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报道称,一半猝死者为中青年人。为什么年轻人也会出现这样的严重疾病,又该如何预防呢?
什么是猝死?
猝死是一种发病后很快死亡的情况,目前的定义已将时间限制缩短到1小时以内死亡。猝死的最常见的原因是心源性的,其他器官的病变,比如严重的肺栓塞、脑血管意外等,也可以引起猝死。
不论是心源性猝死,还是其他器官严重病变引起的猝死,均有可能在年轻人中发声。其中很大一部分病因都是与先天因素有关的,但也有一些是可预防的。
常见的心源性猝死的原因包括: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炎、肥厚性心肌病。其他原因包括:无器质性心脏病情况下的各类病因心律失常、药物诱发的心律失常、电解质异常诱发的心律失常等。其他器官病变可能引起猝死,常见原因包括:严重的突发脑血管疾病,如脑动脉瘤破裂引起的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肺血管疾病,如肺栓塞。其他的大血管疾病,如主动脉夹层和主动脉瘤破裂。心、脑、肺、大血管的严重病变,都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造成死亡。
遇到有人猝死,应当如何救助?
人体最重要的器官,比如心、脑,对缺氧的耐受力都是极其有限的,这些细胞死亡是不可逆的。即刻启动心肺复苏和电除颤流程,尽量维持关键器官基本的血液供应,对于保护脑细胞,降低死亡率非常关键。青壮年人群的猝死当中,早期启动心肺复苏的流程对抢救生命尤其重要,一般建议的时限是【不超过四分钟】,如果能立即启动心肺复苏,救治的成功率会增加。
在心肺复苏过程中,也要注意以下事项:
1.确认周边环境安全,不要在高速公路中间或者高压线底下抢救。
2.多叫周围的人过来帮忙,包括打急救电话、找除颤仪、轮番做胸外按压,甚至做目击证人、联系家属等等。
3.心跳呼吸骤停的比较简单的判断标准就是:完全丧失意识,对外界没有反应,一动不动,胸腹部没有呼吸起伏。
4.如果觉得人工呼吸不方便,可以单独采取胸外按压的方法、按压位置是两乳头连线中点(男性很容易准确定位)/胸骨中下三分之一。用力竖直向下按压。按压深度5-6cm(成年人),频率100-120次/分。如果有多个体力充足的人轮番上阵,救治成功率会提高。
对一个本身就成功率有限的抢救措施,如果是为了救人一命,哪怕造成了肋骨骨折之类的问题,相比失去生命来说,并不会把问题变糟糕。而一些常见的操作带来的并发症,比如肋骨骨折,是可治疗的,或者对总体健康影响不大。而生命一旦逝去,本身是不可挽回的。因此第一时间开始抢救是非常重要的。
如何防患于未然?
随着年龄增长,人们出现心脏病的几率会普遍升高。此外,一些有心脏病家族史的人,本身也更容易患有心脏病。
但是,对于心梗及其他一些心脏疾病,依然有一些可预防的危险因素,包括:吸烟、饮酒、肥胖、缺乏运动、久坐、高血压、糖尿病等。针对心源性猝死,常见的预防措施包括戒烟戒酒、规律运动、合理膳食、充分休息、注意心理健康等。
也有人问,体检能否避免运动过程中的猝死?在预防体检方面,目前实际操作中,有对飞行员、运动员进行详细心脏检查,比如心脏超声和电生理检查的情况,这些有一定几率发现先天性的心脏疾病,降低心源性猝死的发生几率。
但是对于一般人群,尤其年轻人,如果没有身体不适,或者特别多的心脑血管高危因素。目前并不会在常规体检中增加超声心动图。而一些人常规体检中做的心电图,主要考察人在静息状态下的心脏电生理情况,检测时间短,本身对潜在疾病的检出能力也非常有限。因此,常规体检和预防措施,并不能代替一般人群的心肺复苏、除颤仪的普及培训。也不能代替健康的生活方式本身,不能指望用一些仪器检查去代替一整套完备的预防监测手段。
目前来看,对于一般人群,更好的检查策略是在运动后出现身体不适(如心悸、胸痛、意识丧失、明显的呼吸困难、乏力、身体各部位严重的不适感)时积极进行心脏方面的检查,而不是所有人无差别地每年相信进行心脏的体检。对于运动员、飞行员、从事高强度体力活动的人群、经常有心脏不适、有心血管高危因素的人群(包含中老年人),可以考虑根据各地情况、个人健康水平、经济能力在体检中增加心脏相关的项目。
适度运动有益健康,除了专业运动员、高强度运动的爱好者可能在某些健康领域有风险,一般人群保持足够的运动量,比如足够的每日步数或者适度强度的跑步,有助于降低心血管病的发生率,降低死亡率,不能因为个别运动中猝死事件而不敢运动。可以根据自己运动后的舒适范围,个性化地调节运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