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血一年都不在意酿悲剧,面对直肠癌征兆,我们该怎么做?

说在前面
在互联网上,关于健康科普的声音大致有两种:
一种是告诉大家,要注意一切蛛丝马迹,在癌症发生的初期就及时就医,避免病情加重;
另一种则是告诉大家,不要对某些症状或者表象过度解读,产生焦虑甚至“疑病症”。
而这两种声音亦会导致关注健康的人出现两种不太好的现象:
对一切蛛丝马迹很关注的人,常常由于过分关注而导致身心俱疲,反而被吓出了一身病(肠易激综合征就是比较典型的心理因素导致身体出现症状)
另一类什么都不在乎的人,有时会很不幸地因为不去医院就医而耽误了病情。
而如何避免这种极端情况,是个问题。以上吴医生的感慨来源于最近一例在线问诊。
图片
长期便血没当回事儿的患者
一位长期便血患者的家属给我上传了一张肠镜检查报告单,图中有一个占据了很大块视野的“息肉样病变”,很明显,有经验的医生一看就知道这不是什么好东西。详细问诊后,我更倾向于考虑这是一个恶性的病变,也就是结肠癌。当然,病理结果要3天后才能出,要以病理结果为准。不过结合患者的年龄、症状和镜下表现,我和主诊的医生想法是一致的,考虑恶性的几率更大一些。
图片
在这个病例中,最遗憾的就是,这位患者已经间断便血达一年的时间的了,最后拖到出现贫血了才来医院看病。如果能早来半年,可能在手术难度、风险、花销和术后的恢复上,都比现在要理想得多。
在沟通的过程中,患者家属告诉我,一方面是患者本人性格太犟,听不进劝;另一方面也是包括家属在内都以为便血是痔疮引起的,没有过分的关注。这就引出了我们今天想讨论的问题,到底什么样的情况我们需要警惕?而这种警惕不是杞人忧天?
图片
面对便血,医生怎么考虑的
给大家举个例子,同样是便血,医生的思路是怎样的?
首先要看诱因:比如回忆一下,是不是头一天吃了火龙果导致的粪便发红?是不是排便时有便秘,导致用力后产生内痔出血?
然后再看血量:是仅仅在纸上有血迹,还是鲜红的一滴一滴,还是血如泉涌?这个决定我们是不是要马上去急诊,失血性休克也不是闹着玩的。
然后再看颜色:是鲜红还是发黑?一般鲜红的都是刚出的血,发黑的可能来自上消化道;
然后再看频率:是每次排便都有,还是间隔几周甚至几个月才有一次?
最后还得结合年龄、家族史、体检经历等:比如30岁以下和50岁以上,医生优先考虑的情况都不一样(岁数大的忘恶性肿瘤考虑的会多一些);家里有相关疾病的直系亲属,需要警惕;
最后的最后,是通过肠镜等检查来明确诊断。
图片
根据上面,我们可以大致了解到作为医生的逻辑。把这些逻辑套用到提到的案例中我们就会发现明显的问题:比如便血时间过长(长达一年),长期腹痛,患者年纪不小(55岁),此前从未做过任何检查。这种情况没有及时去医院,是比较遗憾的。
面对癌症征兆,我们要多想三点
所以针对于网络上流传的肠癌几大征兆(便血、排便习惯改变、体重下降、腹痛腹胀等等),吴医生想补充几点:
一是所有的征兆,都不要单方面去看待,一定要结合时间、性质、程度这几个维度。比如说便血,一次两次便血不足为惧,长期存在就一定要警惕;再比如体重下降,无诱因短时间内超过原体重10%以上才有警惕的价值(经常有人瘦个两三斤就很害怕)。
二是要认清征兆和疾病之间的关系。这些征兆并不一定就是代表着体内存在癌症,肠炎也会拉肚子,痔疮也会便血,所以见风就是雨,草木皆兵是不可取的。但是当一些征兆出现值得注意的属性的时候,那就得警惕了(参考上一条)。
三是要养成定期体检的习惯。尤其是对于消化系统疾病,很多恶性疾病的早期是完全没有症状的,养成良好的体检习惯,比背下来几个征兆要实用的多。
图片
说在最后
以上就是吴医生对于这份病例的思考,最后在总结一下:作为患者本人和家属,刚开始便血的时候不去医院还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超过一周以上的持续便血,就真的应该警惕了,至少要去医院做个检查。而如果平时能养成良好的体检习惯,更是事不至此。
而吴医生科普的初心也即是如此,就是想让文章开头说的那两类人有所转变:让心思重的人放松心态,不要草木皆兵;让大大咧咧的人重塑对生命的敬重,很多慢性恶性疾病其实本可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