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培监管风暴酝酿已三年:划了线挖了坑,谁叫你还要往前冲?|深长

对教育类中概股和所谓“K12赛道”的投资机构来说,过去一周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至暗时刻”。
在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学科类培训机构疑虑不得上市融资,严禁资本化运作”等监管政策后,7月23日-30日期间,教育类中概股市值一度惨遭集体腰斩,多个K12赛道教育公司市值蒸发200亿美元以上。仅7月23日一天,美股市场上,好未来股价的单日跌幅即达到70.76%。
如何看待这一次监管重手后的金融市场动荡?教辅培训机构未来还有没有“生路”?
我来用对四个问题的回答,试着为校外教培机构指一条可能的“明路”。
问题一:这轮监管是否“超预期”,导致了严重的“不确定性”?
似乎并不能这么说。
“预期”是死的,人是活的,不同的人,不同的立场,掌握信息不同,预期原本就不一样。有没有“超预期”、“不确定性”,首先要看“预期”是不是合理,是不是基于对现实的充分体察。
图片
▲资本密集的各种教培机构。图片来自网络。
看到不少分析文字都认为这次监管政策亦即《意见》的落地“远超预期”,当然,身处金融市场中的观察人士更容易表现得痛心疾首。从美国金融市场的反馈来看,似乎也在强调这次的监管政策体现了之前没有想到的中概股的风险,因此要对中概股“另眼相看”。
这种看法具有部分正确性。作为一种事实描述,这次监管政策落地,用一位分析师的话说,“相当于直接拿掉了一个申万二级行业”,至于对公司、对从业者、对接受辅导的学生及家长的影响,自不待言。
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此次《意见》中的监管政策,真的那么突然,那么令人意外吗?
评估政策,探寻政策的来路与出处,要从最权威的文件入手。
让我们选读《坚决破除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一文,可以读到:“一些校外培训机构违背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发展规律,开展以‘应试’为导向的培训,增加了学生课外负担,增加了家庭经济负担,甚至扰乱了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社会反响强烈。良心的行业不能变成逐利的产业。对校外培训机构要依法管起来,让校外教育培训回归育人正常轨道。”
这段话什么时候讲的呢?2018年9月10日。
其他的类似政策、文件,也有。但这篇,无疑是最权威的一篇。
学习了这篇讲话,还能说《意见》很让人意外吗?我认为不应该。
这段讲话最大的特点,就是很“实”,指向很具体。
这类讲话,如果比较宏观、比较理论,大概还允许有一定的解读空间。但是,如果讲话明确地指出,这里有一只“害虫”,那么“交作业”时“害虫”还在,就说不过去了。
这是三年前的讲话。如果三年之前看到了这篇讲话,三年之内,有投资者还在努力往这个行当里冲,往里砸钱,期冀秋后有个好收成,要么就是太无视风险,要么就是太轻视风险。
何况已经给了三年。这三年,我们回头看,是不断放风、不断敲边鼓的三年,你也可以把它理解为缓冲期。划了线,挖了坑,还有大批的人往前冲,怎么办呢?
所以你说“超预期”吗?换一个角度,说你的预期能力有问题,服不服?
问题二:这轮监管是“极端监管”吗?
“极端监管”,我是从一个研报上看到的。我估计,同意这个词的人,应该不少。
就《意见》的监管政策来说,我宁愿定义为“极限政策”,而不是“极端”。“极限”是没有那么大情绪的。
问题二要问的,实际可以转换为另一个问题,就是眼前出台政策的度、时机,是否合适,当然,还包括这次监管的手段和目的之间,是否有足够强的逻辑联系。
也就是,“合适吗”?“有用吗”?
针对相关机构的政策,这一轮还是有点密集的。一些地区,据说连政法的手段都用了,挖出一批偷偷校外辅导的教师。
图片
▲大部分从业者仍然存在转型的生路。图片来自网络。
但这一轮政策,是在暑假推出,这就起码保证了,对家长学生的影响很小。而且,受影响的机构和个人,有一个相当长的过渡期,处理各种收尾事宜。从时机上看,这个时候不出,似乎也没有更好的时机。
至于力度,我相信,任何人在监管的位置,要么不动,要动,就不可能和风细雨。
“三年不鸣”,这次再不“一鸣惊人”,再和风细雨循序渐进柔性再柔性,别说上面主事的人会有想法,就是被监管的,大概也会认为,“不过如此”“且再忍忍”吧?
之前三年,很多局中人和局外人,都没把风险看到位,其实无非也是因为,“过去如何如何”。
终究是没有正确认识,认识没有到位啊。
其实把近十来年改革的风格与手段总结一下,很显然,基本都是,“治标也治本,先治标再治本”。所以也就不要再说什么“家长焦虑是教辅机构造成的吗”这类无限委屈的话了。
当然,也有很多其他领域的目标,眼前没实现,也没这么真刀真枪。但改革总是要一个山头一个山头来的嘛。谁让你在这个局中,是最适合做抓手的呢?对这一点从一开始就应该有个数对不对?你是标,就得治。
而且,资本密集的各种机构,也不完全是“标”,在改革过程中,也很可能成为既得利益集团、既成利益分配格局手中的“人质”。
近年来另外一个特点,是手段与效果的统一。用人话说,就是事要办得让人看了解气,爽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看过爽文。那种节奏,戏剧性,那种对人内心憋闷情绪的微妙把握,以及一通操作猛如虎后给看客的舒爽感。反正这么做了,很多人都觉得爽,就对了。
这轮改革要解决的问题,排在最前面的,其实是“郁结的群体获得感不足的情绪要纾解”。情绪感受的问题,要用带感的做法切入,光讲道理是不够的,有时候,一次够爽的形式,比连篇累牍的宣教管用。
这已经是一种风格。
就此次监管来说,既然已经要表现出“横推八马倒,倒拽九牛回”的声势,要体现出霹雳手段,我觉得,合适不合适,有用没有用,也不再是问题了。
问题三:何以至此?
