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历代诗人咏新津‖李长清

欢迎关注“方志四川”!
图片
图片
图片
以诗歌为新津山水增色者,当首谈杜甫。当时由于安史之乱,杜甫先后辗转多地,于唐玄宗乾元二年(759)弃官入川,最后到了成都。虽然初来异地,杜甫在成都和西川却有不少朋友,如时任彭州刺史的高适、任蜀州刺史的裴迪、任西川兵马使的徐卿,以及萧实、何邕、韦班等一般州县官员。并且,杜甫还有一位王姓表弟也在西川任职。他们都对杜甫给予了关照。上元元年(760)春,在表弟王十五司马的资助下,杜甫在浣花溪畔、万里桥边,建起了一所草堂,算是有了栖身之所。
当年秋,刚安顿下来不久的杜甫已从朋友口中了解到新津的修觉山,一为慕名,二为遣愁,于是他约好友裴迪同游新津。到了此地,峰峦秀出,景致纷呈的新津山水,立刻吸引了杜甫,给了他灵感。这次游览,杜甫为新津留下一首诗作《和裴迪登新津寺寄王侍郎》:
图片
诗中的王侍郎,是著名诗人王维的弟弟王缙,裴迪素与王家亲善,杜甫与之也多有往来,故写诗相赠。
图片
南河南岸修觉山
次年春,杜甫第二次来到新津,再次徜徉修觉山。此时南河桃花水发,碧波浩荡,江天空阔。修觉山孤峰耸立,遍山堆绿叠翠,林间雀鸟,嘤嘤成韵。置身山水之间,杜甫写下了五言律诗《游修觉寺》:
杜甫写这首诗时,已经年届半百,而且经历了困守长安、战乱流离的艰难人生历程,新津的山水虽然给了他淡淡的喜悦,但飘蓬他乡的愁绪却又挥之不去,这种复杂的心境,在诗篇中显而易见。此行杜甫还同时写了七律言诗《暮登四安寺钟楼寄裴十迪》。
就在二游新津不久,受新津地方官员的邀请,杜甫第三次来到新津。新津县令设宴于北桥楼,热情接待杜甫。杜甫即兴写下五言律诗《题新津北桥楼》:
图片
图片
杜甫题诗的北桥楼示意图
全诗生动地赞美了新津的山水、生态与自然风光,也对新津地方官的治政水平进行了赞扬。结句“西川供客眼,唯有此江郊”,是对新津风光的最高评价。诗人十年“壮游”、十年“漂泊”,走过不少地方,写此诗的时候,杜甫已把成都周边的州县走遍了,但在诗人现存于世的一千四百余首诗中,惟一对川西的一个县作如此分量的赞美,可见新津的风光确有可赏、可看、可叹之处。宴毕,杜甫趁兴再游修觉寺。旧寺重游,便桥再渡,在写下《后游》五言律诗后,杜甫心情愉快,一扫客愁,流连忘返了。
依据《元和志》和《晏公类要》的记载,杜甫在上元二年(761)冬,还曾第四次来过新津,诗人此行一是观皂江竹桥落成,二是在新津会老友高适,并写下三首与竹桥有关的诗篇。
诗圣四游,为新津山水增色,此后新津历代风雅相续、踵事增华,追本溯源,杜甫功莫大焉。
图片
图片
北宋时,眉州苏轼、苏辙两兄弟是当时闻名朝野的文学大家,史称“大苏”“小苏”。苏辙在新津曾写有七律诗《绝胜亭》一首:
图片
苏辙这首诗写于嘉佑四年(1059),当时苏轼、苏辙奉父命到成都拜见益州路转运使赵抃后返回眉山途中,专程到修觉山游览。修觉山本是诗圣杜甫青睐之处,现在又在山巅新建了绝胜亭,是绝佳的观景之处。时值秋季,实岁20的苏辙立足绝胜亭,看江水连空,山满长天,江风旷野,动静相宜,感觉只有岳阳楼的美景才能与此相提并论,他心情大畅,挥笔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年的《绝胜亭》诗。后人出于对新津风光的热爱,与此诗多有唱和,并将苏辙之诗刻碑立于亭中,平添了修觉山几多文化韵致。
图片
修觉山上绝胜亭
奇怪的是,以诗见长的苏轼在新津竟然没有留下诗作。不过,没有流传下来并不等于没有写过。苏辙《答徐州陈师仲书》说:“辙少好为诗,与家兄子瞻所作,多少略若也。”那为什么我们看不到苏轼在新津的诗作呢?大概有原因二:苏轼在《与张嘉父书》中说:“凡人为文,至老,多有所悔,仆尝悔其少作矣。”也就是苏轼觉得自己少年时作品不够优秀,自己毁了。另外,苏轼在《答陈师仲主薄书》中说自己的诗:“从来不曾编次,纵有一二在者,得罪日皆为家人妇女辈焚毁矣。”这是说,在乌台诗案中,苏轼的很多诗文作品,被自己的家人烧掉了。
