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南岳后山的古道,曾被朱熹、张栻、王夫之打卡

南宋乾道三年(1167)十一月十三日,天上下着大雪,刚放晴,朱熹、张栻就从南岳后山的马迹桥租了竹轿子,向方广寺而来。这是两位南宋大儒同游南岳时选择的一条登山古道,这条路下起马迹桥,上抵祝融峰,是登顶南岳数条古道中最平缓的一条,从错落有致的梯田到高耸连绵的莲花峰、妙高峰、天台峰,沿途随着海拔升高不断变化的景致让朱熹、张栻“心目顿快”,他们在山上逗留了7天,第一夜宿方广寺。476年后,他们的仰慕者衡阳人王夫之也从这条古道登山,他来到方广寺,祭祀二位先生,并在寺下的黑沙潭畔结庐草舍,一住就是18年。
图片
▲朱张古道线路图
朱张古道隐逸丛林无人知
得闻朱张古道与王夫之隐居于古道之侧莲花峰下的续梦庵是很偶然的事。从祝融峰沿曾国藩古道下山后,与向导旷洋波讨论其他古道的沿途遗迹。在前山东侧的弥陀古道与西侧的南台古道迟疑良久时,常在户外骑行的旷洋波指着景区地图说,其实还有一条古道,就是经后山的马迹桥,上方广寺,经天台寺、福严寺登顶。
但是这条古道,前半段已经改成柏油马路,后半段极少有人走了,还找不找得到都是未知数。他说当年朱熹、张栻就是从这条古道登山的,这条路很长,海拔落差不大,比较平缓,很适合时间充裕又体力有限的文人攀登。现在沿途不仅有南岳有文字记录以来第一座古寺——方广寺,还有王夫之隐居之所。不过这条路多数都不存在了,只知道前山有条上方古寺的古道还有王夫之亲笔题刻的刻字,可以前去瞻仰。
我循着旷洋波提供的信息,在网上寻找关于王夫之在南岳的蛛丝马迹。不想查阅到王夫之不仅来过南岳,还在朱张古道上的莲花峰下隐居18年。隐居的草舍名续梦庵,并为这座山峰作志,使莲花峰成为南岳72峰中唯一有志的山峰。莲花峰不仅是王夫之度过青年时光的地方,也是他组织义兵反抗清廷的斗争之地。最后的失败与理想的泯灭,让他的悲愤与孤独无处安放。
是南岳接纳了他。清顺治八年(1651),33岁的王夫之从桂林南明小朝廷折返南岳,带着对现实的失望与对亡母的愧疚,他决意隐遁,开始了长达40年的隐逸著书生涯。
图片
▲王夫之亲笔题刻的“涌几”,就在朱张古道的起点。组图/卢七星
王夫之亲笔题刻“涌几”尚在
商量好细节后,第二天,我们打算先去找王夫之亲自撰写的石刻,因为这是确定无疑可以看到的古迹。在光明村2组找到的向导谭长荣建议我们走一走上方广寺的古道,刻字就在古道的起点。
旷洋波说这条古道全长4公里,是王夫之隐居莲花峰期间,下山去南岳镇购买生活用品的必经之路,要翻过一个大坳,一个小坳就到了后山的方广寺。
谭长荣骑着摩托车在前面带路,没过多久,我们就来到两块巨石之下,左手是溪涧,泉水咕咚作响。
抬头看,有刻字“涌几”,边上是“崇祯甲申王夫之题”。王夫之在他为莲花峰写的《莲峰志·名迹》中解释,在石上刻字的原意是,两个叠加的巨石貌似“涌几”,可到了道光年间学者李元度撰写《南岳志》时却认为不知道王夫之所说的“涌几”是什么。
