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靖一对夫妻包下一片山林捡菌卖,每年纯收入10余万元!

实名认证公众号:曲靖珠江网
微信号:qjszjw
走进曲靖马龙菌乡,探秘山间捡菌界“扛把子”
导语
森林繁茂,满眼披绿,云南曲靖马龙区是远近闻名的菌子之乡。每年的这个时节,阵阵夏雨过后,葱茏的群山上青头菌、鸡枞、干巴菌等各种野生菌便如雨后春笋般从土里钻出来,带着泥土与青草的芳香,成为各路吃货们餐桌上的山珍佳肴。
视频制作:陈雨夏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马龙菌乡,有一群“菌人”当下特别繁忙,他们就是号称野生菌“扛把子”的手艺人。现在,春城晚报-开屏新闻记者就带你探秘山间玩转菌子的各类达人,一起体验捡菌、收菌、制作舌尖上美食的乐趣。
图片
牛肝菌
包个山头捡菌,就这么任性
人物:浦仕平和赵玉花夫妇,马龙区马鸣乡人
菌人菌事:把捡菌当事业来做,包下500多亩山头,围上栅栏“养菌”捡,带着八九个工人吃住都在山上,每天清晨、傍晚分片区漫步林区,任性捡菌、卖菌,年销售额二三十万元,纯收入10余万元。
在曲靖盛传:曲靖菌子看马龙,马龙菌子看马鸣。今年42岁的村民浦仕平,是马龙区马鸣乡马鸣村委会大麦地村土生土长的村民,从小就随着父母满山跑,捡菌、吃菌,对家乡的每一片山林轻车熟路,爱上林间那些冒出来的“奇珍异宝”。
图片
青头菌破土而出
每年6月份以来到国庆节左右,浦仕平夫妇的主要工作就是“捡菌”,以前在家附近周边的山林满山跑,每天收获不定,运气好时收获大,有时捡菌的村民多,收获就不太乐观,不过,一天能卖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一年菌子季平均也能卖个三四万元钱。
图片
每天捡菌很开心
“在马龙,捡菌也是一个能养家糊口的工作,后来我们干脆包个山专门供自己捡!”浦仕平笑着说。2018年,浦仕平夫妇结合当地要设立野生菌扩繁保护基地的政策,主动出击,承包了12年马鸣村山腰坟500多亩山林,每年花费近4万元承包费,山林用栅栏围起来,真正开启了包山捡菌之路。
清晨6时,还未破晓,鸟鸣山涧,浦仕平和他的妻子拎着篮子、捡菌的钩子,满怀期待地一头扎进了山林,一天的“寻宝”工作开始。记者追随浦仕平夫妇的步伐,一起进山,一路见证他们捡菌的苦与乐。
“哇!快来看,好大一朵青头菌!还有干巴菌……”一走进林区,就被各种藏匿在草丛、树下的菌子吸引。在林间,浦仕平一边捡菌一边给记者传授各种捡菌技能,比如杨梅树下多长青头菌,高耸的松毛下轻轻扒开一般就有菌,鸡枞窝不要乱刨,要保护菌群……诀窍干货娓娓道来。
浦仕平说捡菌是一件快乐的事,每每捡到珍贵的菌种,他会开心得跳起来。“有一次意外发现一大片干巴菌,当时那个兴奋简直无法言语!我们的幸福日子,就是靠一朵朵野生菌攒出来。”浦仕平讲述着与菌子结缘的开心往事。
图片
扎根林间捡菌
不到20分钟,竹篮就被各色野生菌装满,浦仕平说包山有个好处,山上的菌子归承包人所有,因此刚冒出来的小菌不采,菌窝不用钩子、镰刀刨挖,确保野生菌的产量和质量,避免野生菌的生长环境遭到毁灭性破坏。
