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脂肪过厚,300斤“胖姑娘”艰难求医,终在沪成功接受单孔腹腔镜手术

图片
35岁的李女士平日里性格开朗、爱笑,但最近却总是愁眉不展。2个月前,她因“异常子宫出血,多囊卵巢综合征”于当地医院就诊,B超检查后,初步诊断为盆腔包块,最大径约10厘米。这本来并不是一个严重的疾病,但因李女士特殊的体型和需求,让她的求医过程变得异常曲折。
图片
原来,李女士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胖姑娘”——身高169厘米,体重却有300斤,BMI(身体质量指数)高达52.52kg/m²。一般情况下,BMI指数≥35kg/m²就属于重度肥胖。也因此,无论是实行手术或微创治疗,腹部厚实的脂肪层都是绕不开的“阻碍”。为了选择最优的治疗方案,最终她来到中国福利会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妇科主任医师张健处寻求帮助。
“第一次在门诊见到她,我的确有些惊讶。”有着近30年妇科临床诊治经验的张健回忆道,“肥胖,尤其是重度肥胖,一直是腹腔镜治疗的相对禁忌症,因厚实的腹部脂肪层会对腹壁和脏器的分隔产生极大阻碍。李女士这样的情况,在我的行医生涯中也是头一次遇到。”
系统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后,核磁共振检查结果提示,患者左侧附件区占位,大小约42*40*35毫米,有畸胎瘤的可能;右侧附件占位大小约100*77*80毫米,有良性囊肿的可能。
“若手术开腹,腹部脂肪层可能导致术后刀口恢复较差;而腹腔镜微创治疗虽然有难度,但只要处置得当,无论从后期恢复,还是从满足患者需求的角度考虑,都是有益处的,我们也有信心!”张健说。
之后,妇科主任黄勇带领多学科团队针对李女士的病情也一同进行细致的探讨,结合医院既往开展的数千例腹腔镜手术经验,制定了常规腹腔镜和单孔腹腔镜双侧附件囊肿剥除术两套治疗方案。完善术前检查后,手术当日,张健与妇科梁艳、麻醉科王坚伟等医生组成手术团队,特地选取了加长版手术器械,由原本15厘米加长至18厘米,以便更好地在厚实的脂肪层下开展腹腔镜治疗。但手术在一开始建立气腹的过程中,就遇到了麻烦!
气腹,即借助设备使得腹壁和腹腔脏器通过充气后分隔,充分暴露手术区域。但在实际手术过程中,由于李女士腹部脂肪肥厚,医生团队多次尝试后仍无法建立气腹。手术一度陷入停滞,张健当机立断,决定采用第二套方案,转为直视下脐孔进腹。
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仅做一个切口,所有的腔镜镜头和器械均通过这唯一的小孔完成操作。与多孔腹腔镜相比,手术视野更为狭窄,器械操作空间狭小。加之,重度肥胖患者腹腔内脂肪较多,大网膜肠脂垂处脂肪组织一定也更多。这些脂肪组织的堆积,会使医生在单孔手术中本就有限的操作空间变得更加狭小,操作起来难上加难。换言之,单孔腹腔镜手术虽对患者是有利的,但术者需要承受的压力和难度更大。最终,凭着多年临床经验和精湛手术技巧,医生团队成功操作设备进入患者腹腔,并剥除了囊肿。
手术顺利完成,但对于李女士还有另外一道“关卡”需要克服,那就是静脉血栓。肥胖是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一旦发生静脉血栓,将对病人的生命产生极大威胁。针对李女士的特殊情况,妇科护理团队在术后及时使用了间歇性气压治疗仪,开展静脉血栓的干涉和预防。经过精心照料,李女士恢复良好,术后3小时即排气,6小时起床活动,术后1天恢复正常活动,生命体征平稳,并于2天后顺利出院。
整个治疗,仅在其肚脐处留下一条可利用脐孔天然皱壁遮挡的切口,切口愈合后,几乎不见疤痕。“胖姑娘”的艰难求医路至此取得了圆满的结局,笑容也再度回到了李女士的脸上。
图片
据悉,单孔腹腔镜手术相对于传统腔镜手术,切口少且小,患者疼痛感较轻,术后粘连与并发症也相对较少,术后恢复更快、更佳。这些优势也为肥胖的妇科患者带来了新福音。国妇婴妇科团队近年来已广泛开展针对盆腔巨大包块、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等妇科常见疾病的腹腔镜治疗,收治患者数千例,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