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念史蒂文·温伯格教授|特邀撰稿:韩涛教授

作者:韩涛教授研究基本粒子物理学理论,尤其是探索高能量前沿的研究。他在对撞机物理和新物理的唯象研究中做出了多项杰出贡献。他于 1990 年在威斯康星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现为匹兹堡大学的杰出教授,创立和领导了匹兹堡大学粒子物理、天体物理与宇宙学研究中心(PITT PACC)并担任主任。他于 2003 年当选为美国物理学会(APS)会士、2019 年当选为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会士,现任美国物理学会粒子与场论分部主席。
2021 年 7 月 24 日(北京时间),当代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史蒂芬·温伯格(Steven Weinberg)教授在美国逝世,享年 88 岁。为表达哀思与纪念,本刊特别邀请韩涛教授撰文缅怀哲人。本文刊登于《数理人文》(公众号:math_hmat),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今晨惊悉史蒂文·温伯格(Steven Weinberg)教授与世长辞,十分悲痛!巨星殒落,感慨万千!
在我看来,史蒂文·温伯格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之一。他的学术贡献,从粒子物理,到引力理论,早期宇宙学,超弦理论,到凝聚态物理,无所不到;其深度广度,无人可比拟。有一种理论物理学家,脚踏实地,注重眼前,其研究和计算与实验观察直接相关。还有一种理论物理学家,头探白云之上,目光遥远深邃,望九霄云外。史蒂文·温伯格集二者于一身,顶天立地。
我经常给学生讲起这样的一个体会。史蒂文·温伯格早期研究核物理中的 Linear
-Model。这个模型是描述核子二重态
与介子
相互作用的。其实这个模型的适用性很有限,可是它的对称性和可重整性很有启发性。史蒂文·温伯格巧夺天工,把它应用到了轻子二重态
与希格斯粒子的相互作用 --- 这就是费米子质量的起源,弱电统一的标准模型的基础,成为目前粒子物理最为成功的理论。我觉得这是史蒂文·温伯格的一个研究风格:选题目不必好高骛远,要脚踏实地。把研究的问题搞深搞透,当你超过了任何人,就会来到新的境界。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比如他对红外辐射的讨论得到了重要的“低能定理”;从宇宙寿命的考虑得到了对宇宙常数的限制以及对人择原理的反思,等等。我特别喜欢史蒂文·温伯格文章的写作风格:简洁明了,从无废话,字字深刻,句句中要害。我常以此为例,给学生讲:如果我们可以把文章删掉一句话,甚至几个字,而不明显影响表述,那就是成绩,就是对文章的改进。
图片
温伯格与作者合影
2016 年秋,我应邀去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UT Austin)的物理系做一个题为“未来高能环形加速器中的新物理”的研讨会(colloquium),同时访问了著名的 Weinberg Theory Group,并做了一个专题报告。依照惯例,史蒂文带着我和组里的几位同事共进午餐。席间他侃侃而谈,让大家很开眼界!报告时,史蒂文坐在第一排正中,手扶一只拐杖,让人觉得好像此物另有他用似的。报告中他不时提出问题,引发讨论,而且时有打盹,让你觉得亲切里面加些威慑。我最后一次见到史蒂文是 2018 年 6 月,在 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 的标准模型 50 周年庆祝会上。由于史蒂文身体欠佳,会议安排私人专机把他从奥斯汀接到克利夫兰。真是庆幸我们有机会和史蒂文最后一聚!
让我用史蒂文的一句语录来作为结束:“The effort to understand the universe is one of the very few things that lifts human life a little above the level of farce, and gives it some of the grace of tragedy.”(人类为探求宇宙真理所作的努力能使闹剧般的人生往上提升了一点点,这可算是给予悲剧的一份恩典。)【编注:这是温伯格的《最初三分钟》尾声部分的最后一句。】
史蒂文·温伯格教授九泉安息!■
—— 韩涛 草于宾州匹茨堡,2021.07.24
延伸阅读
1.丘成桐院士、王贻芳院士缅怀史蒂芬·温伯格教授
2.旧文重读 | 史蒂芬·温伯格给科学家的四则金玉良言
3.史蒂芬·温伯格获 2021 年基础物理学特别突破奖
4. Steven Weinberg,The First Three Minutes: A Modern View of the Origin of the Universe(1977). 中译本:《最初三分钟》, 科学出版社 (1981),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5).
欢迎关注《数理人文》杂志微信版
International Press of Boston
微信订阅号:math_hm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