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苏联知名儿童文学家,到车臣叛军大佬:自断前程的扬达尔比耶夫

上世纪90年代初,苏联大厦将倾之际,一些隐藏在苏联党政军內部的“双面人”开始趁机兴风作浪。
一年前,鉴于阿富汗战场上的英勇表现和立功经历,刚刚被授予红旗勋章和“苏联英雄”称号的时任爱沙尼亚驻军司令、苏联空军第46集团军某师师长杜达耶夫少将,没跟上级打任何招呼,就突然出现在了正乱作一团的车臣老家。
图片
车臣位置
杜达耶夫凭借着自己的军事组织才能和声望,召集到了大量的追随者。
这其中,不乏跟他一样的“变脸者”。
比如后来的两任车臣“总统”——本文的“男主”,前苏联作家协会文学创作委员会主席、苏共党员,曾写过不少“讴歌苏维埃社会主义”诗歌的儿童文学家扬达尔比耶夫;前苏联炮兵上校、苏共党员马斯哈多夫。
图片
左起杜达耶夫、扬达尔比耶夫、马斯哈多夫——这三位都曾经是苏共党员
第一次车臣战争末期,1996年4月,杜达耶夫被俄方“定点清除”。随后,按照座次顺序,前苏联儿童文学家,“副总统”扬达尔比耶夫成了车臣“代总统”。
只是,这个文人出身的扬达尔比耶夫除了对宗教的异常狂热和擅长忽悠外,既不懂带兵打仗,也不善于发展经济或者跟俄政府谈判,时间一长,就压不住下面的人了。
一年多后,1997年10月,在车臣的“总统选举”中,前苏军中层干部、“国防部长”马斯哈多夫成功的PK掉了扬达尔比耶夫,当了叛军老大。
图片
1997年春风得意之时的马斯哈多夫,他和杜达耶夫一样,都没有留大胡子,属于具有一定军事业务水平的世俗叛军
异常气恼的扬达尔比耶夫开始拉帮结派专门跟相对世俗化的马斯哈多夫唱对台戏,并在周边地区大搞“圣战”,还和基地组织有密切来往,宣扬宗教极端主义、挑唆民族仇恨。
1999年秋,扬达尔比耶夫组织了一批车臣匪徒偷袭了达吉斯坦共和国的两个村庄,并绑架了当地村民,用枪口逼着他们走向边界的地雷区,试图在高加索地区制造混乱,羞辱俄罗斯政府。
图片
正是这一事件,最终激怒了俄罗斯代总统普京彻底解决车臣问题的决心。
一个星期后,第二次车臣战争爆发,次年初,俄军就成功控制了车臣大部分地区。
面对车臣“总统”马斯哈多夫的数次和谈请求,普京均毫不犹豫地予以拒绝,并回敬了他一句狠话——“坐下谈不可能,对付你们的唯一办法就是武力”。
图片
第二次车臣战争后,车臣叛军武装“总司令”、“副总统”巴萨耶夫裹挟着“总统”马斯哈多夫,带着残余的车臣分裂势力,溃逃到了高加索深山,开始跟俄军搞游击,同时打着原教旨圣战的名义,不断针对俄境内平民大搞恐怖袭击。
图片
架空了马斯哈多夫的巴萨耶夫从不讳言自己的恐怖立场,曾经叫嚣,所有俄罗斯平民都是他的袭击目标
最为耸人听闻的有,2002年莫斯科轴承厂文化宫事件,和2004俄罗斯历史上最血腥的劫持人质事件——别斯兰事件。
被劫持的三天中,有超过333名人质惨死,他们大多数都是未成年人,另有958人受伤、123人落下残疾,26名儿童父母双亡。而且,这些死伤者中,竟然还包括了多名被“武装家长”误伤的俄军官兵!
