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通史:狄更斯与《雾都孤儿》

英国通史:狄更斯与《雾都孤儿》
关键词:工业革命、陀思妥耶夫斯基写《罪与罚》
前因:工业革命
18世纪下半叶,工业革命从英国兴起,并逐渐扩展到欧美国家,乃至全世界,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
图片
▲工业革命
后果:陀思妥耶夫斯基写《罪与罚》
狄更斯影响了19世纪中期以后的诸多作家,比如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
图片
▲陀思妥耶夫斯基
过程始末
一、销量超高
1838年,狄更斯出版了小说《雾都孤儿》,这本书比不上他后期的作品成熟,也不是最能赚钱的一部,但这一部真切地反应了维多利亚时代的童工和济贫院。
19世纪初,维多利亚女王在位时期,英国工业革使得社会贫富差距十分巨大,城市贫民越来越多,而在经济繁荣、高速发展的时代中,英国人普遍相信贫穷是人们自己造成。
狄更斯也曾经十分贫穷,父亲入狱,他小小年纪做童工、在社会摸爬滚打,但是在20多岁时,他在记者这些工作上历练后,开始在报刊上连载小说《匹克威克外传》,一开始不过卖出四百份,几个月后,销量就达到了惊人的四万份。
狄更斯似乎再次证明了维多利亚时代的社会信仰:有各种方法可以致富,如果还存在贫穷,一定是自己的问题。
图片
▲维多利亚时代服装特色
二、出版商蜂拥而至
我们就说说狄更斯写《雾都孤儿》的故事,来看看这个信仰是不是真的可靠。当《匹克威克外传》获得成功后,狄更斯一跃成为英国文学界的新明星,出版商蜂拥而至。
当时,伦敦的出版商理查德·本特利有了新打算,要创立一本新的大众流行杂志,叫做《本特里杂志》。这份杂志汇集了故事、诗歌、幽默、闲话和政治话语,是个大杂烩,也是19世纪英国流行的杂志。为了打开知名度,他盛情邀请狄更斯来当第一任主编。
狄更斯是伦敦炙手可热的作家,大把的书商邀请堆到了他鼻子底下,他竟然全都答应了。因为有点虚荣的狄更斯刚刚摆脱贫穷,又赢取了上司的女儿凯瑟琳,正是花钱的时候。
他也的确是天才,同时在连载多部作品,写《雾都孤儿》的时候,《匹克威克外传》还没写完,同时还有其他作品。
从1837年2月,也就是《本特里杂志》第二期,狄更斯连载《雾都孤儿》,一直连载到1839年4月。《雾都孤儿》讲述了贫穷的孩子奥利弗,在济贫院和伦敦贼窝里悲惨的经历。
图片
▲《雾都孤儿》电影剧照
三、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贫穷儿童
狄更斯之所以选这个题材,正是因为3年前的一部《济贫法》。1834年,英国颁布了《新济贫法》。
前面我们说过,那时候人们认为贫穷是自己造成的。所以新法并不是要改善穷人的待遇,而是强迫穷人劳动,减少政府在济贫院上的开支。
缺少资金的济贫院更像是一座监狱,人们基本的生活需求都得不到满足,食物、鞋、毯子都没有,穷人穿上统一的服装,被迫全天无休劳作。
狄更斯在小说里展现的伦敦的穷人生活,塑造了不少可怜的少年孩童形象。贵妇们对儿童格外怜爱,经常讨论狄更斯小说中悲惨的少年,邀请狄更斯去做客。
他的书也受到美国人欢迎,当装载他书籍的船只到达美国时,人们都会直接问船员:小说里的孩子死了吗?
虽然这部作品没有让英国济贫法立刻做出改变,大事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贫穷儿童。
图片
▲《雾都孤儿》中贫困的人群
四、受到了全民的喜爱
而狄更斯塑造可怜的孩子非常在行,是因为他有相似的经历。1815年,狄更斯和家人搬到了伦敦克里夫兰街,不远处就是一个克里夫兰济贫院。
狄更斯接触了最真实的底层生活。
狄更斯自己也曾在一个鞋厂当童工,干着在瓶子上贴标签的活儿。因为他相貌英俊,技术娴熟,便被安排在窗子那那干活做展示,就像是动物园里的动物被围观。
童工不仅工资低,吃不起饭到处流浪的儿童又多,英国各行各业都能看到童工的影子。而人们习以为常,对待孩童一样残酷。
因为自己的遭遇,狄更斯对那些被遗弃的,命运更加悲惨的孩童有着更多的同情心,总是给出比较温暖圆满的结局。而正是狄更斯这种温和的风格,让他受到了全民的喜爱。
1838年,《雾都孤儿》由出版商理查德·本特利分三卷出版,凭借狄更斯的几部作品,理查德大赚一笔,但是和狄更斯在利润分配上有了矛盾,狄更斯在1839年2月的时候辞去了编辑职务。
之后他还写出更优秀的作品,但是《雾都孤儿》是其中最有名的一部,这部作品分别在1945年和2005年改编为电影,大获成功,使得它成为人们最熟悉的狄更斯作品。
图片
▲狄更斯对外貌非常在意,热衷演戏,兼职演员
结论
《雾都孤儿》是狄更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之一,狄更斯也被称为现实主义小说的奠基人。
【参考文献】《大英百科全书》《牛津大英帝国史》《世界历史词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