站在刻字现场,抬头看,也许王夫之说的“涌几”是流动的案几?又或是“涌矶”的简写,流动的石头之意?王夫之的原意我也说不清。
沿着“涌几”处的古道,我们准备在中午前抵达方广寺。带路的谭长荣认为王夫之以前就隐居在“涌几”附近,这种猜测还有村里老人们的支持。不过根据王夫之自己在《莲峰志》中记述以及后人的考证,这应该是村民的误传。
不过这里出现王夫之的亲笔刻字,说明他在山上隐居时,应该常走这条山道,上下莲花峰。
要翻过大坳、小坳,路程颇为艰辛。途中可见到残存的石板路,有一截藏在松树林下,保存相对完好。途中有一石桥,一石碑,翻过大坳后就是一截下坡路,然后一条笔直的小道直通方广寺。
走完之后可以确认,当年王夫之走这条路也应该会气喘吁吁吧。
图片
▲向导在朱张古道开路,行进也是十分困难的。
“南岳有莲花峰,就像中国有四川”
从大坳而来,先见石涧潭寺,寺庙修建于明代嘉靖年间,目之所及有一古朴的石拱桥,庙内有几棵3人合围的银杏树,一派深山古刹的悠远意境。
经石台阶向下走,行至谷底,视野豁然开朗,方广寺就安坐在山谷之中。四周之山盘根错节,向上涌现如一朵盛开的莲花,而方广寺就在这朵莲花的莲心之上。
莲花峰名称的由来,王夫之也在《莲峰志》中说“凡入莲峰,观其簇立,叠瓣堆根,知名之自立也。凡入莲峰,四山向拱之,天台揖之,两坳奔之,观音翼之,前旷后窈,知形之自来也”。
相对较低的海拔与群峰环峙的地理外形,让莲花峰深藏南岳诸峰之中,成为山中之山。这里的景色以“深”“远”著称。从东面的大坳,东北的观音峰到西北的天台峰,莲花峰被几座大山怀抱其中,中间是重峦叠嶂,深不见底。王船山在《莲峰志》中说:南岳有莲花峰,就像中国有四川,“观于蜀者浅天下”。他还说,从湘江中望南岳,九向九背,白石峰、岣嵝峰、祝融峰、天柱峰不时可见,却看不到莲花峰。这是被藏匿起来的精英,是名山中的隐者。
也许是看上了这里的隐者风范,早在南朝梁天监二年(503),当时南岳十八高僧之一惠海禅师就结茅庵居此。传说惠海禅师先在妙高峰讲经说法,本山龙神化为五个白衣长者前来听经,久之,他们便在莲花峰下拥沙为坪,推出一块寺基,献给惠海禅师作道场。梁大通六年(534),僧人希遁于此建成方广寺。唐代名“方广圣寿寺”,宋赐额名“方广崇寿禅寺”。宋徽宗曾御书“天下名山”四字匾额悬于佛殿。南宋乾道间,朱熹、张拭来游南岳,第一夜宿于方广寺,写了很多诗,极力称赞方广寺,它的名声因而大著。
到了王夫之慕名来到方广寺时,寺庙已经坍圮,王夫之与家兄及友人捐资修缮了方广寺,连着边上的纪念朱张的二贤祠也修缮一新,并且将方广寺变成了自己在南岳组织抗清义兵的训练地。
图片
▲方广寺安坐在山谷之中,四周之山向上涌现如一朵盛开的莲花,而方广寺就在这朵莲花的莲心之上。
王夫之隐居的续梦庵在哪里?
重建后的方广寺犹在,王夫之隐居的续梦庵在哪里?
