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瞳视界|车粼粼马萧萧,观省博的汉代驷马轺车

文/空瞳
图片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古之圣贤讲道理时,特别喜欢拿车马打比方。如同而今,汽车永远是男人们聊天时备选话题之一,速度与激情承载男人的荷尔蒙,古今一理,不同的仅仅是:今天,速度与激情的载体是汽车,而在古代它们的载体是马车。
参观省博,看到了一件汉代驷马轺车的一比一模型:马儿塑造的雄壮骏健,辔饰鲜明,轺车模型还原得准确、精致、富丽…引得游人纷纷跟它合影留念。
说实话,看了不少出土轺车铜铸、陶塑的明器还有汉墓砖雕拓本,这种车绝大多数是用一匹马牵引的,两马同驾的都不多,遑论驷马共驾了。倒不是仪制上规定这种马车必须一马驾辕,主要还是因为轺车是轻便马车,最早是给使节用来快速传递皇帝旨意的,轻车负载小,用一匹马,马力足矣;马多了,驾辕的马马力冗余,还会让驭手操作不便,轺车的轻便和灵活的优势便不复存在了,毕竟像王良那样能让六马蹄躈分明,全速奔跑也节奏分毫不乱的“车神”只存在于《庄子》神思恣肆的篇章里…
轺车可以说是中国古车马的“形象代言人”,提起古代马车,好多中国人脑子里立刻会条件反射似的显现轺车的轮廓。其实它刚出现时,地位并不算高,给五品官配置的“公务车”而已。魏晋南北朝爱扮酷的“极客”名士们,当然钟爱“造型简洁、越野、通过性”都极佳的轺车了!轺车一夜间便陡然而贵了!
说车,当然要从“动力系统”入手了。省博的轺车复制件,是驷马的,可以理解为“横置四缸发动机”,这套动力系统在汉代是专为“卿”这一级官员配置的,它的上两级是“天子六驾”、诸侯“五驾”,下面还有三级“大夫三”“仕两”“庶人一”——排量即等级啊!当年司马相如在临邛那座桥上写的“不乘驷马高车不过此桥”实际就是在说:不当省部级干部,老子就不从这桥上过!汽车发动机的四缸没有主次,马车的四匹马却有主次,中间两匹叫做“服马”(主力),两侧两匹叫做“骖马”(打下手的)——其实就是老车把式们说的:辕马和拉边套的。
图片
也许细心的你会注意到马们的额头上都有块长条板,那东西叫当颅,我没查到这东西除了装饰是否还有其他用途…现代拉大车的马或者骡子的额头也会被主人挂一片红布或者一簇红缨,大约就是当颅的遗存吧!我曾经问过车把式,挂那个是干嘛用的,车把式们往往会神秘的说:辟邪用的!或许当颅的作用也是辟邪祈福,求个出入平安吧,如此看来,挂在汽车反光镜的红布条,应该就是汽车的当颅了?
马车的制动系统当然是马嚼子了,到今天勒马制动仍然还是用它,这没啥好说的,关键的是连接它与龙头(络脑)之间小部件,这小东西叫“镳”,没错,它就是“分道扬镳”里的那个镳,它与马头同向,所以用它指代马车行进的方向没毛病!
图片
动力、制动说完,该说传动装置了——汽车的传动装置是根轴,马车的传动装置是一堆木杆、木架:轭、衡、辀...掰开揉碎说的话还该有軏、輗(连接辀与衡的锁闭装置)……轭,实际是给马戴的木枷,它后部扣住马的肩胛骨,前部穿皮索固定在马的前胸,轭再与衡通过活动机构相连,衡保证了马儿能在同方向上前进,衡与辀(车辕)通过軏、輗闭锁连接…其实这种动力输出方式倒更像火车机车与车厢的钩挂连接。
图片
图片
车马一体,说完马,该说车了。车上最主要的部件是啥?当然是车轮!木质榫接而成的车轮为了减轻重量,同时也是为了减轻震动和颠簸,用30根辐条撑拄,这30条辐条一头抵住车轮圈,另一头固定在轮毂的插孔里,看上去就像辐条从轮毂向各方向散射而出,古人根据这一特点,创造出了“辐辏”“辐射”这类形象的词语。
图片
轮毂最外侧有一个金属防护罩,名叫“軎”,它保护车轴头减少磨损。记得几年前普京参观秦陵兵马俑时曾经指着车軎说:战车的这部分如果加上矛头就能把敌人的战车弄垮,别说,曾侯乙墓的确出土过做成短矛形状的軎,战斗民族的总统对武器果然独具慧眼!
轮胎固定在车轴上要用螺丝,马车的木头轮固定在轴上却要用“辖”——一根几寸长的扁扁小铜棍,没有它,马车走不出几步,车轮就会跟车厢分家,所以淮南子里说:车致千里,其要在三寸之辖,它和軏、輗都应该算是马车的要害和关键!汉朝的陈尊就是个很会抓关键的人,他请客,怕客人不尽兴,客人进入厅堂后,便关上大门,把客人们的车辖全部抽掉扔进井里——如此一来,你就是想逃席,也没车坐,只能腿着回家…只是赴他的宴得多备付车辖,不然散了席也得腿着回…
图片
说完车厢下部,咱们再来看看车厢上部,轺车最引人注目的特征就是那蘑菇似的“遮阳伞”,这东西名字很多,这儿取最知名的那个吧——盖,就是“运交华盖欲何求”、“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羽盖交驰”的那个盖!不过我觉得真实轺车的“盖”肯定不会像省博模型的这样完全直立、伞面纯平,这样风阻得多大啊!
图片
进入轺车,要从车厢后部的开口上车,那儿有根供抓握绳子叫做“绥”,论语中说,孔子登车,一定立正站直,抓牢“绥”,然后才抬腿登车。车子运行中,早期的轺车或者战车,乘员都是站立的,为防止车辆颠簸而摔倒,车中人都扶着车厢前端的横木,这根横木叫做“轼”,这不单是个扶手也是乘车礼仪中的一个重要道具。比如,孔子乘车时看到穿丧服或者背着公文告示的人,都会扶着“轼”躬身致意,表示哀悼或者尊崇,春秋战国时代的军人在车中见到国君,也是用“式礼”(轼),所以式也是一种军礼,大概有点“末将甲胄在身不能施以全礼”的意思吧!
图片
一乘车马,拓展着中华文明的生存维度;也璀璨着中华的典章制度!车马本身可以做为文明的足迹被收进博物馆,然而它背后所闪烁的人文精神和智慧却应该成为中国人代代相传的文化财富!
(壹点号 空瞳视界)
壹点号 空瞳视界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