我的回答是,“周期”。
这是个大问题。简要说,大气候,小气候,决定了,走到这步,必然如此。
很多人将国内最近几年的变化孤立地看,自然看不懂。放在全球视角就容易多了。
过去四十年,全球经济发展,是对更早四十年周期的一个修正与反动。这大概是个共识。近四十年的发展,是以“新自由主义”为底色的。在这个阶段,新的技术革命源源不断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动能,高速经济发展似乎永远看不到尽头
当然,发展是真实的,然而贫富差距的扩大(具体在不同国家很复杂,但整体上还是这个意思)也是很真实的。在这一轮发展中,资本与精英整体上更受益。发展的受益者对发展感受不同,就像改革的受益者对改革的观感不同。这种发展,总有一天会走到拐点,就是那些不爽的人们情绪积聚到了一定程度,要对过去的发展模式说“不”了。
转变是全球性的,不分中外。转变的节点,只怕已经到来。
所以你看中国互联网企业似乎突然不吃香了,可看看美国,其实对大科技公司脸色也越来越难看。
“共同富裕”如今已经是未来一段时间指明的方向。这个过程,注定会出现“损有余、补不足”的局部场景。无论怎么样,过去这些年的高速发展,“得到不够多就是损失”差不多已经是国民共识。
要“均一均”的,不仅是财富。在中国,政府要对社会介入,就必然指向全方位的“均一化”,客观上,会减少分化,降低多样性。其中包括教育领域。
义务教育的校外辅导,问题之一,是“资本介入”,问题之二,是“另成体系”。从目标倒推,就更清楚了,既然监管风暴的目标是“依法管起来”,之前的问题,自然是不好管、不服管。上述两种情况,都是会导致失控,导致出现教育的“网外之鱼”的。
问题四:教辅机构还有生路吗?
我认为先要设立一个共识,无论你对监管部门具体的做法如何评价,进步或者不进步,合理或者不合理,现代或者不现代,但不要先预设监管部门的目的,是一定要把谁搞死。
不会要搞死公司,不会要搞死个人,不管投资者还是从业者,更不会要搞死学生及家长。
打死不是目的。管住管好才是目的
这一轮金融市场动荡,看起来吓死个人,但主要还是公司市值变化,对普通从业者,冲击不见得有那么大,何况,很多教育中概股市值修复起来也蛮快的。
很多从业者会失业,对他们来说,问题还不大吗?
我个人认为,除了部分资本介入太深的机构,大部分机构和从业者,仍然存在转型的生路。
如果看清楚监管重手的实质在于“管起来”,那么,短时间内,社会的市场需求还在。事情总要有人来做的,做事的人,也不见得变化那么大。只不过,做事的机构,做事的风格,做事的目的,都会有些变化。至少,社会资本别指望在这个局里获得太多超额利润了。
体制内学校的力量终究有限。这种需求,在“依法管起来”后,可能更容易成为一种近于“政府采购”的服务项目。可以参照医改最近两年的成果。
即使对大部分课外教辅机构,我相信,退出的渠道和形式,也还是有的。2020年初,全国人大通过对野生动物最严厉的“禁食令”。事发突然,很多合法的野生动物个体养殖户也面临退出无门。在实际执行中,可以看到地方上有很多变通,总体上,过渡和退出还比较平稳。
价值判断只有在实际中可以起到作用的时候才有意义。对大部分人来说,看清大形势下每种变动的内在逻辑并理解和接受它,是更重要的事。形势比人强,当年风口可以把猪吹上天的时候没人抗拒它,现在风向变了,你怎么看?
是的,雷霆雨露,都是时代的恩典,顺势而为才是王道。约三十年前的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第一次正式提出。很多年里,人们更关注“市场经济”,或许都快忘记那个意思明确的前缀了。
图片
图片
版权声明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无冕财报局”(ID:wmukbnews),原标题为《教培监管风暴酝酿已三年:划了线挖了坑,谁叫你还要往前冲?》原文发表于2021年08月07日。无冕财经已获得转载授权,并稍作编辑。如有其他需要,请联系客服小冕(微信号:xiaomian0504)。内容已获独家授权,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无冕财经现已覆盖今日头条、搜狐财经、网易财经、凤凰新闻、一点资讯、新浪财经头条号、新浪微博、UC头条、百家号、企鹅号、雪球号、蚂蚁财富号等平台。
都到这里啦,麻烦点个“在看”再走,这样才不会漏掉无冕财经更多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