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长安区“十四五”规划:构建“北城-中园-南苑”空间格局!

图片
日前,《西安市长安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正式印发,为西安城南发展指明方向、确立目标、重塑格局。
一、发展定位:
国家中心城市城乡深度融合发展先行区
“十四五”时期,长安区总体形成1个战略定位和4个功能定位,构建“1+4”五区并进的总体定位体系。
1、战略定位
国家中心城市城乡深度融合发展先行区
以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为指引,协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深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加快推进城市乡村自然有机融合、协调推进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进一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推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均等化。
2、功能定位
中国特色国家公园体制示范区
把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摆在经济社会发展首要位置,对标世界级国家公园范例,率先践行新型自然保护地模式和国家公园体制试点,高标准加快长安秦岭保护示范区建设。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科技创新核心区
紧抓西安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科技创新核心区创建契机,发挥高等院校集聚、科教资源集中、创新能力突出优势,深化校地融合,推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增强区域产业竞争力,建设科教文化首善区,夯实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重要“一翼”。
国家中心城市现代服务业聚集示范区
以常宁新区+南拓区为主要承载,加快现代商贸、文化旅游、民宿康养、星级酒店等生活性服务业集聚发展;加快总部经济集聚,重点发展研发设计、检验检测认证、软件与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推动“两业”融合,打造国家中心城市现代服务业聚集示范区。
西安都市圈医疗康养首善区
发挥长安区位优势,以五台、子午、太乙等沿山片区民宿集群为承载,以市中医医院南院区、交大一附院长安区医院为支撑,建设融医疗、医药、康养于一体的西安都市圈医疗康养首善区。
图片
二、发展目标:
2025年GDP达到1670亿元以上
2025年总体目标
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GDP年均增长8%,总量达到1670亿元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1%,国家中心城市现代服务业聚集示范区、西安都市圈医疗康养首善区基本形成。
图片
图片
2035年远景展望
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同步全市、领先全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迈上新台阶。高质量发展格局基本成型,具有鲜明长安特色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初步形成。
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平安建设达到更高水平,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
人民生活更加富裕美好,城乡差距显著缩小,公共服务体系优质均衡。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形成。全面建成国家中心城市城乡深度融合发展先行区。
三、空间布局:
构建“北城、中园、南苑”格局
科学实施国土空间规划。确立“三区三线”,把生态、农业、城镇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规划产业发展、推进城镇化的刚性资源底线。争取滈河以南、环山路以北区域规划为常宁新区南拓区,拓展发展空间。以长安科技产业新城为重点,预留发展空间。推动工业企业旧厂区改造利用,重构发展空间。盘活低效用地,提高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水平,优化发展空间。
图片
常宁新区概念效果图
1、构建“北城-中园-南苑”空间体系
