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史:平卢藩镇被平定,为后来的元和中兴扫除障碍

唐史: 平卢藩镇被平定,为后来的元和中兴扫除障碍
关键词:李师道对抗唐廷、唐宪宗平定平卢
前因:李师道对抗唐廷
818年,平卢李师道在唐宪宗平定众多藩镇后,未表明归顺朝廷,唐朝出兵征讨。
图片
▲藩镇地区划分
后果:唐宪宗平定平卢
819年,李师道被擒杀,藩镇割据局面暂时结束,唐廷威望大增。
图片
▲唐末藩镇割据形势图
过程始末
一、唐宪宗想和平解决平卢问题
818年,在唐宪宗的先后征讨下,割据藩镇大多归顺朝廷,但平卢节度使李师道对朝廷法度阳奉阴违,并不真心归顺,唐宪宗决定出兵征讨平卢,彻底降伏李师道。
唐宪宗决定用武力平定平卢前,其实一直想和平解决平卢问题。因为此前唐宪宗在平定藩镇的过程中,朝廷兵力不足,如果李师道借口朝廷出兵征讨其他藩镇,和朝廷的重要对手淮西节度使吴元济联合起来,就会干扰征讨大局,所以对平卢一直采取安抚政策。
图片
▲唐宪宗
二、唐宪宗准备动用武力
淮西吴元济被收服后,宪宗底气十足,但也知道没有一定要动武的必要,此时李师道孤掌难鸣,很大可能会归顺。唐宪宗派出大臣张宿,前往李师道驻地郓州,劝服李师道归附朝廷。
此时的李师道难做决断,他一方面担心归顺朝廷后,宪宗会对自己先前的叛乱行为秋后算账,另一方面也担心自己孤掌难鸣,如果继续负隅顽抗,和朝廷兵戎相见,也不一定会打得赢。
但李师道在平卢割据数十年,根本无法放弃手中权势,他为了抵抗朝廷,曾经派人暗杀宰相,在洛阳反动叛乱,这些罪名哪一项都是死罪?李师道不信唐宪宗会放过自己,他决定叛乱。
第一次游说未果,唐宪宗不久后又派大臣李逊作为特使出访平卢。此时李师道打定了主意,一改之前对朝廷官员的谦逊态度。他在自己的官衙前大摆兵阵,刀矛剑戟,向李逊示威。
李逊见状当然明白,回到长安后,他向唐宪宗报告说,李师道顽愚反复,看来是不准备真心归顺,朝廷出兵攻打平卢,是不可避免的事情。李师道也接着给朝廷上表说,平卢军情不稳,需要自己带兵镇守,说穿了就是继续割据。唐宪宗争取平卢归服的努力失败,准备动用武力。
图片
▲中唐藩镇局势图
三、李师道军队一路惨败,惶惶不可终日
唐宪宗随后降诏,列举李师道的种种恶行,群臣见皇帝决心坚定,一致请求讨伐李师道。有了朝臣的一致支持,宪宗开始调兵遣将。经过精心部署,唐宪宗派名将李光颜、李愬、韩弘、田弘正、郑权等分别从平卢的西、南、西南、西北和正北方向进攻,对李师道形成包围。
这样的军事部署,让使李师道受到了来自多方的军事压力。唐军进攻颇具效果,李师道的平卢军分头作战、力量分散,完整的队伍被一一打散,军队士气大受挫折。
随后,宪宗又采取分化政策,他发布了诏书向平卢官兵表明,朝廷要打的是李师道,其余协从人员,朝廷可以一律赦免。宪宗命人将俘虏的士兵放回平卢,被释放的平卢俘虏,也成了唐朝廷政策的宣传者,投降朝廷的平卢军官日夜相继,李师道一方军心涣散。
在唐军的节节胜利下,李师道军队一路惨败,惶惶不可终日。为挽救败局,李师道派麾下兵马使刘悟出战。刘悟南征北战,作战经验丰富,成了平卢抗衡朝廷的重要力量。
可问题就处在刘悟这里。宪宗征讨平卢以来,李师道派刘悟一直负责郓州以北的防务。因为战斗之中物资紧缺,李师道命刘悟征发商人钱财充军,但刘悟为人正直、法令严明,不但没有暴敛钱财,反而对待商人和百姓十分宽厚,李师道因此心生不满。
图片
▲李师道剧照
四、藩镇平卢全部归服唐朝朝廷
此时有人向李师道进谗,说刘悟这是收买人心,理应除掉。李师道也认为此时人心浮动,刘悟如果叛变,后果不堪设想,决心杀死刘悟。不久之后,李师道派遣心腹张暹去暗杀刘悟。
但张暹跟刘悟的关系很好,觉得李师道这么做,简直是往死路走。二人密谋后,决定弃暗投明,刘悟召集手下军官,细数李师道的暴行,三军将士听罢,纷纷表示愿听从刘悟指挥。
这天夜里,刘悟带领官兵全副武装从驻地返回,很快攻下郓州,进入李师道府衙开始搜捕。李师道和他的儿子藏在床下,最后被士兵搜出,刘悟下令将李师道父子斩首,归顺了朝廷。
至此,藩镇平卢全部归服唐朝朝廷,唐宪宗平定藩镇的军事行动结束了。
图片
▲安史之乱图
结论
平卢藩镇被平定,各地藩镇至此全部归顺唐朝中央统辖,平卢也在此后被朝廷一分为三,实力大为削弱,唐朝廷重新确立了对地方的权威,唐宪宗的元和中兴得以实现。
【参考资料】:《中华上下五千年》《旧唐书》《新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