今年是承包期第四年,山林太大,浦仕平夫妇管理不过来,他们就在菌子采摘季雇八九个村民帮忙,各个点的工人分片区管理林区,搭一个简易房子,吃住都在山上,主要任务是管理山林,防止外人进入,其次就是捡菌。每天早晨6点到9点、下午4点到6点是捡菌时间,浦仕平开车绕山一圈把大家捡的菌子统一收集起来,送到马鸣乡野生菌交易市场出售给菌贩。浦仕平的山林每年产菌一吨多,销售额在二三十万元,除掉工人工资、包山费用等,也能保证有十多万元的纯收入。
图片
浦仕平和赵玉花夫妇俩每天都收获满满
据马鸣乡食用菌推广站高级农艺师吴贵荣介绍,目前马龙统计出可食用的野生菌有150多个品种,当地菌子品质与口感都颇具优势,受到曲靖、昆明等吃货们的喜爱,马鸣收购的大批量野生菌都往昆明销售。据不完全统计,马龙全区年产野生菌2000余吨,马鸣就占一半产量。2005年马鸣全乡产野生菌700多吨,产值1540多万元,近年来各类野生菌产量有所下滑。“当地群众一家2到3个人,每年捡菌子的收入也有两三万元。随着野生菌价格的攀升,周围村民掠夺式、过度采摘,野生菌的生长环境遭到了巨大的破坏。”2009年开始,马鸣乡启动野生菌扩繁工作,旨在倡导适度采摘,科学管理,有序利用当地森林植被,走封山育林和育菌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在马鸣乡保护建设了山腰坟、大麦地、白泥塘、羊街子四片上千亩的扩繁保护基地。随着保护工作的加大,近年来当地野生菌的品种品质都有了一定的保障,诸如干巴菌、鸡枞、松茸等这些珍贵的种群数量都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图片
42岁的村民浦仕平在自己包的山林里捡菌
方圆十里菌子全包,“菌大王”就是他
人物:刘家顺,马龙区马鸣乡的“菌大王”
菌事:捡菌儿、贩菌儿,三十年前跟着父亲一起做起了倒卖野生菌的买卖,练就了一身“识菌”绝技,靠收菌儿发家致富。
每年菌子成熟季,总是挡不住捡菌人的步伐,因为捡菌就是“捡钱”,零成本的投入。在马龙区马鸣乡、大庄、旧县等各个乡镇村寨,到处都有收购野生菌的站点,因为野生菌的繁荣市场,孕育出来专业的“收菌人”。他们开着面包车,或固定或流动式奔跑在乡间,菌农家门口就能就近把每天捡来的野生菌卖成钱。
图片
珍贵美味的鸡枞菌
对比小打小闹的流动式菌贩,马龙区马鸣乡的刘家顺已把生意做大做强,在乡镇上有固定的收菌门面,菌农和大量的菌贩都把手上的“山珍”往他这里送,他对外宣称“只要送来的菌子都收”,刘家顺被当地人称“菌大王”。
图片
“菌大王”刘家顺和他的“香饽饽”
正值艳阳天,走进马鸣乡镇上野生菌交易市场,就数刘家顺家的生意最红火,收购站现场人来人往,繁忙一片。新鲜好看的青头菌、牛肝菌、鸡枞等络绎不绝地送来,工人忙着清理、分拣,最后按市场价收购。“菌大王”刘家顺在满地的野生菌箩筐中间不停穿梭。“喂!准备一筐上等青头菌,10公斤最好的鸡枞,还要干巴菌……”老刘一边忙着看称、记账,一边还要接各种私人、餐厅、交易市场等客户的订单电话,根据他们的需求收菌、分拣品种、档次,初级处理后进行打包,直到送到客户手上,现场还有一些人直接开着轿车来采买。老刘说他无法离身,很多步骤都需要他来“指示”,确保交易不出差错。
图片
“菌大王”刘家顺正在介绍菌子