按照“三生融合、四宜兼具”要求,科学布局全域城乡建设组团,形成“北城、中园、南苑”的总体空间格局。
北城:洨河—滈河一线以北地区
加快深度融入主城区,采用TOD发展模式,以城市更新、空间优化为抓手,推动郭杜、韦曲组团同主城区空间要素一体化整合。
中园:洨河—滈河一线以南至环山路以北地区
以黄良、王曲、杜曲街道为组团,采用POD发展模式,整合生态、人文、旅游资源,以特色小城镇、田园综合体、农业示范园区为承载,大力发展农文旅深度融合的“第四业态” “第六产业”。
南苑:秦岭保护范围内区域
持续推进整域生态化,保护涵养生态体系、传承农业农村特色、展现优质生态景观。
图片
常宁新区效果图
2、实施“四向”空间发展策略
按照“地域相近、人文相通、产业相融”原则,积极实施“东合、南控、西联、北融”发展策略。
东合
深化同航天基地、曲江新区协作共建,注入特色产业,优化基础设施,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带动东部塬区共享区域协作发展红利。
南控
遵照省市秦岭保护条例要求,核心区、重点保护区杜绝生产建设,一般保护区内适度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
西联
围绕高新区主导产业集群发展相关配套产业,强化互联互通,带动提升西部地带发展能级。
北融
推动建成区和西安主城区一体化发展,提升城区综合服务功能,支撑新建区高质量发展。
图片
四、产业布局:
一核一轴三带六板块
长安区紧扣西安市“6561”现代产业体系战略部署,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构建特色鲜明、布局合理、要素集聚的现代产业体系。
1、优化产业布局
顺应《西安市现代产业布局规划》总体安排,构建“一核、一轴、三带、六板块”的“1136”现代产业布局体系。
一核:常宁发展核
以常宁新区+南拓区为承载,以总部经济为龙头,重点发展研发设计、检验检测认证等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高端商贸、星级酒店等生活性服务业,打造国家中心城市现代服务业聚集示范区。
图片
常宁新区交通规划
一轴:融合创新发展轴
以地铁15号线为脉络,发挥轴线串联西安南部各产业功能区、促进经济要素“叠加—融合—优化—集聚—扩散”的复合优势,以长安段接驳站为重要节点,采取TOD发展模式高密度开发建设城市综合体,构建15分钟便民生活圈,提升城市生活品质和消费能级。
以沿线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西安邮电大学等重点高校为载体,发挥高校“人才培养+科技研发”优势,“一校一策”布局新型科创载体,加快科技成果就地转移转化,打造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科技创新核心区。
图片
三带:高新技术产业带、文旅融合产业带、三产融合发展带
高新技术产业带:以西沣路为脉络,以沿线长安大学城梦想小镇、长安科技产业新城(滦镇片区)为承载,主动承接高新区产业外溢,围绕半导体、智能终端、新型显示等重点产业链,积极招引上下游企业、生产性服务业入驻,促进产业上下游、左右岸紧密协同,搭建高新技术产业生态圈。
文旅融合产业带:充分发挥与曲江新区协同共建优势,以西安少陵塬文旅融合产业示范园区为核心载体,深度挖掘少陵塬文化底蕴和历史价值,重点发展文化创意、文化旅游、电子竞技、新型会议会展、文化贸易、文化投资运营、数字文化等产业。
三产融合发展带:以关中环线长安段为主轴,以杨庄、引镇、子午、五台、太乙、王莽、杜曲、魏寨等街道为承载,依托临塬、滨水、沿山地区自然生态优势和历史文化优势,优先发展高端民宿、休闲观光、生态旅游、医疗康养等农文旅融合产业。
图片
六板块:长安唐村·中国农业公园板块、长安科技产业新城板块、长安大学城梦想小镇板块、长安国际生态区板块、长安科谷城板块、长安装配式建筑板块。
长安唐村·中国农业公园板块加快推进省级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大力发展设施农业、观光旅游、文化创意、高端民宿等农文旅融合产业,引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长安科技产业新城板块引镇片区围绕智能控制、工业机器人等产业,与航天基地错位发展,打造城南智能制造增长极;滦镇片区围绕电子信息等产业,与高新区协同共建全球知名电子信息产业创新高地。
长安大学城梦想小镇板块围绕产业、孵化、文化、社区、服务、生态六大功能集聚融合,引进行业顶尖企业创新研发资源,打造产学研平台、科技金融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科技服务平台。
图片
长安大学城梦想小镇效果图
长安国际生态区板块依托潏河、滈河及洨河交汇地带,规划建设美术馆、企业总部、高品质商业, 推动文化、商业、旅游融合发展,打造大西安城南新名片。
长安科谷城板块以常宁宫以东片区为承载,建设产城人文四位一体的创智乐业园、高尚乐活区、旅居乐享谷,打造生命科学研发地、高知人才汇聚地、创智产业孵化地、科技旅游目的地、健康宜居幸福地。
