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老照片:乞丐枯瘦如柴衣服烂成碎片,一男一女被戴枷示众

时光一去不复回,老照片值得回味。10张精心挑选的老照片,为大家呈现晚清社会生活场景。
图片
印刷厂的排字车间。
“排字”是传统印刷工艺的一个工种,是对古代活字印刷术的继承与发展,活字的材质不再是泥坯或木块,而是用金属铸造(主要用铅)。照片中工人们正对照书稿,在字架上排字。对排字工人来说,最怕的就是改动内容,排好的字架上有一个字要增删,连带着后面的活字都得移动。
图片
两个学生。
两个小伙子在洋务派创办的新式学堂上学,学习工程学。
图片
清军士兵演练抬枪。
抬枪又称抬炮,道光年间开始装备到清军之中,咸丰、同治年间一度成为主力火器。它长度超过2米、重量超过30斤,需要两个壮汉紧密配合才能使用。其优点是火力比较猛,射程远,杀伤力大,缺点是过于笨重,射击精度颇差。甲午战争之后,随着步枪的普及,抬枪逐渐退出清军装备。
图片
骑马的武官及其亲兵、随从。
一个武官身边有这么多亲兵(相当于保镖)贴身保护他,真是有排面。那些亲兵拿着青龙偃月刀和三角叉,尺寸大小远远超过正常兵器,在实战中能否自如、敏捷地杀敌?我看它们更像是仪式性的兵器,用在官员出行的卤簿仪仗中,不是上阵用的。
图片
官员与兵丁。
这张照片与上一张“骑马的武官及其亲兵、随从”出自同一系列,可能是同一群人换装后拍摄。
图片
街头画匠。
晚清街头画匠非常常见,他们有专业技能,但是没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其画作主要就是描摹著名画家的作品,然后以低廉的价格卖出去。
图片
冬天里的乞丐。
这三个人可能是父子关系,衣服破破烂烂,几乎烂成碎片,可怜至极。最小那个孩子没有裤子穿,双腿瘦得像干枯的树枝一样,明显营养不良,可能长时间没吃过一顿饱饭。不知道他们后来的命运如何?有没有得到救助?
图片
裁缝正在缝制衣服。
看到这张照片很多人被他们使用的工具吸引,晚清就有缝纫机了吗?是的,早在同治年间,缝纫机就进入了中国市场。1872年12月14日,《申报》发布了一条广告,说:“(晋隆洋行)新到外国缝纫机数辆,每辆洋价50两,欲购请来本行接洽。”当时一台缝纫机价格高达50两银子,简直就是天价,只有富豪之家和专业的裁缝店买得起。
图片
被锁拿的囚徒。
一男一女两个囚徒被枷板锁在一起,吃饭、睡觉、如厕都无法正常进行,十分痛苦。一般戴枷示众都是适用于单个人的,很少使用连枷,尤其很少针对男女使用连枷。两个人之间可能发生了不正当的关系,官府刻意羞辱他们。
图片
三代人合影。
坐着的男子50多岁,已经子孙满堂、享受天伦之乐了。旧社会家家户户都是多子女,三孩以上很普遍,只生一个才不正常。这其实是社会环境造成的。一方面那个年代没什么社会保障,父母需要养儿防老;另一方面,传宗接代的思想观念很重;第三,医疗水平低下,新生儿死亡率高,多生几个才能提高存活人丁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