虽然在新津苏轼没有诗作流传下来,但其遗迹还是多处可寻的。道光版《新津县志》十三卷记载:“东坡亭,在县南修觉寺前,为东坡读书处。”“洗墨池,在县南宝华寺后,东坡洗砚处。”看得出,道光《新津县志》的编者认为苏轼和苏辙曾在修觉山读书、吟咏。
同时,清代邑人陈瓒(曾任庆府县教谕),在其《重建“仁、智、动、静”碑》一文中考证,在宝资山麓,道中曾有巨碑,上写“仁、智、动、静”四字,应是苏轼所写。文曰:“夫苏子生长眉山,为宋代伟人。文章经济,班班可考,如扶风、西湖、黄州等处,所在皆有遗迹。其居乡也,时或适意山水,由通济泛舟游览于斯,故此山岩亦号‘小赤壁’云。其留题若此者,岂第以鸣兴趣,壮观瞻已哉!亦见其流峙之会合也。上登高峰,静而有常;下荡深渊,动而不括。盖恍然于吾夫子所言仁智之蕴,信如斯夫!信如斯夫!”这段话是说苏轼见新津山水,不仅仅在于一般的游玩遣兴,而且感悟于孔子“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之说,故写下碑刻中的“仁、智、动、静”四字。
如此等等,虽雪泥鸿爪,亦足以证明苏轼与新津的渊源深广。
图片
明崇祯六年木刻版《名山图》之修觉山
图片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从乾道六年(1170)至淳熙五年(1178)前后入蜀整整八年,足迹踏遍巴山蜀水。其间几次来到新津,并留有诗作数首。
乾道九年(1173)夏天,他被任命为蜀州通判,不久又调任嘉州(今乐山市),次年三月,陆游从嘉州调回蜀州时途经新津,登上修觉山极目远眺,但见平畴沃野,飞鸟点点,此山此水,与自己的家乡何其相似。于是欣然写下七律诗《游修觉寺》:
这首诗在新津影响很大,清代嘉庆十七年,浙江金华人王梦庚来任新津知县,步同乡陆游的诗韵,写下了《新津十二景》诗,至今在新津人口中犹传诵不绝。
淳熙四年(1177)六月,离陆游第一次游修觉寺的时间已经过去了三年多,当他再次途经新津时,产生了再游修觉寺的强烈愿望,但天公不作美,因为下雨未能如愿。有感必吟的陆游,这次写了《过修觉山不果登览》《新津小宴之明日,欲游修觉寺,以雨不果,呈范舍人二首》的诗作,表达了自己的惆怅之情。
当年九月,陆游自邛州返成都道中曾在新津住宿逗留,这次写下《中夜投宿修觉寺》和《纪胜亭》两首七言律诗。其中《纪胜亭》:
图片
《纪胜亭》诗承苏辙之后,写得气概非凡,陆游借咏纪胜亭一吐自己无以收复大宋失地的满腔愁绪。陆游是著名的爱国诗人,早在入蜀的第二年,他即向朝廷上了《平戎策》,提出了驱逐金人,收复中原的战略计划。但贪图偏安的南宋朝廷,否认了他的建议。投闲置散的陆游,郁郁不得其志。诗中“登临忽据三江会,飞动从来万里心”两句,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图片
修觉山旧照(威尔逊 摄)
当时新津处于南宋的大后方,社会生活相对安定,这从陆游的诗作中也可以看出来,其《蔬食戏书》开头就这样写道:“新津韭黄天下无,色如鹅黄三尺余。东门彘肉更奇绝,肥美不减胡羊酥。”新津的韭黄天下第一,猪肉味美不让“胡羊酥”。看来,“吃在新津”这句话,远可追溯到南宋时期了。
除陆游之外,在两宋之际,在新津留下诗作的名人,尚有宋祁、赵抃、王之望,以及陆游的顶头上司、多年好友,时任成都知府的范成大等人。他们在诗歌中对新津的山水也是赞美不已。
图片
图片
