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云寺塔:震泽的地标,也是游子的乡愁

图片
位于頔塘运河之畔的慈云寺塔,连接着震泽的历史人文、蚕桑丝绸、运河经济,见证着数百年的沧桑巨变,至今仍养育滋润着震泽儿女,历久弥新,生生不息。
图片
震泽古镇的点睛之笔
慈云寺塔相传始建于三国赤乌年间,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慈云寺塔高大挺拔,塔身六面五层,砖木结构,总高38. 44米,是古镇的制高点。俊俏雄伟的慈云寺塔,与周边低矮的传统民居形成垂直和水平的强烈对比,只需看一眼,便会过目不忘。頔塘河水面宽阔,清风拂来,水波不兴,古镇喝茶的市民游客缓缓而坐,喝茶聊天,一幅“宁静、洁净、意境”的水乡生活画卷徐徐展开。
图片
每遇晴空丽日、夕阳西下之际,絮云朵朵,霞光万道,馀晕斜照塔身,光影变幻,始而浅,继而深,最后溶合于莽葬苍苍的喜霭之中。这样的奇幻美景,称之为“慈云夕照”。
清代诗人金德辉在诗歌《望慈云寺塔》中,写到 “孤塔插晴空,突兀绝依附。片云自西来,与塔相回互。十里暗苍苍,遥望成烟雾。溟濛影欲沉,野田空日暮。”将慈云夕照之美景写得十分精到贴切,诗画俱绝。
若是在较皎洁的月色下,又别是一番情趣,塔身倒悬,桥影相伴,银波摇曳,晃晃悠悠,繁星、渔火、烛光点点相随,如在梦幻之中。
是日是夜,是雨是晴,千姿百态,总是一幅“四面湖光线,中流塔影悬”的绝色佳景,慈云夕照无愧成为“震泽八景”之首。
震泽百姓的乡愁记忆
民间相传中,慈云寺塔与两位古代女子有关。
其一是赤壁之战后,孙权为夺回荆州,假意将妹妹孙尚香嫁给刘备,谁料诸葛亮三个锦囊妙计,东吴赔了夫人又折兵,后孙权称吴国太病重,孙尚香回到东吴,从此和刘备两地分隔,遂建望夫塔遥寄相思。
另一说为北宋末,金兵入侵中原,破开封,掳去徽、钦两帝。徽宗女儿慈云公主避难于震泽,重建塔于废址,登高北望,祈求乃父早日被释团聚,后人遂以公主名命名。
图片
相比古时传说,运河之畔的古塔背后,还藏着震泽人浓浓的乡愁记忆。
旧时震泽水系便利,家家户户坐船通舟。游子和旅人乘船往返于运河之上,未近震泽先见塔,且行且近,塔身愈来愈大,告慰了旅人,宽慰了乡情,然后投入震泽的怀抱。离开震泽回望塔,且行且远,尽管古镇轮廓向后退去,渐渐模糊,那塔一直似在跟随着你,为游子和旅人送行。20世纪50年代,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故事片《林家铺子》就有那一幅动人的画面:林老板全家坐的一叶小舟,穿过桥洞,愈摇愈远,船艄后頔塘河面映出的桥身和塔影也愈来愈小。正如《慈云塔影》诗云:“四面湖光绕,中流塔影悬。”水光潋滟,桥身塔影,惝惚迷离,变幻莫测。80年代拍摄的《一盘没有下完的棋》,再次拷贝下如诗似画的震泽水乡风光。
运河之畔的丝绸客厅
一条頔塘运河,串起了震泽的前世今生。
頔塘是一条重要的水道,因水而生、因水而兴。作为京杭大运河的支线,頔塘可和京杭大运河相接而达北京,可进入长江,近代又与长湖申航道相接,成为通往上海的水上交通要道。
图片
頔塘孕育了震泽,繁荣了震泽。頔塘运河的开筑,极大促进了湖州、震泽、平望等地的农业发展、物资聚集、经济交流和商旅往返,也助力震泽成为商贸重镇,吴江西南地区名副其实的西大门。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曾在《江村经济》中说,“早在三十年代,我搭乘航船往来震泽,发现震泽镇的市河里停靠的船船有二三百条,据说都是来自镇周围各村,震泽显然是附近这些农村的商品流通中心。”
震泽禹迹桥、思范桥、报恩桥、砥定桥皆跨塘而建。頔塘震泽段水流很快,水清如鉴,用这里的水缫丝,品质很好。因而这里人自古就以养蚕缫丝为业。清道光年间,震泽一地出口生丝5400余担,占全国生丝出口总量(82201担)的十五分之一。
震泽丝市的昌盛,带动了工业、商业、金融、交通业、教育业的相继发展。震丰缫丝厂、江丰银行、震泽育英学校,都为震泽历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如今,頔塘运河、蚕桑丝绸、育英学校……仍然是震泽的重要符号。震泽实施頔塘整治工程,营造水清、岸绿、景美的亲水生态;实施丝绸振兴工程,集聚50亿丝绸产业群,线上线下齐发力,打造江苏丝绸文化传承与发展标杆;恢复古镇水系,激活古镇肌理,打造古镇新生活,续写頔塘运河之畔的美丽篇章。
来源:苏州市吴江区融媒体中心震泽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