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纯纹身狱|“媚黑羞辱”的判词下,被挤占的意义空间

图片
「当一个又一个符号被征用,一次又一次表达难以为继时,最后胜利的人究竟是谁呢?」
“感谢科普,不懂也没有媚黑,建议传播媚黑知识之余也复习下经典休闲桌游—打扑克。”
近日,演员李纯因为脚踝处的一个黑桃纹身陷入了巨大争议。在知乎平台问题“如何看待演员李纯黑桃纹身?”下,不少网友将“黑桃”纹身与“媚黑组织”联系起来,称李纯是媚黑女,甚至有人进攻到她的微博,在评论区留下不堪入目的羞辱之词。
图片
(微博关于李纯纹身的热搜)
图片
(微博评论截图)
莫须有的猜测显然给李纯的形象造成了负面打击,7月20日上午,李纯在微博上就黑桃纹身争议给予回应,称对“媚黑”相关知识并不知情,澄清了近日网络上关于她媚黑的种种猜忌。
但澄清并没有让针对李纯的抹黑和谩骂就此消弭,当日晚上十一点半,河南多地发生暴雨致灾,李纯转发有关河南全省救援电话汇总的微博,评论区下却出现多个与媚黑有关的污言秽语,场面不堪入目。
图片
(微博评论截图)
尽管作为公众人物,明星艺人往往需要承受来自四面八方的评价,接受社会各界广泛的审视与监督,需要在大众面前有一个良好的道德示范。
但在此事件里,李纯受到的猜忌与指认却是由小圈层组织内部默含的认知发酵开来,在社交场域扩散所引起的,黑桃所具有的含义并非是社会通识,绝大多数人并不了解它的另一层含义。
匪夷所思的是,认为李纯媚黑的网友先入为主地建起了道德的“纹身狱”,一口咬定“黑桃代表媚黑”是纹身圈心照不宣的事实,女明星的身份更成为李纯被按头“定罪”的理由。即使澄清了也无济于事,圈层内流动的标签随着公众人物天然的影响力光环“破圈而出”,而宁可错杀不可放过的论断也在掠夺大众符号的解释权力。
在这场未风先雨的身份审判里,看似有理有据的指控者,实际上在引导一场先入为主做有罪定论的语言霸凌,而霸凌的背后,是小众标签迈入大众视野后的语义“圈地”,是对大众符号使用者的胁迫式“驱逐”
1
黑桃=媚黑?
当小众标志进入大众视野
李纯之所以被扣上“媚黑”的帽子,关键就在于她脚踝处的黑桃纹身。
根据美国俗语词典的解释,所谓的“黑桃皇后”,指的是一个已婚的白人女性,经常一次和多个黑人男性发生性关系,这个词也用于只和黑人男性约会的单身白人女性。
而由此产生的黑桃皇后组织被认为是一类对黑人产生生殖崇拜的媚黑组织,她们统一的特点是在身上的不同部位纹上黑桃图案。在一些组织成员的推特账号上,她们会在昵称和个人简介里使用黑桃图案自明身份。
正如一些知乎答主所说,这一组织成员在外网较为高调,需要到推特、ins等国外社交软件上才能看到,国内社交媒体能够检索到的内容少之又少。
图片
(知乎相关回答截图)
因此,知乎相关问题的回答区下,许多网友对非组织性的团体——黑桃皇后组织进行科普,令这一小众群体借着明星影响力走进大众视野。
“女人”“性”“欲望”等刺激性词汇总是能够挑动大众的神经,引发他们的好奇心。回答区猎奇色彩的科普几近魔幻现实主义,而深谙此组织的回答者在科普黑桃皇后组织时,也在用一种俯瞰的目光去看待不知情的人。
这种对小众圈层了解的优越感形成了一种话语权威,强势且不容置疑。
图片
(知乎相关回答截图)
退出小众圈层带有色情意味的符号解释,黑桃这个图案在大部分人的认知中是去性的。由黑桃联想到的可以是扑克牌、魔术、破云的黑桃K...很多网友表示是第一次听说黑桃还有“媚黑”的意思。
没有介入小众圈层内的人被认知壁垒天然地格挡在外,当小众标志在极小范围内被按照某种圈内默认的规则被解读时,不了解规则的人实际上处于一种信息不对称的状态。
这样的现象并不少见。去年九月朋友圈突然刮起了一阵奶茶秋风,只要给对方发“我也想要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就有可能获得52元的红包奖励。然而,也有部分网友宣称“秋天第一杯奶茶”是91福利姬社区的黑话,取首尾两字进行谐音化处理才能看懂,由此发生同一个词语产生不同解读的情况。
图片
(图源自知乎)
可以看到,当符号的意义只存在于小群体的“圈地自萌”时,符号的大众化解读并未受到影响,但如果小众群体的某种通用认知进入到大众视野,将大众符号收编为自己所用,就会产生意义的重叠,在这之后不免产生误解与歪曲,而如何去面对此种意义的碰撞,是最应该思考的问题。
02
无据定罪论:
话语暴力下的身份指控
在李纯澄清之前,她的评论区下出现了不少“荡妇羞辱”的评论,不同于知乎上一些披着猜忌外衣的科普,这些评论在毫无根据的情况下捕风捉影、过度解读,一句“懂得都懂”的个人经验话语被奉为圭臬,污言秽语的调笑被用来为暴力辩护。
其实此前也发生过类似关于黑桃纹身的讨论。电影《唐人街探案2》kiko的扮演者尚语贤因为在最后一场戏里露出大腿外侧的黑桃纹身备受争议,在知乎相关问题下依旧有人讨论。随后尚语贤迫于压力,在微博小号上澄清了黑桃纹身只是道具,她本人并没有黑桃纹身。
图片
(尚语贤微博小号当时回应截图)
为什么区区一个黑桃纹身这么值得深究呢?在没有明确证据的情况下,从猜忌到下结论,一个猎奇符号的解读怎么就能够和“媚黑”画上等号呢?按照这样的狙击方式,下一个被群起攻之的人又会是谁?