见记者来采访,老刘只能在忙碌中和记者说几句。据他介绍,三十年多年前他就跟着父亲一起收菌子,子承父业一干就是一辈子,自己也没想到会把收菌的生意越做越大,一年他这里的野生菌交易额都在上千万。“收菌也是个苦活、技术活,当时跟随父亲去收菌,由于交通不便只能靠双腿‘丈量’各个村庄,每天徒步挨家挨户询问是否有菌子可卖。坚持下来还是有回报,后来日子越过越好,可以开着车满村转着收,就这样日积月累,我成为马鸣收菌时间最长的大户。”
刘家顺告诉记者,野生菌的生意最热闹的就是每年的6月到9月份,也是他一年幸福劳累的季节。在周围菌农的眼中,老刘是个实在的生意人,诚实守信,很多捡菌的人都愿意拿到他那里卖,因为价格公道,为人处世得到肯定。“做这个生意,价格一定要公道,不能昧良心。捡菌很不容易,真的是血汗钱。我就是过来人,风里雨里在山林里钻,村民都指望换点钱贴补家用,为学生准备学费,所以不管他们送来的菌儿好与不好,我都会按公道的价格回收。多年来,卖菌还是买菌的朋友对我都很信任,我挣钱也挣得踏实。”
图片
各种各样的野生菌
烹饪一手好菜,小乡镇饭馆菌宴飘香
人物:陆春芳,金梦圆饭店老板
菌事:20多年经营饭店,拿手绝活就是能烹饪出各种美味的野生菌,快炒牛肝菌、清蒸青头菌、干巴菌蒸鸡蛋,成为周边吃货们犒赏味蕾的聚集地。
图片
菌子宴香气飘飘
图片
陆春芳烹饪菌子宴
菌贩收来的菌子,一部分会流向各地的菜市场,为每个家庭带去美味,另一部分则会被各大菜馆买去,摆上餐桌,供客人享用。在马龙,这个季节招待亲朋好友,菌子宴就是最高的规格,各种餐厅主打也是野生菌。盛产菌子的马鸣乡,乡镇上有家金梦圆饭店,老板陆春芳做菌子20多年,炒菌手艺备受称赞。
图片
爆炒牛肝菌
小门小店,没有大餐厅豪华的环境,却顾客盈门。“老板,点菜!土鸡炖个青头菌,干辣椒炒个牛肝菌,酸菜烩个杂菌,再来一个干巴菌炒饭……”懂吃的客人噼里啪啦点了一堆野生菌为食材的美食。这些对于陆春芳来说都不是什么难事,他一一记录着。安排!陆春芳和妻子向丽琴随即就在厨房内就忙活起来,野生菌切片,搭配大蒜、红辣椒、薄荷、芹菜等待用。不一会儿,飘香的菜肴就在店内蔓延、升腾,夫妇二人默契合作的场景爱意满满。
图片
美味的野生菌准备待下锅
陆春芳说,他和妻子炒菜的手艺也是慢慢积累的,饭馆生意从无名到现在宾朋满座,甚至好多昆明人专门在周末或节假日开车来吃菌儿。“好多人一进店就是要吃野生菌,我们夫妻俩只好认真研究做法,多年下来也掌握了一些门道,现在只要和野生菌相关的菜品我们都能上手做出来,保证安全和味道。”陆春芳自豪地说。
图片
青头菌炖汤
眼前一桌菌子宴,色、香、味俱全,让人垂涎欲滴。吃货们赶紧行动,大快朵颐。看着吃客们满意而归,陆春芳无比开心。他说制作野生菌美食,原材料和做法都很重要。好菜看好料,为了让野生菌能够充分发挥本身的美味,尽量选新鲜、完整的。做法上有讲究,诸如爆炒菌子,一定要选用上等的土猪油加工,如此味道更鲜美;野生菌炒制过程中火候也重要,牛肝菌一定要炒熟煮透再食用;青头菌推崇马龙做法,用洋芋火腿炖或烩洋芋丝等都很好吃;烹制青头菌,一定要配上带些辣味的青辣椒、青花椒等爆炒,在放一把薄荷或芹菜茎叶,出锅后也是唇齿留香,爽滑到家。
图片
鲜美的鸡枞汤
(图文来源:春城晚报-开屏新闻记者 蒋琼波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