领域开展核心关键技术研究,以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南方中心、中化膜研发创新中心落户象山为契机,支持在有条件的工业园区内谋划建设双创基地、众创空间和创新服务综合体,不断做大做强象山县数字产业园、37°湾—象山科创中心、象山海洋科技人才创业园、象山县电子商务创业园等产业孵化平台。到2025年,力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300家,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2.6%,累计建成市级以上工程(技术)中心150家。
形成品牌效应。推进“标准强县”建设,围绕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等领域,鼓励华翔、合力、乐惠、锦浪等行业龙头企业增强标准创新能力,集中开展综合标准化试点及应用工作。推进“质量强县”建设,聚焦“123”产业体系,加强产品质量监督力度,大力推广精细化、卓越绩效、信息化等先进质量管理技术和方法,鼓励企业推广应用先进成型和加工方法、智能检测和在线监测装置,持续健全质量管理体系。推进“品牌强县”建设,支持纺织服装、临港高端装备等重点行业奋力争创国家级区域(行业)品牌,加快形成一批具有竞争力的“象山制造”品牌。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