长安装配式建筑板块:以东部新型建材产业基地转型升级为抓手,重点发展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钢结构产业。
积极招引设计生产施工一体化龙头企业,支持装配式建筑设计研发、建筑材料、构配件生产等企业加快聚集,打造以生产、展示为主,教学、科研为辅的专业化产业园区。
图片
长安国际生态区效果图
2、做优都市型现代农业
以市民消费升级为牵引,深入实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优长安特色现代农业,构建以苗木花卉为龙头、精品果业为重点、设施蔬菜为基础、有机农业为补充的长安特色农业产业体系。
图片
3、做强先进制造业
按照发展实体经济,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总体部署,借力高新、航天开发区优势,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人工智能产业,坚持园区化承载,集群化推进,高端化引领,推动先进制造业发展壮大,打造全市先进制造业新增长极。
图片
4、做大现代服务业
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围绕经济转型升级,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大力发展研发设计、检验检测认证等生产性服务业,提高效率和专业化水平,优化提升现代商贸、文化旅游、民宿康养等生活性服务业,实现品质化发展和多样性升级。
图片
5、培育四大特色经济
依托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发挥模式创新和科技创新双轮驱 动作用,推动新供给、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创新迭代,重点发展总部经济、赛事经济、数字经济、夜间经济,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图片
五、校地融合:
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科技创新核心区
长安区将汇聚省市区共建合力,大力推进西安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科技创新核心区建设,持续深化校地融合,加快科技成果就地转化,打造环大学城创新知识圈,夯实区域创新体系长安支点,助推国家中心城市丝路科创中心建设。
1、加快科技创新核心区建设
探索省市区三级共建机制,按照 “一核两翼”科技创新核心区的总体布局,以长安大学城为承载, 发挥驻区高等院校密集、科教资源集中、创新能力突出优势,面向国家科技战略和前沿科技发展需求,围绕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以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为核心、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主攻方向,重点聚焦电子信息、航空航天两大领域,集聚形成自主创新发展核与动力源。
主动发挥“人才培养+科技研发” 功能,统筹创新资源空间布局,推动全域各产业功能区明确创新发展定位,聚焦优势、错位发展,构建“一区一特”“一区多特” 的发展新格局。支持驻区高校专业化科技产业园区建设,积极引进配套产业和企业,夯实长安产业发展基础。
图片
2、支持一流大学和学科建设
支持驻区优势高校瞄准世界一流、汇聚优质资源、突出学科特色、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加快迈进世界一流大学,建成世界一流学科。
重点支持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支持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发挥学科优势,建设一批世界一流的特色学科。
支持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发挥信息与电子学科优势,围绕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空间安全、控制科学与工程等重点学科,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群,争取在新一轮评选中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图片
3、打造环大学城创新知识圈
以长安大学城重点高校为节点,以中小运量轨道交通线网为承载,形成连接各类创新主体的环大学城创新知识圈。
开通串接沿线高等学校、研究院所、产业园区的环大学城公共线路,串联30所高校,方便30余万师生出行,促进城校之间、高校之间、区域内外更紧密的互联互通,充分释放高校院所科创潜能。
图片
支持沿线高校院所利用现有闲置土地资源和楼宇,建设各类双创载体、孵化器、加速器,承载科技成果转化中试、支撑大学生创业创新。