图片
武装家长们造成了巨大麻烦;而且,考虑到建筑物结构和人口密度,又不能使用重武器,俄军完全无法施展
当巴萨耶夫裹挟着马斯哈多夫往山里跑路的时候,跟马斯哈多夫素来不和的扬达尔比耶夫,则选择了另一条逃亡路线——拿着假护照过境阿塞拜疆和几个斯坦,跑到了来到塔利班控制下的阿富汗。
图片
没成想,次年,阿富汗战争爆发,塔利班政权被美军推翻。
正巧,9.11后,美俄,甚至是俄罗斯和西方世界都出现了一段罕见的“蜜月期”。
很快,扬达尔比耶夫上了国际刑警组织的通缉令。
联合国同样将他列入了与“基地组织”有关的恐怖分子名单,美国也将其写入了国际恐怖分子名录,并向俄罗斯表示,美军如果在阿富汗境内找到扬达尔比耶夫的线索,会积极协助俄方进行追捕。
在美俄双重通缉下,扬达尔比耶夫又开始了新的逃亡。
通过基地组织的安排,扬达尔比耶夫顺利逃到了阿拉伯半岛的卡塔尔,随后还把妻子和孩子也接过来“团圆”。
2004年2月13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扬达尔比耶夫在自己的车上遭遇了定时炸弹袭击,送往医院途中重伤身亡,时年51岁零四个月。
图片
让人不解的是,作为一个车臣分裂势力最臭名昭著的头目之一,扬达尔比耶夫早年的理想,却是要把自己的一生,献给苏维埃社会主义文学事业。
1952年,扬达尔比耶夫出生在哈萨克斯坦的一个车臣人社区。
车臣叛军的前三任老大——杜达耶夫、扬达尔比耶夫和马斯哈多夫均出生于哈萨克斯坦的荒原之上——这主要源于一段不太和谐的历史过往。
早在19世纪车臣被并入沙俄版图的时候,那些没有主动向沙皇效忠的车臣人就曾经被迫离开家园,流放到酷寒的西伯利亚和荒芜的中亚地区。
而马斯哈多夫出生的时代,则正赶上车臣人第二次被大规模流放。
上世纪四十年代的卫国战争中,一撮儿车臣人曾尝试去投靠德国人。
这种“叛国”行径,彻底激怒了苏联高层。1944年2月23日,车臣—印古什自治共和国的行政区划被撤销,近50万的车臣人分批次被流放至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
图片
1957年,赫鲁晓夫上台后,修正了斯大林时代的民族政策,重新设立了车臣—印古什自治共和国,车臣人又开始迅速迁回高加索。
杜达耶夫、扬达尔比耶夫和马斯哈多夫,都是这一年跟家人一起回归故里的。
扬达尔比耶夫一家在祖辈居住的旧阿塔吉村定居下来,专心务农。
中学时,扬达尔比耶夫偏科严重,数理化学得比较费劲,但文科类成绩却非常出色。
因为偏科,扬达尔比耶夫产生了厌学情绪。
17岁那年,正赶上当地石料厂招工,于是他干脆去工厂里做学徒了。
这段时间,扬达尔比耶夫接触到了形形色色的手艺人,他们在工厂里一边做工一边绘声绘色的侃大山....很显然,这给扬达尔比耶夫后来的民间文学创造积累了不少素材。
19岁时,扬达尔比耶夫主动入伍。在苏军服役期间因为表现好,还光荣地加入了苏联列宁共产主义青年团。
图片
苏联列宁共产主义青年团(苏联共青团)的宣传海报
退役后,扬达尔比耶夫被分配到了老家的油田,在一个国企担任助理钻探员。
换了一般的人,油田这种高福利待遇的工作,还是国企铁饭碗,应该可以对自己的人生相当知足了。
然而,正如前面说的那样,年轻气盛的扬达尔比耶夫还有更高的理想——要把自己的一生,献给苏维埃社会主义文学事业。
扬达尔比耶夫开始恶补文化课,准备成人高考。
通过不懈努力,再加上退伍军人身份的照顾政策,他最终成功圆了自己的大学梦——考入了车臣-印古什国立大学语言文学系函授部(1970年代的苏联,成人高考也是相当有难度的)。
虽然扬达尔比耶夫拿到的不是全日制本科文凭,但放在全民尚武,文人相对短缺的高加索地区,还是很够用的。
1981年,扬达尔比耶夫入职车臣-印古什图书出版社,从最基层的校对员做起,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文学天赋,一路顺风顺水,1984年,成了出版社创作部主任,1986年担任《彩虹》儿童杂志社主编。
1986年,扬达尔比耶夫加入了苏共,还成了苏联作协创作委员会主席。
作协的同僚们,对他的印象都相当好。
图片
1980年代,莫斯科的苏联作协总部
这段时间,他出了《种树歌》、《奏乐》、《十二星座》等数本诗集,和中篇小说《清算》,还有一些取材于车臣民间文学的儿童读物,反响都很不错;同时,扬达尔比耶夫也写下过不少讴歌苏维埃社会主义的文章和诗篇,他创作的话剧《千万不要》被搬上了剧院进行巡回演出。
显然,这些“学术成果”,就是他火箭般升职的重要因素。
扬达尔比耶夫成功实现了曾经的梦想,成了著名的苏联诗人和儿童文学家。
图片
可是,这时的扬达尔比耶夫的“梦想”,却已经变了味道。
很快,受当时戈尔巴乔夫“新思维”的影响,打着“民主化”的幌子,一些车臣民族主义分子开始活跃起来,试图宣传扩散民族分裂思想,甚至是一些宗教极端理念。