带着这个疑问,我们驱车来到莲花峰下的船山村,这个村子以前叫拜殿村,听说因为王夫之隐居在此,就改名叫船山村。从村民打听得知,沿莲花峰而下5公里有黑沙潭,王夫之当年就居住在这条山涧的左岸。
顶着酷暑,我们来到村民所指续梦庵的位置。眼前有一座上世纪90年代兴建的土坯房子,木板结构,两层,门前的廊柱的地基还保留着古代的雕花。
图片
▲村民所指续梦庵的位置,有一座上世纪90年代兴建的土坯房子。
据村民讲,王夫之的续梦庵就筑在屋后的空地上,具体的位置已无人知晓。我们沿着屋后的台阶登上一块台地,上面长满了杂木,已经难见有人居住的痕迹。台阶有一人高,不知是否以前有建筑,也很难断定就是王夫之曾经隐居的续梦庵。唯独台阶下发现一方口方大石槽,应该是以前用来贮水用的。
如果村民的传言不假,这里邻近黑沙潭的河谷坡地极有可能就是王夫之在25岁时,经历了张献忠攻入楚中之后,携扶父兄来莲花峰下躲避战乱的隐居之所。
王氏族谱的记载也多有印证。据《船山房谱草册齿录·南岳续梦庵遗址记》载:“衡阳之北,衡山之南,上通方广寺,下达马迹桥,中有黑沙潭,其上游半里许,层峦叠翠,……人迹罕到,中构一庵,名曰续梦,乃吾祖明官行人司行人而农公(王夫之字而农)侍父避氛、隐迹著述处也。
王夫之自己的一些诗也透露一些续梦庵的位置,如《将营续梦庵登双髻峰半访址》:“不觉登高处,上有千嶂争。下方平似水,拟买钓舟横”。
据考证,双髻峰就在莲花峰下,由马迹桥登方广寺古道的路途中。种种迹象都表明,我们眼前看到的地方就是续梦庵的大致位置。
每一个从山下走来的人都会重新认识王夫之
明朝崇祯十六年(1643)八月,张献忠攻陷衡州,逼迫当地士绅归顺。王夫之兄弟为了躲避被抓,在母舅的帮助下来到南岳莲花峰下暂避一时。
次年,闯王李自成攻破北京,清兵入关,悲愤至极的王夫之在莲花峰西面的双髻峰半山腰筑建茅草房,名续梦庵,作为栖身之所,并在方广寺与友人组织义军抗清,以续旧梦。
此后,经历了抵抗的失败与南明政权的陨落,1651年,王夫之从桂林折返南岳。带着对现实的失望与对亡母的遗憾,他决意隐遁,并开始在续梦庵著书立说,为莲花峰写志。直到1660年,王夫之将隐居之所搬到衡阳湘西草堂,1643年初到莲花峰隐居的王夫之在此间断地生活了18年。
这18年,王夫之过得很清苦。可以说与山上的僧人同甘苦,共患难。《岳余集》有“分寄方广避乱诸绷侣”八首,其八云:“饥将觅食无方向,饱我山中瓜果根。一片寒香入骨里,直令清绝是师恩”,生动地描绘了当年艰难的生涯。
不过王夫之也乐在其中。他沿着朱熹、张栻曾经游览的古道,将方广寺周围的名胜古迹都一一记录在册,并详细地记录了莲花峰的物产、物种。时常有友人登山拜访,一行数人常常在莲花峰下举杯邀月,共同写下赞颂南岳的诗文。
他对莲花峰是怀有真挚的感情的,从他后来的号“双髻外史”“南岳遗民”就可以看到王夫之对于南岳的留恋。当年朱、张二儒从山下走来,他们款款而行的画面一定不断地在王夫之的脑海中浮现,并不断激励着他。
历史是位失语者,但并不预言了我们与过去永不相见。
就像几百年后,我们一行人从续梦庵出发,重走马迹桥登顶祝融峰的古道,经方广寺去天台寺的山道已经湮没于野草密林间,我们的旅程到此而至。不过在天台寺左侧的石崖壁上找到些许模糊的刻字让我们激动不已:妙高峰、车辙亭、恋响台……这些名胜古迹也曾被王夫之认真的记录在《莲峰志》中。如今与它们相逢,我的眼里只有泪水,夺眶而出。
充满禅意的南岳,曾让充满挫败感的王夫之在林泉之间获得安慰。而朱张古道将这一切串在一起,高低起伏的山岭,空幽的山谷,以及黯然失色的古迹、刻字,通过一步一步的丈量、打探,我相信每一个从山下走来的人,都会重新认识一次南岳,重新认识王夫之。
撰文/本报记者钱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