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手“转圈圈” 体验陶艺制作乐趣

日前,晚报小记者来到青岛拙朴轩手工陶艺馆,了解陶瓷知识,体验多种陶艺制作形式。
图片
图片
学习丰富陶艺知识
“不学不知道,一学真奇妙。我们通过对陶艺文化知识的学习,更深刻地了解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灿烂。”通过青岛市陶艺协会秘书长、拙朴陶艺文化有限公司经理仝莎莎的介绍,青岛大学第二附属小学的张子涵等小记者了解到,陶和瓷是两种东西,不仅原料不同,坚硬度、透明度和烧成温度都有区别。陶瓷制作工序有练泥、成型、修坯、干燥、上釉、烧结等,制作成型方法有泥条成型、挖空成型、拉坯成型、印坯成型等。
有关资料显示,陶瓷艺术在中国发源年代久远,样貌繁多。在世界历史上,中国的陶瓷艺术一直具有代表性,由于传承年代久远,技术不断更新,加上历经朝代更迭,不同民族风格与生活方式影响了中国陶瓷的发展方向,若要加以分类,非单一条件所能完整涵盖,所以有人以年代、用途、釉色、技巧或是产地来分类。
“以后再看到艺术品,我们也能区分出什么是瓷器,什么是陶器了。”青岛39中的李宸通过学习了解到,瓷土的熔点比较高,烧制温度需要在1200℃以上,陶土成形需要的温度相对较低,需要在700-1100℃之间烧制;陶器具有透气性,旧时用来盛水的大缸就是用陶做的,水可以放置几天几夜都不会坏,而瓷器没有透气性,如果用瓷器来盛水,过不了几天,水就会变质不能饮用;瓷器具有透光性,把陶器与瓷器放在一起对比,瓷器更亮,也更有光泽,而陶器看起来像蒙了一层薄薄的纱网,是哑光的;敲击陶器,发出的声音是沉闷忠厚的,则瓷器是清脆明亮的。
图片
图片
体验制陶多种方式
“老师给我们讲了陶瓷的历史。中国最著名的陶制品就是位于西安的秦始皇兵马俑了。瓷器是汉朝时期才出现的。唐代出现了由官府经营,只为宫廷造瓷的官窑。非官府经营的都被称为民窑。宋代兴起了钧、汝、官、哥、定窑等名窑。黏土是制陶的原料,分为陶土和瓷土。”青岛太平路小学的方俊喆用心记录,“陶艺制作主要有拉坯和综合制作两种方式。我先按照老师教的方法把泥揉软,再在拉坯机上左手扶着泥,右手慢慢把泥拔高。如果需要整理作品的形状,一定要在拉坯机转动的情况下,用右手均匀下压。如果不用两只手协同合作,作品是会向同一方向倒塌的。”方俊喆做了一个“小肚”宽口花瓶,还把自己乳名的缩写字母搓成泥条粘了上去。十天以后,他的第一件陶艺作品将上釉并烧制完成。
“一进拙朴轩陶艺馆的大门,我就看到架子上摆着一些各色各样亮闪闪的瓷器,有茶杯 、盘子、花瓶,还有一些造型各异的作品,看得我心里痒痒的,恨不得马上就能抓起桌子上摆的瓷泥做自己的作品。老师给我们介绍完瓷器的知识后,我们一人抓起一块泥开始了自己的创作。一开始我以为就跟玩太空泥一样,将瓷泥做成喜欢的造型就可以了,于是信心满满地想,我终于有机会亲手做一个手办了。”青岛大学第二附属小学的李云乔发现,瓷泥的硬度将她打回现实,瓷泥很硬很难揉,为了揉泥,她出了不少汗,“老师说太硬可以加一些水,可是我加水的时候没控制好量,导致泥又变得太软。我又重新揪一块新泥掺和进去,就这样折腾来折腾去,最终做成了样子奇特的茶壶和有很多裂痕的碗,即使这样我也很满意。”
“老师先让我将瓷泥拉高再压低,我看老师操作得很容易,就赶紧上手操作,结果我自己做的时候,瓷泥一点儿也不受控制,在拉坯机器上扭来扭去,而且还因为我用力过猛,瓷泥直接断了。今天的陶艺体验课让我深刻理解了‘眼高手低’这个词的意思。”李云乔又体验了拉坯制作花瓶,第二次制作的时候,她小心翼翼,动作很轻,生怕再把瓷泥弄断,老师非常耐心地一步一步指导,在她做得不好的时候给予鼓励。在老师的帮助下,她成功制作了一个造型别致的天球瓶。
图片
“首战失利”再接再厉
拉坯操作看似简单,初学者操作起来难度不小。拉坯操作时,小记者们坐在高度合适的板凳上,两腿分开放在座架两边,双上臂紧靠躯干,双前臂自然放松放在座架上以便提供有力支撑,上半身自然前倾,取大小适合的瓷泥,摔在盘的中央,双手用水浸湿,虎口紧靠瓷泥挤成塔状,然后由顶部侧面往下压成鼓状,如此反复数次把瓷泥揉熟,除去空气以增加粘性,慢慢调整成自己喜欢的器皿形状。
“终于到了我最喜欢的制作环节,我迅速穿好围裙,接过老师递过来的瓷泥,迫不及待地坐了下来。我的内心失去了以往的平静,好像一丝风也没有的湖面,突然有一条小鱼跃出水面,水纹一圈一圈地散开了,整个镜面般的湖面晃动起来,久久不能平静;又似一架均衡的天平,突然飞来一只淘气的蜻蜓,碰撞了一侧托盘,天平立刻左摇右晃,久久不能稳定。我奋力地揉着泥,不时加一点水,防止瓷泥太干,想通过转盘做成一个美丽的花瓶,像观音的玉净瓶似的。”平安路第二小学的聂凡斐按照老师教的方法做,眼看就要成功了,突然一走神,手改变了姿势,瓷泥一下子全碎了。聂凡斐有些伤心,一开始想要放弃制作,回家吃午饭,在一旁等待的爸爸耐心鼓励她。聂凡斐熟练地重复着上次的拉坯动作,更加认真专注。不一会儿,一个美丽的花瓶呈现在眼前,她目不转睛地细细欣赏。一周后,她会回来给花瓶上釉,进一步烧制,非常期待花瓶美丽的样子。
来源:观海新闻/青岛晚报 首席记者 张译心 摄影 宋新华 小记者 聂凡斐 李云乔 张子涵 方俊喆 李宸 宋知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