原本对宗教就很上心的扬达尔比耶夫,积极参与这些政治活动,没多久,他利用自己不错的文字功底和富有感染力的口才,还有靠谱的社会身份(事业单位领导),竟然做到了大佬级别。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扬达尔比耶夫已经暴露出了很明显的民族分离主义和宗教极端思想的苗头,但鉴于他苏联作协高层会员的身份和“新思维”下,混乱又令人迷惑的社会环境,扬达尔比耶夫不但没太受到限制,还趁机成功吸引了大量狂热的“粉丝”。
之后,就是前面说过的那些事儿了。
苏联解体之际,杜达耶夫公开搞独立时,扬达尔比耶夫正是他身边的得力干将。
杜达耶夫“建国”之后,扬达尔比耶夫被提拔为了“副总统”。
图片
春风得意的扬达尔比耶夫
不过,杜达耶夫被俄方“定点清除”后,扬达尔比耶夫出任“代总统”的这段时间,也充分暴露了他能力上的不足。
除了缺乏军事指挥能力和谈判经验外,扬达尔比耶夫那套“诗人性情”也经常让人觉得反感——他个性桀骜不驯,说话辞锋犀利,办事冲动,容易走极端。
而且,这个曾写过不少“讴歌苏维埃社会主义”诗歌的扬达尔比耶夫对宗教异常狂热,还跟基地组织来往密切,总想把车臣搞成政教合一的伊斯兰共和国,并试图学习当年的阿富汗掌塔利班政权,在车臣境内实施伊斯兰教法律“沙里阿特”。
而车臣人大多属于苏菲派穆斯林,日常很世俗化,不禁酒,也好歌舞,女人没罩袍蒙面的习惯,和男人一样出门劳作,甚至是扛枪打仗。
图片
19世纪末,沙俄时代的一家车臣人——女人戴着传统的圆帽和纱巾
图片
车臣民族舞蹈——车臣人的传统服饰很花哨,带有鲜明的高加索风情
甚至,像杜达耶夫、马斯哈多夫这样的前苏军将领,在宗教信仰方面,也没有表现出过多么狂热的情绪。
在他们眼中,宗教更像是一个把分裂国家的行径,装裱成“神圣事业”的工具。
比如杜达耶夫,他曾经连穆斯林一天应该祈祷几次都搞不清楚,以前在军队里也没吃过“清真灶”,几年前,阿富汗战场上,他还曾亲自驾驶战机,轰炸过“穆斯林兄弟”。
还有马斯哈多夫,作为扬达尔比耶夫的“竞争对手”,很反感他那一套“神棍主义”。
图片
貌合神离的马斯哈多夫(左)和扬达尔比耶夫(右),从他们的胡须和衣着上,也能看出两人对宗教的态度
于是,这就有了前面讲到的扬达尔比耶夫的“败选”、内讧、挑衅和流亡生涯。
在卡塔尔流亡的日子里,扬达尔比耶夫不但以“圣战”名义大肆敛财,还在继续教唆鼓动和暗中资助恐怖主义活动,俄罗斯方面屡次向卡塔尔要求引渡扬达尔比耶夫,但均遭到拒绝。
直到2004年2月13日,他自己的汽车内,炸弹声响起...
图片
爆炸发生现场
其实,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事业一片大好的扬达尔比耶夫在变脸前夕,刚刚结束了莫斯科高尔基文学院作家培训班的课程——送到首都去参加培训,这通常属于苏联/俄罗斯“体制内”干部受到重点提拔前的一个既定流程...
最后简单解释一下车臣自治共和国与俄罗斯联邦的关系。
老早前的苏联岁月中,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白俄罗斯、乌克兰、格鲁吉亚等叫做“加盟共和国”;而车臣则属于前苏联加盟共和国之一——俄罗斯联邦内部的“自治共和国”。
图片
前苏联的加盟共和国
虽然名字里有“国”的字眼,地方最高领导也叫“总统”,但俄罗斯境内的所有“自治共和国”并非主权国家,仅类似于俄联邦内部的一个高度自治的民族自治区而已。
因此,苏联解体后,当然也归俄罗斯管。
打个比方,苏联时期,乌克兰等加盟共和国跟俄罗斯联邦是毛熊和其他动物的联盟;而俄罗斯联邦和车臣自治共和国之间则为大毛熊和小毛熊的家庭内部关系。
图片
俄罗斯联邦内部的自治共和国
就从历史传承和国际准则方面来看,俄联邦是有充足理由去打击车臣分裂势力,以维护主权领土完整的。
有人说,车臣是在19世纪才被并入的沙俄帝国,不属于俄罗斯固有领土。
但是,任何一个国家领土,都有一个演变的过程——按照这个说法,是不是美国也应该把南方的一些州还给墨西哥呢?
更何况,这些叛军头目打着民族独立的旗号,却没能给本族人民带来任何好处。整个九十年代的车臣,民众没了苏联时代的各种福利,经济崩溃、家园被毁,大学教授都到了捡垃圾吃的地步。
图片
90年代的车臣
图片
当今车臣市容
当普通的车臣人在废墟上饥寒交迫的挣扎的时候,这些所谓的“独立英雄”们,却在倒卖军火、石油、人口绑架勒索中个个富得流油。
也正因为如此,到了第二次车臣战争,这帮人完全丧失了群众基础,被赶进了高加索山区。
可以说,第二次车臣战争的胜利,除了俄军的战斗和莫斯科方面的坚定立场,也是车臣人民自己做出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