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票齿孔这么好撕,发明的时候可不简单!

小伙伴们还记得邮票吗(暴露年龄警告)?今天我们来回顾一下邮票这个有趣的发明。
为了方便邮票的撕取,整版邮票的单枚之间会用打孔器打出密密麻麻的孔洞。撕开后,单枚邮票边缘凸出部分叫齿,凹进部分叫孔,合起来称齿孔。邮票发烧友都知道,邮票收藏时要注意保护齿孔。
其实,邮票刚刚问世时并没有齿孔,就像火花(火柴盒上贴的画片)或藏书票一样,整版销售。人们使用时,必须用剪刀一枚枚剪开,很不方便。
不过,仅仅8年之后,给邮票打孔的方法就出现了……
图片
邮票,图片来源pexels
01
细心引出大发明
1848年冬季的一天,一位新闻记者完成工作后来到市中心的一家小饭店,他把当天的新闻稿件分装在几个大信封里,准备寄往各地的报馆。当他准备张贴时,不禁傻眼了。原来,他忘记带剪刀了,没法剪开刚从邮局买回来的一大版邮票。
怎么办呢?记者下意识地摸到胸前西装领结上的别针,灵机一动,有了主意。他先把大邮票对折,再用别针沿折缝扎了一排密密麻麻的小孔,最后沿着小孔撕开邮票。
因为小孔的存在,邮票撕起来很容易,看起来也十分整齐。很快,记者就把整版邮票分好了。
图片
铁路工人阿察尔观察记者撕邮票,来源:收藏天下
“这方法真妙!”,记者撕邮票的时候,邻座一个年轻人看入了迷,不由发出真心的感叹。他叫亨利·阿察尔,爱尔兰人,在铁路部门工作。爱创新的他联想到车票票根的齿孔,想道:“如果能制作一架打孔机,沿每张邮票的边缘线打满齿孔,那该多方便呀!”
想到就要做到,阿察尔很快开始行动,反复试撕没有齿孔的邮票,再用打孔的方式来撕取,以确定打孔的方式更方便,再找朋友一起研发专门的邮票打孔机,待操作熟练后把这一切写成文字材料。
1849年10月1日,阿察尔向英国邮政总长写了一封信,介绍自己给邮票打孔的想法,邮政总长读了阿察尔的信件,认为这个方法可行。
不久之后,在邮票税票总监的安排下,邮票税票单位按阿察尔的建议制造了两台特殊的打孔机。第一台装有两个滚轮切刀,用来打出由短切口组成的横向和纵向齿轮;第二台装有双刃刀,用以在纸上冲出许多行切口。
图片
邮票齿孔打印机,来源:收藏天下
打孔机经阿察尔进一步改进后,于1850年1月转让给萨默塞特印刷厂。8月,由邮票税票总监批准认可,戴维·纳皮尔父子公司正式生产邮票打孔机,并负责对所有邮票进行打孔。
经过多方面协调,1854年1月28日,有齿邮票在英国正式投入使用。首次发行的“红便士”邮票用了两种不同密度的齿孔,获得市民的好评。阿察尔也因此获得伦敦市“优秀市民”称号。
02
小小齿孔学问深
话说有齿邮票在英国诞生后,瑞典、挪威、美国、加拿大等国也纷纷效仿,相继开始使用打孔机并正式生产有齿邮票。
一枚邮票到底要多少个齿孔?有什么标准吗?
开始人们并没注意,有的大,有的小,有的多,有的少。1866年夏,法国巴黎的雅克·阿马勃勒·勒格拉博士对这个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是当时有名的邮票鉴赏家和研究家,对邮票的纸张、水印等都有深入研究,发表过《谈水印和印刷邮票纸张》(1865年)等影响较大的文章。
为了便于对邮票齿孔进行计量,他不但发明了邮票齿轮的专用计量工具——量齿尺,还向政府提出“齿孔度数”的概念。
沿用至今的齿孔度数简称“齿度”,意即齿孔的量度,把单枚邮票放在量齿尺上,看2厘米里有几个孔和几个齿,就可以得出齿孔度数。比如一枚标有“齿孔12度”的邮票,意思是它的四边上每2厘米就有12个孔;而标有“齿孔15×14”的邮票,意思是它的上下边每2厘米就有15个孔,两侧边每2厘米就有14个孔。
齿孔度数不但是鉴别邮票真伪的重要依据,也是区别不同版次邮票的标准。一个国家的邮票齿孔度数基本是固定的。我国邮票的通用齿孔是11度、11×12度、12度和14度。
图片
测量邮票齿孔的量齿尺,来源:收藏天下
不得不说的是,邮票齿孔诞生后的160多年间,各国偶尔还是会发行一些“无齿”邮票。比如我国1944年发行第一套毛泽东像邮票时,由于没有专门的打孔机,所以这套邮票是没有齿孔的。
如果同一套邮票同时发行了有齿和无齿两种版本,那么无齿版往往比有齿版要贵许多。比如我国上世纪60年代发行的“金丝猴”系列邮票,由于数量较少,存世不多,无齿版比有齿版贵10倍以上。
小小邮票的小小齿孔竟然如此多的门道,估计当初的发明者阿察尔也想不到吧。
END
作者:魏德勇,蝌蚪五线谱签约作者
蝌蚪五线谱原创文章/转载注明来源
责编/心与纸
图片
向左滑动,查看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新媒体传播体系
点个在看你最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