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锦|谁剪吴江一幅绡,巧裁衣样缕华袍

图片
宋锦,是中国传统的丝制工艺品之一,产地于苏州,故又称"苏州宋锦"。宋锦色泽华丽,图案精致,质地坚柔,被赋予中国"锦绣之冠",与南京云锦、四川蜀锦、广西壮锦一起,被誉为我国的四大名锦。
图片
宋锦雏形的形成
距今约3000年的周代已经出现了锦这种织物,并将锦衣看作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诗经》中有记载:“萋兮斐兮,成是贝锦”“君子至止,锦衣狐裘”。
南朝宋郡守山谦之从蜀地引用织锦工匠在丹阳建立了官府织锦作坊“斗场锦蜀”,使蜀锦技艺传至江南,并在江南一带得到发展。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织锦成为赡军足国的重要手段。
五代时,吴越王在杭州设立手工业作坊,网罗了技艺高超的300余织锦工组织生产。当时妇女服饰以绯袄锦袖、窄袒罗衫、半臂和锦腰等为时髦,这为后来盛唐的服装文化奠定了基础。
隋唐时期,锦随着丝织品的发展更加繁荣,不仅出现了更加丰满肥亮的经锦,还创造出了一种由多种彩绘显花的纹型组织结构的纬锦。这一时期的锦为宋锦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图片
宋锦产生与发展
宋代,宋太祖赵匡胤当权后采取“重文轻武”的政策防范武将夺权,“扶持农桑、奖励蚕织”的诏令屡见不鲜。江南丝织业进入全盛时期,丝织品的规模、水准、工艺技巧、品种结构和花纹色彩不断发展,品种门类层出不穷。
承自隋唐蜀锦的宋锦开始摆脱蜀锦的影子,拥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并分成四大类,即重锦、细锦、匣锦、小锦。
北方由于兵祸连绵,养蚕和缫丝生产大多停产,而吴越未经战争破坏,因此南方的丝织业发展迅速,丝织业重心南移。宋高宗南渡后,南宋朝廷迁都杭州,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移,南方市场扩大,使得许多专业性手工场出现。
图片
两宋时,苏州、杭州、江宁等地设织造蜀或织造务,宋锦得到了全新的诠释,即在苏州织锦中出现了一种质地精美、工艺独特的新品种——苏州宋锦。
苏州宋锦的出现对元、明、清织锦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元代盛行的加金织物“纳石矢”就是在宋锦的加金技术上发展起来的,在纹饰方面也多是沿袭宋代制度,如云凤、舞鹤、散搭花、生色花等纹饰图案。
到了明代,我国的丝织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丝织品在艺术上也取得了巨大成就。织锦图案更是在宋代的基础上发展了许多新的样式,明代根据宋代的“灯笼锦”这一主题设计出许多式样不同又各尽其妙的优美图案。源于宋代的落花流水图案、八达晕图案在明代由于织造工艺的进步都有所发展。
图片
清代丝织工艺在明代的基础上又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其早期的艺术风格在沿袭宋明作风,如当时的代表纹样“红地龟子纹加金锦”“沉香地龟子文加金锦”其组织结构来自于宋代八达晕、六达晕锦。同时又在此几何纹骨骼上,渗入写生花草元素,并使两者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图片
宋锦特点
苏州宋锦最初是专供装裱书画之用,品种繁多,在当时已有“青楼台锦”等40多个品种,后期宋锦逐渐用于衣饰织造。
图片
北宋《灵鹫球纹锦袍》,现存于故宫博物馆
外观风格上,苏州宋锦主要以满底几何框架添加写生花纹为特色,显得古朴沉静、繁而不乱。色彩运用艳而不火极显雅致,具有典型的江南地域特色。
组织结构来看,宋锦突破了汉代经锦仅以经线显花和唐代纬锦仅以纬线显花的局限性,采用了经纬线联合显花的组织结构。使得宋锦质地相对于其他织锦来说,更加轻薄、细腻、平整;花纹组织也更加清晰饱满、色泽纯正,这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制作工艺上,主要应用了彩抛换色的独特工艺,传统称“活色”技艺。这一工艺不仅被云锦所吸收和发扬,而且保留到当代的织锦工艺中。
图片
仿清青地宝莲如意八达晕纹宋锦
宋锦的图案也具有丰富的诗意和吉祥寓意。如宋锦中的曲水纹又叫“落花流水纹”,是当时极为流行的锦缎装饰纹样,是根据唐人诗句“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和宋人词“花落水流红”创作得来。再如方胜纹,由两个斜方形一部分重叠相连而成的形状,被赋予了“同心双合、彼此相通”的吉祥含义;八达晕,寓意道路八面皆畅通,路路通达的意思;灯笼纹又名“庆丰收”“天下乐”。
2006年,宋锦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来源:非遗说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