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电影放映员:用光影人生守护村民的“精神园地”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李子骄 郭由 济南报道
从黄昏到深夜,一台放映机、一张幕布、一张硬盘、一块空地,这几乎就是一名电影放映员的全部。据统计,截至2021年7月底,山东省共有近4000个放映队,他们在7万余个行政村,放映了39万余场公益电影。
无数个夜晚,当人们与家人团聚时,一个个乡村电影放映员正为群众送上“文化大餐”。
安丘市电影放映员都振明:半世纪放映生涯见证变化
图片
49年,很长吗?
在历史的长河中,很短,短到转瞬即逝,弹指一挥。
对一个个体来说,很长,长到青丝变白发;长到足够走遍800多个村子,放映近万场电影;长到亲历了露天电影由辉煌到衰落,再到崛起的发展之路;长到见证了从8.75毫米、16毫米到35毫米电影放映机,再到数字电影放映机、智能投影仪的时代变迁。
当岁月流转,电影记录着各个时代的更迭和故事,而电影之外的变化,则深深烙印在都振明的记忆中。
1972年9月,都振明推着一辆独轮车,装上一台电影放映机、一台小型发电机和一盒胶卷,开始了自己的光影人生。“对多数农村人来说,不可能去影院看电影,村子里播放的露天电影是他们为数不多的娱乐活动,所以那个时候电影放映员都特别受欢迎。”
70年代,要想在山区放一场电影,必须走过泥泞的土路,在虫子苍蝇乱飞的场地搭建设备,而补助只有4毛钱。都振明说,孩子们是最喜欢他的,一到村子里,大家就一边围着他要糖吃,一边大声喊:“都哥哥来放电影啦!都哥哥来放电影啦!”一直到电影放映结束,人们都渐渐散去,孩子们还乖乖地坐成一排,远远地朝着电影屏幕挥动小手。看到他们,都振明就想起了小时候的自己。“我记得最喜欢看《英雄儿女》,就坐在麦秸堆上,有时还会不小心睡着,散场的时候被人家给喊醒了。现在啊,那些看我放电影的小孩也都有自己的孩子了。”
图片
曾经是“都哥哥”,现在成了“都爷爷”,几十年过去,他说,那个推着独轮车放映胶片电影的时代也一去不返了。“彩色电影取代了黑白电影,之后放映的工具也变了。大概是2007年开始,我们用上了数字电影放映机,不仅设备重量轻了不少,而且操作比较简单,培训了一下我就都会了。”
农村电影的变化历程,都振明比任何人都要清楚。“早些年片子少,一部电影我能放五十遍,台词都倒背如流。现在有好多电影自己也只是听过没看过。而且,每个时期电影开始前方的宣传片也都不同,从科技助农、节约用水到珍惜粮食、科学防疫等等……”
在都振明的记忆里,乡村电影有过兴盛也有过不景气。进入90年代以后,录像厅和游戏厅占领了大街小巷,人们开始接受这些新潮事物,整日聚集在一起。而露天电影的广场上,总是稀稀疏疏的两三个人。一直到2007左右,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全面铺开,这种情况才慢慢改善。
图片
2013年,安丘市实行了农村标准化放映的试点,实行均等化全覆盖放映,由等观众看电影,变为请观众看电影,哪怕小村子只有三十户人,也要照顾到。无论人多还是人少,都振明始终记得自己的初心,“城里的人到电影院看电影,村里的人到我这看电影。就算只有一个人,我也会放映到最后。”而最让他感到为难的,是天气变化,“万一下雨我就没办法放电影了,可不下雨老百姓还要自己到地里浇水,很辛苦,所以我常常抬头看着天空叹气,很矛盾。”
事实上,都振明的生活里充满了矛盾。一边是家人劝他放弃,一边是自己热爱不舍。知道自己有胃炎,还总是忙到吃不上饭。17岁开始放映电影,搭建了无数场露天电影,而直到2015年,他才第一次走进了电影院……
“我真喜欢放电影,一辈子干了这一件事就够了。大家现在也都喜欢看电影,农村的文化氛围是越来越浓厚了。”最近,都振明还得知了一个好消息,“一个我常去的村子正在整修房屋,很快就可以在室内放映电影啦!”说到这,都振明咧咧嘴,眼睛含笑,眯成两道弯弯的月牙儿。
利津县女子放映队队长綦冬梅:除了放电影,带给群众更多快乐
图片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这是女子放映队成立之初,就和利津县512个行政村的村民们作出的浪漫约定。
立秋过后一周,天气渐凉,是放映电影的好时候。这天下午四点,綦冬梅和队友们开着一辆面包车,前往陈庄镇中古店村。出发之前,大到放映机、幕布、支架、书架、方凳,小到理发刀、蚊香、花露水、风油精等等,綦冬梅一一清点了一遍。不出意外,50分钟后她们将到达目的地。
尽管离电影开场还有几个小时,一些村里的老人却早早地等候在放映地点。“她们来了好几次了,我们都知道,今天到这顺便理理发。”老人们口中所说的“理发活动”,是女子放映队不断创新志愿服务的内容之一。綦冬梅介绍,“由于村子里老人比较多,而且孩子基本不在身边,提供这样的服务是举手之劳,也想拉近和他们的感情。”这样面对面、心贴心地交流,同时记载民情日记,放映队的队员们就能一边了解群众文化需求,一边想方设法增强电影的传播力。
