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0

评论

收藏

1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校外培训迎来“最强监管”,对校内教育会产生什么影响?教育该如何回归校园?

图片
超纲教学、虚假宣传、价格欺诈、缺乏资质、焦虑营销、合同纠纷、财产安全……近年来,校外培训机构无序发展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乱象之下,是日益加重的学生课外负担,是不断蔓延的家长育儿焦虑,是学校正常教学秩序被打乱,是青少年身心健康受到严重损害……校外培训治理的呼声日渐高涨。
实际上,校外培训问题已引起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2018年,《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先后发布,从遏制培训问题、保障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出发,就规范校外培训提出具体要求。今年以来,从中央到地方,针对校外培训更是重锤连敲。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规范校外培训”,到一众培训机构被关停整改、多家知名机构遭顶格处罚,再到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成立,以及近日《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出台,一时间,关于校外培训未来发展的讨论热度空前。
校外培训“强监管”时代来临,同时也加速着教育回归校园的步伐。这对校内教育会产生什么影响?学校该如何去应对?校外教育如何才能成为校内教育的有益补充?《教育家》邀请中小学校长和相关教育专家进行了讨论。
图片
倪百明
北京市海淀区上地实验小学校长
图片
薛海平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图片
张端鸿
同济大学教育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图片
张华礼
北京市顺义牛栏山第一中学
党委书记、校长
图片
您如何看待校外培训与校内教育的关系?二者分别该承担什么责任?
倪百明:校外培训与校内教育是对象相同、目标一致的两种不同形态的教育,二者应该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关系。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日益强烈,而有限的校内教育资源难以满足人们对高质量教育的迫切渴望,于是,校外培训兴起,成为学校教育的补充。问题是,目前校外培训过度强调为校内教育服务,成为校内教育简单复制与时空延伸的“影子教育”,导致校内外教育高度同质,缺乏互补性。
就二者承担的责任而言,校内教育应在兼顾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同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校外培训则应该着眼于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具体而言,学校作为实施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应该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积极对学生进行价值观塑造,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校外培训是利用学生课余时间开展的非正规教育,应该以各种实践活动为载体,着重满足学生在艺术、科技、体育等方面的个性化需求,为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平台和机会,成为学校教育的有效补充和延伸。
薛海平:校内教育应发挥育人的主阵地作用,校外培训可以满足部分学生和家长的多元化教育需求,对校内教育起到有益补充作用。二者应协同发展,共同促进孩子健康成长。当前主要的问题在于,校内教育主阵地地位不突出,越来越多的家长把孩子送到校外培训机构补课,使得校外培训占据了孩子大量的时间,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校内教育培养人的作用,学校教育的功能日益被削弱。
从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角度来看,一个孩子全面健康成长,既需要校内教育,也需要包括校外培训在内的校外教育。校内教育应始终承担育人的主要责任,校外培训则要补充提供校内教育提供不了的教育服务。政府对于校外培训机构的“越位”行为应该监管,对于校外培训能够发挥有益补充作用的教育服务,也应该鼓励和引导。总之,校内教育和校外培训应该协同配合,共同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张端鸿:校内教育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渠道,其主要责任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校外培训在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前提下,通过市场化的途径,为学生和家长提供多样化的教育服务,为学生成长和发展提供多样性的选择,其主要责任是为促进学生发展提供必要的补充。
图片
图片
校外培训监管收紧,培训机构承担的部分教育职能将回归学校,这对校内教育会产生什么影响?