明代最早在新津留下诗作的名人,当属大名鼎鼎的方孝儒。方孝儒,字希直,号逊志,浙江台州府宁海县人。自幼在家乡有“小韩愈”之称。明太祖朱元璋对方孝孺十分欣赏,曾对皇太子朱标说:“这是一个品行端正的人材,你应当一直用他到老。”他一生先后任职汉中府府学教授,蜀献王朱椿礼世子的教师,翰林侍讲、侍讲学士。洪武二十七年(1394)起的四年里,方孝孺从汉中入川3次,其间曾到过新津,并写下七律诗《宿新津宝花(华)寺》:
方孝孺是儒家思想的忠实信仰者,在历史上以节气著名于世。他不信佛,不喜欢佛寺的青灯黄卷,晨钟暮鼓,但他喜欢佛寺的清净、自然,落花随意,归鸟翻飞,老僧锄笋,童子扫苔。这样的氛围使人心灵得到安放,精神得以平静。这是身心愉悦的最高境界。这样理解,方孝孺宿宝华寺与他的宗教信仰并无关系。
另外,明代文学家、书法家陆深,在嘉靖十六年(1537)正月,由四川左布政使任上赴京任职,途中曾路过新津,并写下七律诗《发新津风日甚佳有述》:
图片
诗中描绘了一幅美丽、和谐又生机勃勃的景象:河面上漂送着巴蜀腔调的水乡渔歌,一片郁郁葱葱的绿树从远处一直铺到岸边,船儿来往在水面划出盘盘漩涡;抬头是山云在阳光下时掩时开,往下是水鸟在波浪间时点时飞。
陆深是明中期在文坛享有盛名的作家,特别是在松江文坛,可谓是举足轻重的人物,陆深留存下来的诗文集达一百五十卷,这在有明一代也是屈指可数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明经世文编》,都从不同角度对陆深的学术成就予以高度评价。新津的青山绿水在陆深的诗篇中能得到他的如此高度赞扬,确实不易。
在明代,除方孝孺和陆深外,还有万历三十七年(1609)任四川右参政的曹学佺,也在新津留有诗作三首。
及至清代,在新津留下诗作的名人当首数王世祯。王世祯,字子真、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世称王渔洋,新城(今山东桓台县)人。卒后因避雍正(胤祯)讳,改称士正。他一生以其卓越的诗学理论和创作成就,被誉为清初诗坛领袖,一代诗宗。
王世祯于康熙十一年(1672)首次入蜀,担任四川乡试主考,是年深秋,他曾路过新津。据其撰写的《蜀道驿程记》记载:“康熙十一年典蜀试毕。九月二十五日发成都,宿黄水河。时双流并入新津。二十六日骑行至新津县渡江。江流修觉山下,山容郁秀,宛然图画。自双流至新津,夹道竹林连绵数十里,居人斧斤狼藉以供樵爨。脯后雨,次梓橦宫野,宿眉州界。”
路过新津的时间虽然只有短短一天,但王世祯却留下了两首诗作,其一为《新津县渡江》:
图片
其二为《修觉山下》:
图片
三渡水旧照
王世祯是清初诗坛的领袖,诗论提倡神韵说,要求诗的意境自然淡远,应有味外之味。而这两首诗中的《新津县渡江》,恰恰正能体现王世祯的神韵说,“青山”“黄叶”“修竹”“高楠”,诗意含蓄在景物之中,景清而意远,寥寥数语即勾画出新津山水风物的韵味来。
清代,果亲王爱新觉罗·允礼、四川学正郭尚先等人在新津也有诸多诗文,收录于道光版《新津县志》艺文卷。另外,往来新津的官员、县内外文人士子,于新津山水及风物名胜,亦有诸多吟咏,其中不乏佳作,因囿于篇幅不再赘述了。
如此众多的文人学士留下这些或婉转、或直率、或绮丽、或英爽的名篇佳作,不仅记录下新津的秀丽山水,且使新津文脉千余年来绵延不断。
图片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李长清
供稿:方志新津
方志四川部分图片、音视频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图片、音视频版权归原作者或媒体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