从大道转到小路,空气中汽车尾气的刺鼻味,也逐渐被牛粪发酵的气味所替代。下午5点钟,面包车准时到达。打开后备厢,搬设备、摆凳子、张贴海报、防疫消毒、给老人理发,一连串动作一气呵成。
图片
“村民同志们请注意,今晚上咱电影公司上咱村来放电影,请大家吃完晚饭以后,来广场看电影,电影开始之前还会有旗袍秀……”手持喇叭绕村一圈后,綦冬梅的映前准备工作告一段落。与其他人放映电影不同,女子放映队总会在电影开场前表演一段小节目。
“我们的映前节目实际是借鉴了老放映员的经验。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放映员不仅放电影,还多才多艺,文艺表演很普遍,对营造现场氛围特别有用。”綦冬梅说,从成立之初,女子放映队就想方设法让“老树发新芽”,她们先是编排了一些简单的快板,将当天要放映的科教片、故事片的内容简介编成顺口溜,在电影放映前给农民们表演,效果非常好。之后,创新的闸门打开,新点子纷至沓来。快板书、三句半、诗朗诵、舞蹈、太极拳、旗袍秀等节目不断更新,既为农村公益电影放映聚集了人气,又为当地老百姓奉上了丰盛的“文化套餐”,在当地深受欢迎。
图片
“毕竟不是本行,我们的表演很不专业。特别是在刚开始进行表演的时候,站在台上面对村民,感觉还挺不好意思,但时间久了也就习惯了,因为面对的都是我们的父老乡亲。”綦冬梅说,“现在不是有个概念叫附加值吗,我们所做的工作,就是不断增加公益电影的附加值,让群众更好地享受公益电影服务。”
天色将晚,暮色四合。在长达两个多小时的放映时间里,台下人来人往,蚊虫也渐渐活跃起来。綦冬梅在观众四周点上了蚊香,随后数了数,“这个村子比较小,来了五六十个人,不错呢。但今天这里蚊子太多了,估计一会大家就慢慢走了。”
如她所言,开场后不久,观众就走了不少。但她发现,今天理了发的那些老人竟然都还在。9点半,电影放映结束,綦冬梅也要开始收拾设备,看到几位老人慢悠悠地起身经过,她问道,“大爷,电影好看吗?”
“好看,你们放的这个《烽火少年》我可太喜欢了,下次还来看。”老人竖起了大拇指,随后走进了黑夜中。
平邑县电影放映员陈西标:山路颠簸,脱下自己的衣服垫在放映机下
图片
对电影的极大热情,要追溯到陈西标小时候。打有记忆开始,他就为了看一场电影,不惜跑到好几个村子去。长大后,一台放映机、一幅银幕、一辆面包车,和那走不完的崎岖山路,伴随着他走过了二十多个春夏秋冬。
热爱,就要用心做到极致。陈西标说,“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我就主动联系基层党组织,让基层党员佩戴党徽齐聚银幕下,重温入党誓词,一起观看红色电影,通过生动形象的电影情节,领略我党艰辛而辉煌的发展历程,让党员干部更加深刻领悟我党的初心和使命,增强他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决心和信心。”
陈西标是个“工作狂”,这是公司人人都知道的事情。目前,农村主要的观众是留守老人和儿童。考虑到他们的喜好不同,陈西标就把动作片、喜剧片等与戏曲片搭配在一起放映。他说,为确保每个放映点不放重复的影片,他专门为每个村组建立了电影放映档案,还准备了不少村民喜爱的种植、养殖科教短片。
在陈西标去过的地方中,流峪山区丘陵绵延、沟壑纵横,群众居住分散,有些通村路陡峭崎岖。为了让这些村民看上电影,他怕车辆振动损坏放映机,就将自己的衣服垫在放映机下。
“辛苦,也遇到过困难,但最终我没有放弃。”陈西标回忆,有一次他去铜石镇麻吾村放映,晚上九点多电影结束回家时,他却迷失在了山里。“当时是11月份,那个村子外是二十里的山路,一到晚上就起了雾,而且是特别大的浓雾,整个车都被包围住,完全看不清道路。”
这是陈西标第一次觉得如此害怕和无助,他把车子的双闪灯打开,停在一团雾气中,祈祷着雾气可以快点散开。“到了午夜,村民肯定都睡了,不想打扰他们。这里离他们也远,我就想着自己慢慢等。”等待的时间里,又冷又困,陈西标的脑海里闪过无数个想法,甚至以后不来这个村子了。
“也许听到了我的祈祷吧,雾也很知趣,最终在凌晨一点左右散去。”到家的时候,家人们和往常一样已经熟睡,陈西标当做什么都没有发生,他闭上眼睛,其实脑海里在想的不是下次去不去这个村子,而是,下次去这个村子,该放什么电影呢?
图片
夜渐渐深了,乡亲们和电影又进入了陈西标的梦乡。不仅是他,对于那些放映员来说,电影是让他们魂牵梦绕的东西。疫情期间,山东省多个地区都暂时停掉了露天电影的播放。就在此时,放映队员正积蓄力量,准备未来在影像主战场上打一场漂亮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