倪百明:培训机构承担的部分教育职能回归学校,会对校内教育产生一定的压力——
首先,加大校内减负政策实施的阻力。在我国,校外培训的“过度繁荣”,很大程度上折射出父母对子女学业成绩的高度重视。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一系列中小学生减负政策,结果却是“学校减负,家长增负”,每个家长都担心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以致校内压缩的课业被转移到了校外。如果目前课外补习的职能回归学校,会与校内的“减负政策”冲突,加大政策实施的阻力。
其次,校内教育在大班教学的背景下,很难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对于那些学习有困难或者课上“吃不饱”的学生,学校很难实施具有一定针对性和层次性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
薛海平:校外培训的快速发展与校内教育自身存在的问题密切相关。
其一,学生和家长之所以选择校外培训,很大程度上因为校内教育难以满足学生提升成绩和多元发展的需求,因此,只有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家长才会对校内教育有信心。
其二,校内教育的课程设计相比校外培训机构较为单一,无法满足家长和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
其三,学校教育教学方式不够灵活,无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也不能针对不同学习基础和能力的学生提供差异化的教育。
其四,学生的放学、放假时间与家长的下班、休假时间不匹配,校内教育的课后服务和假期托管服务无法完全满足家长和学生的需求。
其五,校外培训对于学生的个性化指导比较充分,除了主讲教师之外,还有相应的教辅老师会根据学生的学习进程和成绩情况进行精准指导,而校内教育在这方面做得远远不够。
所以,随着培训机构的部分教育职能回归学校,校内教育必然会受到影响,将在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设计多元化课程、改变和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提高课后和暑期托管服务水平、增强个性化指导等多方面面临压力。
张端鸿:校外培训监管收紧,培训机构不能再继续超纲开展学科教育,不能再继续通过超常规的学业训练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也不能再在校外、课外给学生增加过重的学业负担,这是对教育秩序的一种回归,校内教育受到的各种冲击会逐步减少。
比如,以往学生接受校外培训的程度不同,有的学生超前学了,有的学生就是按照校内进度学习,这使得教师在课堂上很难按照统一的计划开展教学工作。今后这种现象会逐渐好转,校内教学秩序会得到守护。
当然,学校也会面临做好中小学课后服务工作的压力,需要努力解决“三点半难题”,解除家长的后顾之忧。这自然需要学校投入相应的人力、物力,安全管理、师资投入、经费保障等都会面临不小的压力。
张华礼:目前,培训机构主要承担着提升学习者某种能力的教育职能,如文化课应试能力、钢琴演奏能力等。其教育特点是“快”和“准”:“快”体现在学习者能在短时间内快速习得某种能力;“准”体现在课程学习目标具体、精准,符合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培训机构承担的部分教育职能回归学校,能够迫使学校反思校内教育的某些做法是否合理,进而去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地教育,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同时,学校也将进一步面临平衡“育人”和“应试”两者关系的压力:一方面,要抓文化基础课,科学合理地应试,让学生考入理想的高等院校,从而更好地实现个体的社会化;另一方面,要注重学生的人格培养,促进个体全面发展。
图片
图片
为更好地实现教育回归校园,学校教育该从哪些方面做出调整或优化?
倪百明:学校教育要在基础教育这个舞台上唱好“主角”,必须练好“内功”,可以从以下方面做出调整或优化——
首先,切实提高学校教育质量,从源头上减少家长对校外教育的需求。校外培训兴起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校教育教学存在一定的不足。对此,学校教育要把握好“育人”和“应试”之间的平衡,摒弃“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对课程建设进行顶层设计,用“大课程”激发学校教育的活力,切实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强化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从源头上减少家长对课外辅导的需求。
其次,学校教育在强化基本知识的同时,还要提供一些特色鲜明的实践课程,同时开足开齐艺体类课程,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最后,学校要打破家校双方“隔岸相望两茫然”的局面,促进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协同发展,借由家长会、家长课堂等途径,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成才观,扭转父母将分数作为评价子女发展唯一标准的观念,避免孩子在疲于奔命中失去学习热情,为实现基础教育回归校园营造良好的家庭生态环境。
薛海平:首先,学校应充分发挥自身在场地、师资、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强化教育主阵地作用,承担起育人的主要责任。
其次,学校可以通过家委会等途径调查、了解家长和学生多元化的教育需求,并尽量满足。
再次,学校要建立和完善课后服务与暑期托管服务方案,配备相应的师资和设备,合理安排和组织更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要求的托管服务内容,解除家长“空档期”无法照管孩子的忧虑。
最后,学校要着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是打造一支专业能力过硬的高质量师资队伍;
