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理工大校长滕锦光:建议年轻人不要“躺平”

问答
Q&A
神州
2021.7.16
图片
图片
人类从一开始就漂泊着,
旅居地球良久的人类,
步履不停地向太空求索......
图片
今天,人类在地球上面临的迫切问题,
那里会否有答案?
当人类背上地球去流浪,那里会收留我们吗?
如果人类移民,火星会是第一站吗?
香港理工大学
唯一一个参与了中国航天计划的香港院校
图片
香港理工大学如何成为了这个“唯一”?
未来还会有哪些新的深空探测的课题?
世界第四次工业浪潮奔袭而来,
以“应用科学”为导向的香港理工大学,
正在进行哪些前沿科学领域的布局?
此次问答
/ 香港理工大学校长 中国科学院院士滕锦光 /
探寻......
图片
2021年5月15日,中国首个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成功着陆。正是由香港理工大学吴波教授团队,完成着陆区的筛选。香港理工大学容启亮教授团队,牵头研发搭载于火星探测系统的火星相机。
吴小莉:有人说香港理工大学参与航天事业的探索,终结了港人“只是坐在板凳上围观中国航天事业”的阶段,香港理工大学何时开始有机会参与深空探测的工程的?
滕锦光:其实,这个事开始蛮久的,在我们潘宗光校长的年代,他非常努力地争取了这个机会,嫦娥三号、四号、五号,我们都有参加。
天问一号,我们做两个工作:一是研发落火状态监视相机;另一个,我们测量系的吴波教授是做火星的地形分析。因为火星探测器到底在哪个地方落,要经过精心选择。当时他们收到火星送回来的信息后,做了大量分析,然后再推荐哪些位置可以让火星探测器落地。最后,国家的团队确实选了他们推荐的第一个着陆点的选择。
左为吴波教授 右为容启亮教授▲
图片
除了探测火星的天问一号,“奔月”的嫦娥工程中,同样有香港理工大团队的身影。在2020年12月,嫦娥五号探月工程中,由容启亮教授团队研发的“表取采样执行装置”,成功地从月球采集了两公斤的月壤,从月球“挖土”,顺利打包带回地球。
一个月后,中国国家航天局首次对外发布《月球样品管理办法》,就月球样品的借用进行了相关的规定。
滕锦光:未来我们要在月球做科学站,一定是就地取材,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材”就是月壤,所以首先要研究月壤。第一步我们从月球表面拿回了月壤,但月壤是会耗损的,现在大家都有兴趣去申请借用月壤,港理大也是有兴趣的。我们一路在申请,学校也批了经费,让容教授的团队准备好,但是目前还没有消息。
图片
图片
左图 容启亮教授
右图 火星相机
从科研角度来说,研究怎么样建造科学考察基地,是不会拿月壤做实验的。如果有机会,我们只能对月壤进行一些分析,做一些“仿真”,就知道大约是什么组成成分,应该怎么样去做结构工程。
吴小莉:您是很了解结构工程的,3D打印是不是一个可选项?
滕锦光:3D打印当然是一种可能性,在土木工程里,混凝土结构、钢结构都可以3D打印,但月球上没有水泥,如果要打印月壤,你怎样打印出一个有承受荷载能力的结构?月球上是什么样的受力状况?考察基地是建在月球上面还是挖在月球下面?有很多问题要研究......
#2
为进一步扩大航天科研课题范畴,2021年5月1日,香港理工工大学成立深空探测研究中心。
图片
滕锦光:我做校长以后,容启亮教授提出希望有一个这样的中心,那这个中心要做什么事是需要讨论的。我建议做一个“深空探测研究中心”,把它的科研范畴扩大,因为它现在主要是研发一些仪器,实际上深空探测还需要有其它东西。
第一,这些星球本身的地质历史、它上面的环境,比如说有没有生命迹象?有没有水?它们的历史是怎么回事?这些都非常有意义;另外一个,我们国家要在月球上建立科研基地,但是运东西上去肯定不方便,就要用现场的材料来做。我们在地球上做结构,需要水泥、钢筋,那到月球上不一定有水泥。我们香港理工大学的土木工程专业非常强,国际排名一般在十到二十之间。我们有这些专家,能不能为月球建造科研基地研发一些新技术?所以我觉得我们可以在这方面,做一些非常有意义的工作。
吴小莉:我们对这个中心会投入多大的资金或资源支持?
滕锦光:投入有很多方面:一方面就是请人,香港教授很贵的,比如我们计划再多请三个人,那可能一年就是六百万港币。如果科研经费再加五百万,还有一些工作人员的薪水,估计一年要一千多万港币的投入。我们希望能够找到更多的支持,政府、工业界或者一些有心人,能支持我们这方面工作,我非常希望跟他们多些交流。
图片
对于人类经历的前三次工业革命,西方一骑绝尘,中国却仅是抓住了计算机革命的尾部浪潮。
如今正在进行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国成为其中的生力军,港理工大如何回应新一轮工业革命下的学科和人才需求?
滕锦光:在过去20年,香港科研多是单打独斗,每个老师申请的都是规模比较小的科研项目。记得我来港理大第一年的时候,从香港的研究资助局申请项目经费,它批了八十多万港币,在我做校长前申请的最后一个项目,实际上也是八十几万港币。所以香港在技术科研的投入,对我们老师的感觉就是,搞了二十几年还是一样的。
吴小莉:通货膨胀都赶不上。
滕锦光:最近,我们成立了香港理工大学高等研究院,目前已经根据社会需求,设立了十个研究院。其中有一个“土地及空间研究院”,香港的最大问题就是缺少土地,这个研究院主要研究土地资源问题。比如“明日大屿愿景”填海计划工程,填海是很贵的,怎么样能利用新的技术,让填海过程变得更加经济有效?如果研究出了在海上建漂浮式的结构,可能就不需要填那么多填海材料了。
另外一个研究院叫smart aging(智龄),针对香港老龄化问题做研究,由生物医学工程系牵头,设计一些辅助性机械设施,帮助老年人生活。
我们还有一个智慧城市研究院,香港是一个高密度城市,如何发展成智慧城市?大家知道香港存在的这些问题,这些问题是不是有前瞻性?有的,毕竟这是将来要发生的问题。但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组织一堆人,而非由一个人就可以解决,它会牵涉到各个方面,这些学科在香港都是独一无二的。
图片
interview of 2021
吴小莉:香港理大开始的时候,想要学理工的人就会到这里来学习,当时它是香港第二所公立大学吧?
滕锦光:是的,1937年建立的时候还不是大学,英文叫Government Trade School,中文是香港官立高级工业学院,相当于早年中国内地的中专。慢慢地发展,经过不同的阶段,又叫香港工业专门学院、香港理工学院,1994年才变成香港理工大学,现在已经27年了,我在这个学校的历史,跟它作为大学的历史是一样长的。早年,因为那时候的香港有很大的工业、贸易方面的社会需求,所以我们学校会举办很多跟工业界关系比较密切的课程,到了后来,我们又办了设计学院、酒店管理学院、商学院。香港就开始走向服务型经济,社会需求有所转变。
吴小莉:应对社会转型的需要,不断地变化发展。
滕锦光:所以我们很多学科在香港是独一无二的。
图片
校长
/
寄语”
如果每个年轻人,在年纪小的时候早点去思考你的人生,你希望能够做到什么?或者有什么事情是你一定要做的?然后尽力而为,至于得到怎么样回报,有时候不是你可以控制的,但你一定要努力做。
对于“躺平”这件事,希望每个年轻人都能够有个追求,这样你的人生会更有意思。
图片
编辑:孟涵 马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