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人灵魂发问:为啥七八月没有假期?

精彩内容,尽在“看鉴”!
图片
说句实在话,郑州暴雨的图片,最早出现在聊天群和朋友圈里时,我其实是不信的。
雨水淹没地铁,汽车像玩具般在水里冲来冲去,路面塌方,大树连根拔起,就像是灾难电影的画面。
图片
▲图片来源于微博
自然界的天气,纵然变化莫测,怎么可能,在两三天的时间内,倾泻一整年的雨水?
可是,当骇目惊心的数字,耸人听闻的标题,一条条跳跃着,挤爆手机屏幕时候,我们终于知道,原来所有这一切,竟都是真的。
图片
▲图片来源于央视新闻
洪水滔天,东冲西决,就像是末日的情景,实打实地发生在我们身边。
图片
▲郑州加油!图片来源于微博
图片
其实,如果多翻翻资料,诸位就会发现,河南自古以来,就是个多灾多难的省份。
曾经同样有一场罕见的大雨,突降河南省中部。暴雨降临后,江河横溢,水库溃坝,引发一系列可怕的连锁反应。
除了深陷洪灾之苦,说起来苦涩,河南境内其实也不乏旱灾,电影《一九四二》,就是表现了,因为一场旱灾,河南发生了饥荒。
图片
▲图片来源于电影《一九四二》
民俗有言,“旱极而蝗”,蝗灾多数情况下,伴随旱灾的发生而发生,蝗、旱双管齐下,饥荒几乎就成了必然。据河南洛阳《永宁县志》载,“1943年7月,飞蝗东来,遮天蔽日,秋禾全部吃光。”
为什么总是该死的七、八月份?
从19世纪开始,至上世纪上半期,共计150年的时间里,河南境内共发生四次大的灾荒。
纵然,灾荒是个经年累月的过程,但该丰收的秋季,粮食却歉收,灾难便因此而扩大。自古以来,夏秋之交的七、八月份,总是灾难发生的“黄金时间”,原因就在此。
再看一下我们的法定节假日放假时间,不难看出:一年当中,端午假期和中秋假期之间,差不多隔着三个月的时间,没有任何法定假期,为何?
图片
▲图片来源于百度搜索
总体而言,每年的七八月份,灾难频发,所以国家取消了此时的法定假日。
尤其是雨季来临,个别地区势必引发灾难,政府全员唯有时刻在线,才能有效地防汛救灾。
图片
▲被大水冲走后获救的河南巩义市气象局局长赵建彪图片来源于网络
另一方面,国家通过规避七八月份的法定节假日,限制了大部分群众出行的可能性,也算是避免了,遭遇气象灾难造成的后果,间接保障了人民的生命安全。
图片
今天的七、八月份里,我们并没有节假日,众所周知,传统的节日中,有好几个,却发生在农历七、八月之间。
早在夏商之时,先民就根据四方四风的差异,区分四季之变化,根据四季异同,又识别出草木农稼的生长特点。
图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先秦著作《尸子》如此说道:“东方为春;春,动也;南方为夏;夏,兴也;西方为秋;秋,肃也;北方为冬;冬,终也。”
节气的变化,渐渐演变出“四时”、“八节”,在不同的日子,人们举行不同的仪式,随着季节周而复始的变化,类似的活动慢慢固定到某一年的某一天,形成了比较固定的传统节日。
这种节日,在魏晋南北朝被称作“岁时”,譬如南北朝的文章中,便有“烽鼓相望,岁时不息”的记载。
图片
▲《荆楚岁时记》/ 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国传统的节日,无不蕴含着阴阳、时物盛衰的道理,每个节日中,也倾注着人们的关心和希望。
易经中以奇数为阳,古人常以奇数立节,其中就有扶阳抑阴的含义。
具体到农历七、八月份,七夕、上元,都是以奇阳立节;中秋在八月十五这天, 但秋之于时,八月于秋,十五于夜,恰好位于季节、月份、时间,最中间的地带。
图片
▲中秋拜月神 / 图片来源于网络
明朝文人写作《戒庵老人漫笔》,其中如此写道:“元夕以灯,花朝以花,中秋以月,此特因其时物之盛者耳。”
所谓,四时万物有盛衰,传统节日的确立,体现出中国古人朴素的智慧,美好的愿望。
七月初七,人们祈祷爱情;七月十五,儒、释、道三教,不约而同地祭祀鬼魂,希冀饿鬼囚徒都能解脱,另一方面,人们庆贺丰收、酬谢大地。
图片
▲七夕节穿针乞巧 / 图片来源于网络
时间来到八月份,中秋佳节恰值三秋各半,此时月色最明,节候最佳,最美好的日子,人们愈是祈求丰收,思念故土。
如果说,今天的人们,在七八月份坚持工作,是科学的统筹,理性的判断;古时的人们,在七八月设立节日,包含着朴素的愿景,衷心的祝福。
图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
总而言之,还是与规避风险有关。
图片
古代人比较质朴,现代人则相对实际,尤其是七八月份这段时间,今天的人们戏称其为,“七上八下”的防汛关键时期。
“七上八下”是灾难多发月份,且不说中国,这个规律放之于四海而皆准。
图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过去的2020年,又被称作地球人类经历的炼狱模式,除了人人谈之色变的新冠疫情,还有人总结了,去年世界十大自然灾害。
如果说火山爆发、地震来袭、海啸突发,相对来说,难以预测,在时间上没有规律可言。但席卷美国的“劳拉”飓风、爆发于阿富汗的洪灾,蔓延澳大利亚的山火,全球倒是有三分之一的灾难,发生在七八月份之间。
图片
▲“劳拉”飓风 / 图片来源于网络
灾祸远没到终结的那天,就在今年7月13日,德国当地遭遇降雨洪灾,截止23日,死亡人数达到180人,另外,还有150余人处于失联状态。
图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人均智能手机的时代,“失联”简直就是个笑话,但这种情形却真实地发生了,并且发生在无比发达的德国。
德国的洪灾,与郑州的暴雨,几乎就是前后脚的关系。如果说我们还是发展中国家,底子太薄,无力经受这种打击。网上对德国排水系统的吹嘘,甚至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他们能有效应对么?
事实情况是,严谨强大如德国者,面对洪涝灾害,同样无能为力。
就在最近,德国洪涝专家,也坦诚地指出,这个星球上,没有任何城市的排水系统,能应对郑州的暴雨。
图片
▲图片来源于环球时报
在与自然的对抗中,人类的力量,是何等的渺小呵。
七、八月份是灾难频发的月份,从科学的角度出发,七八月间,类似的气象灾害,包括全球的气候异常,其实属于世界性的问题。
生长在地球这个大家庭中,我们其实是无力的,除了尽己所能,热爱环境,还要听从国家的感召,好好工作,别老是想着放假。
毕竟,坚持工作还能赚钱啊!
参考资料:
[1] 潘民中:《河南的四次大灾荒》
[2]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史书系》
[3] 李诩:《戒庵老人漫笔》卷七
[4] 禧年荣光:《一个奇妙的数字:圣经中的“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