以环线南部常宁新区南拓区为重点,规划建设专业化科技产业园区,承载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深化校校合作,扩大陕西高校“长安联盟”成员,拓展合作内容,放大示范效应。积极引进国内外一流高校设立高等研发机构,建设南拓区虚拟大学园,丰富大学城发展内涵。
支持陕西职业技术学院等职业院校,发挥旅游管理、无人机、人工智能等特色专业群优势,与区内重点产业、骨干企业深度合作,建成一批门类齐全、资源丰富、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图片
丝路壹号商业酒店综合体
以公园城市建设为统领,打造中国最美高校集中区,建成国际一流创新创业乐园。有序开发高校周边预留用地,布设综合服务设施,支撑高校生产生活。
鼓励驻区高校围绕主导产业,建设高端写字楼、高品质酒店,推动校地发展互利共赢。推进大学城环线自行车道、慢行道、休憩设施和综合绿化,提升环线建设品质。
整合驻区高校体育场馆、场地、设施,共建体育赛事名城。依托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园区,内嵌“书店+咖啡+茶吧+文创+零售+互联网”等新型业态,形成独具特色的大学城创新空间体系。
联合陕西师范大学、陕西学前师范学院,高标准建设中小学幼儿园基础设施,大幅提升大学城教育配套能力。与驻区优势高校签订基础教育联合发展计划,构建从学前至高等教育的完整教育发展体系。
图片
长安文化体育休闲公园效果图
六、公园城市:
加快城市更新和交通建设
以“园中建城、城中有园、城园相融”为方向,打造“人城境业”四位一体、和谐统一的公园城市形态,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推动公园红利全民共享。
1、实施城市有机更新
以韦曲、郭杜为重点,挖掘城市存量规划资源,大力推动城中村(棚户区)改造提升,启动何家营、杜回村、香积寺等6个村整村拆除,完成上塔坡村、郭北村、西寨村等13个村回迁安置。
持续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实现花园小区、清洁小区全覆盖,提升居民居住品质。盘活公安长安分局、区医院旧址等土地资源,支持优势第三方加大改造提升力度,重构符合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生产生活空间新形态。
图片
上塔坡城市综合体概念效果图
2、推进城市公园建设
加快实施“皂河复兴”计划和潏河、滈河治理工程,打造潏河10公里生态廊道,保持城市内河系统安澜可控。以建成区商圈、社区、广场、路口为载体,见缝插针植绿增绿,建设一批街头绿地、广场公园、口袋公园、楔形绿地。重视城市家具和公园体系协调搭配,提升绿色公共空间休闲游憩功能。
图片
长安公园
3、完善交通基础设施
构建覆盖全域、串联城乡、功能完善、 衔接高效、绿色生态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配合实施西十、西康高速铁路建设。配合完成外环高速(南段)、西高新至天桥高速建设,包茂高速曲江至太乙段改扩建项目。加快过境G210、G211、G344等国省道改扩建。实施蓝田通航产业园联络道路、雁引路至关中环线等快速路建设。
推进过境2、15号地铁线站点基础配套、周边土地开发。
图片
加密市政道路路网、改造城市支路,提高学府大街以南、107省道以北区域路网密度。
加快樊川路区域城市路网建设,强化少陵塬上城区(航天基地)与塬下城区(长安区)的互联互通,增进城市各片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和文化交往。
增开公交线路,有效覆盖主城区和驻区高校,推动公交同城化。推进公交线路向乡村末端延伸,打造一体化衔接枢纽体系。
4、开展全域综合治水
坚持“六河同治、先城后乡、河园同建、以河代库”的总体思路,开展全域综合治水,做足山水文章,放大比较优势,打造秦岭山水首善区。巩固提升潏河、浐河、皂河综合治理成果,加快潏河、皂河、滈河恢复工程,加强河道清淤、河堤整治和景观打造,全面建成潏河、滈河生态走廊。
图片
图片
5、教育事业发展重点
学校建设:新建、改扩建学校145所,新增学位26229个。全面建成长安大学城附属学校、长安四初、长安四小等学校。
优质均衡:组建市区级“名校+”教育联合体 5 个,实施“名校长+、名师+”工程。
师资提升:常态化推进“长安教育大讲堂”。引进高层次教育专才60名,招聘教师1200名,培训 30000人次,打造一支高素质师资队伍,推动教师从量的增加向质的提升转变,从外延扩张向内涵发展转变。
图片
长安大学城附属学校
6、医疗卫生发展重点
医院建设:西北肿瘤医院、西安市中医医院南院区、区妇幼保健院、长安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长安区精神病医院。
医疗水平提升:交大一附院托管区医院三年人才梯队培养计划;陕医药集团联合办院;规范医联体建设,加快紧密型医疗共同体建设。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