在李纯微博下,辱骂她的网友认为李纯是和黑人谈恋爱的叛徒,由此产生性资源向外流动的不满情绪,这种极化情绪看似出于“爱国”目的,但背后却没有强有力的证据支撑,仅仅一个黑桃纹身就可以一声令下“网络围剿”李纯
正如张博洋在《脱口秀大会》所说:“崇洋媚外的标准,好像在逐渐降低。”似乎很难分清赞美欣赏与崇洋媚外之间的差别,行为的解读也总带有主观目的性。因此,当这样的主观臆断被标榜为“政治正确”时,行为符号的存在就是被用来“判罪”的,甚至可以说,符号本身就是一个问罪的“由头”。
从高校“ipad猎巫”事件,到最近俄罗斯模特@达莎Digi在微博秀恩爱被骂,由“爱国主义”标杆挑起的情绪泛滥正在促成一次次网络“猎巫”行动,似乎已经不需要一个明确的证据,脱离语境的身份强迫足以为这场审判提供一个理由
图片
(微博截图)
当虚伪的正义得到纵容,“无据有罪论”甚嚣尘上,性道德的枷锁可以信手拈来时,标签化的身份指控将会扎向被迫入场的人,锋利的语言暴力如同凛冬将至,令避无可避的人无处可逃,只能被动承受言论的风暴。
03
被挤占的语义空间:
大众符号变成小众群体的标签后
除了谩骂,还有一些中立的网友向李纯给予一些“善意”的提醒:既然知道了就一定要把纹身洗掉,即使不道歉也要改,不然以后出事了可不要怪网友没有提醒过。
这种说法暗含着一种逻辑:作为有一定影响的公众人物,身上纹有“黑桃”会造成不良影响,如果不赶紧洗掉,那就是错上加错。
图片
(知乎评论截图)
私人的道德审判并没有伴随着当事人的澄清变得明朗,“黑桃纹身”的小众语义反而被建构得更加稳固,收编为一种道德话语,成为规训与约束当事人的权威性力量。似乎只要知道了这一事实,李纯就不能违反这种准则,如果违反了那就是明知故犯,不值得宽恕。
由此可见,无论是网友因为黑桃纹身聚集起来考古讨论,还是李纯澄清后被网友建议洗掉黑桃纹身,“黑桃纹身”的争议不仅仅是一个性别议题,同时也是一个符号权力争夺的问题
我们不禁思考:本来只是很少一部分人知道的陌生概念,借着公众人物的热度扩散到大众视阈里,是如何被人用来抢占语义空间,拢获符号解释权和使用权的呢?
一方面,是符号与性产生的联系。就如同上述网友的建议,即使他们相信李纯的黑桃纹身并没有“媚黑”的含义,但因为其符号与性相关的特殊性可能会造成他人的误解和抹黑,为了规避可能具有与性相关的嫌疑、消灭“立于危墙之下”的风险,他们宁肯舍弃符号解释的能动性、自觉放弃对话权。
另一方面是象征性的社会互动。认为李纯媚黑的网友长期在外网冲浪、对媚黑组织比较了解,处于群体回音壁当中很容易产生确认性偏差,因此李纯微博上的黑桃表情和与之搭配的文案也能成为他们指认的证据,成为手里的“锤”。
图片
(知乎相关回答)
在群体内互动交流时,熟识符号含义的人深谙符号的解释规则,会加深对符号含义的认知,甚至将符号标签化,最终形成对符号“所指”的惯性解读,成为马格利特的“烟斗”。
在此次事件里,先入为主对李纯下有罪定论的网友率先将“黑桃”符号标签化,让本来有多层含义的大众符号成为小众圈层的标签,长此以往,最后很有可能造成小众群体对某一符号的垄断,将符号的意义完全单一化,使得大众失去对符号的解释权以及使用权。
图片
(微博评论截图)
想要避免这种状况,就必须摒除意义的偏见,寻求意义的解放,不用无根据的指控去按头指认对方,用贴标签的方式挤压符号使用的语义空间,剥夺人们使用大众符号的权力,但这一点光是意识到已经很难。
在纷繁复杂的互联网时代,以网络社区或亚文化聚集诞生的小群体不胜枚举,小众圈层内产生的黑话体系需要对大众符号收编再塑,不可能完全凭空出现,词义也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发生异化,被赋予新的内涵。
当一个符号被小众文化赋予新的意义时,在圈外观望的人们其实可以拥有更广阔的选择空间,无需用避让的方式认同符号语义的“再生”,继承标签化的符号诠释进而审视他人。
当一个又一个符号被征用,一次又一次表达难以为继时,无数次的避让与妥协只会换来更加狭小的权力空间,在周而复始的意义循环里逐渐走向生存的“真空”。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