二是改革原有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是尽量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能力提供差异化和针对性的指导,有效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四是通过购买教育服务的方式吸纳校外的优质教师和课程资源,吸收借鉴校外培训机构先进的教学方法,取长补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张端鸿:校外培训机构无序发展,“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现象突出,对正常的中小学教育秩序造成了很大的冲击。目前校外培训监管收紧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校内教育需要对过去若干年的减负政策作出反思。课业负担过重,影响了学生身心健康,所以需要减负。但减负不等于无差别地开展宽松教育。必要的作业、练习仍然需要,不能因为减负政策而“一刀切”地取消。学生“培优”和“补差”的工作也要逐渐恢复。
同时,学校要基于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特点开展个性化教育: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提供拓展性学习机会;针对学业落后的学生,要提供课后补习的机会。这些本来就应该是校内教育的基本责任。
张华礼:一是要构建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学术型的教师队伍。校外补课的盛行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社会对校内教育质量不满意,而师资水平与校内教育质量息息相关——只有加强专任教师队伍建设,切实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校内教育质量。
二是要基于信息技术创设智慧课堂。为了更好地实现教育回归校园,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认知水平、学习进程,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策略,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不落下任何一个学生。为此,牛栏山一中依托iPad等移动终端,对学科知识进行深度整合,采取线上和线下融合,课前、课中和课后融合的方式,针对学生学习特征进行个性化的学习资源推送,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在学习时间、地点、内容、方式上的多样选择。
图片
图片
校外培训如何成为校内教育的有益补充?加强校内校外联动,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
倪百明:学校教育主要采用班级授课的方式开展,这是目前取得教育效益较好的方法,但是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校外培训要想成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应着重于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加强校内外联动,可以从两方面入手:
一方面,校内外要有共同认可的、可执行的教育标准。学校和校外机构不能各说各话,让受教育者接受纷乱无序的教育信息。
另一方面,学校教育可以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的策略。“走出去”,是指学校可以主动承担一些课外教育活动任务,如北京实施的“城市学校少年宫”计划——每个学校在下午3点半以后都是一所“少年宫”,学生们在校内就能依据兴趣、特长,自主选择、自愿参加艺术、科技、体育、传统文化、社会实践等方面的课外活动。“请进来”,是指学校可以聘请校外机构的金牌讲师到学校授课,“借风行船”,提升学校教育的质量。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要通过分工和整合的方式回应时代要求,共同服务于学生教育环境的完整和教育活动的可持续。
薛海平:校外培训机构成为学校教育有益补充的前提,是要明确自身定位——校外培训只是校内教育的补充,不能冲击更不能替代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地位。具体实践中,校外培训机构应改变以往注重学科类培训的模式,在艺体特长类培训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加强校内校外联动可以说是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具体举措,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首先,我们应该明确虽然校内教育和校外培训承担的育人职责不同,但二者都追求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因此,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应以此为目标共同努力;
其次,校外培训机构可以帮助校内教育采用先进的信息化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
再次,在课后托管和暑期托管服务方面,学校可以积极购买优质校外培训服务,以解决自身师资不足和课程资源缺乏的问题;
最后,教育行政部门在加强校外培训监管的同时,也要采取积极的措施引导校外培训机构服务于学校教育,使其发挥有益补充作用。
张端鸿:校内教育很难做到有效解决每一个孩子的学习问题,而校外培训机构能够为学生和家长提供多样化的选择。需要注意的是,校内教育是“主角”,校外培训是“配角”。所以,要进一步明确校内教育和校外培训的功能定位,引导家长对这个问题形成更加科学的认知。
校内教育要做到守土有责,尽可能地承担好自身的责任,不能因为过度“减负”而将学生往校外培训机构推,更不能为了减轻自己的压力而把学生往校外培训机构引导。在学校“守土有责”的基础上,孩子和家长有进一步的拓展性需求,自然会到市场上寻求相应的教育培训服务。
— END —
来源 | 本文刊于《教育家》2021年8月刊第1期,原标题《校外培训监管收紧,教育如何回归校园?》
策划 | 本刊记者 刘洁 周彩丽
设计 | 朱强
统筹 | 周彩丽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