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话“处暑出伏前,必定是灾年”,处暑不能早于出伏时间,为何?

处暑,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4个节气。出伏,说明三伏天结束。从时间上判断,二者相距较近,民间关于二者的先后顺序有一些谚语,比如“处暑出伏前,必定是灾年”,“处暑出伏后,遍地是黄金”的说法。具体啥意思?为何要这么说?2021是灾年吗?看完本篇内容,大家就明白了。
先看看看2021年处暑和出伏的时间,2021年的出伏时间是8月20日,处暑时间是8月23日,出伏时间在前,处暑时间在后,按照上述说法,属于“处暑出伏后,遍地是黄金”
再来看前两年的情况,2020年出伏时间是8月25日,处暑时间是8月22日,属于“处暑出伏前,必定是灾年”的说法。2019年出伏时间是8月21日,处暑时间是8月23日,属于“处暑出伏后,遍地是黄金”的说法。
图片
可以看出,每年的处暑和出伏时间,虽然都在这几天徘徊,但是,先后顺序不一样,有些年份处暑比出伏早,有些年份处暑比出伏晚,那么到底是不是“处暑出伏前,必定是灾年”,“处暑出伏后,遍地是黄金”所表达的意思呢?
处暑,又被称为“出暑”,处暑过后,气温逐渐降低,天气变得凉爽,而出伏,代表三伏天结束,后续的温度也会逐渐降低,能明显感觉到凉爽,并且昼夜温差较大,白天最高温度可能达到30度左右,到了晚上,能降至20度以下。
二者相比,人们习惯上把三伏天结束当作是炎热天气的结束,因此,如果处暑在出伏前面,说明处暑以后还会持续炎热的天气。相反,如果处暑在出伏后面,即使未到处暑,炎热的天气已经逐渐消退。
图片
而“处暑出伏前,必定是灾年”,“处暑出伏后,遍地是黄金”的说法,其实指的是农业种植方面。如果处暑时间在前,当年可能是“灾年”,产量出现减产。如果处暑时间在后,当面可能是丰收年,遍地都是“黄金”,用“黄金”来比喻丰收
以玉米举例。玉米不同的生育期,所适宜的温度也会不同,处暑或者出伏以后,夏玉米进入灌浆期,适宜的生长温度在20-25度之间,不宜过高也不宜过低
如果玉米在适宜的温度内生长,灌浆正常进行,干物质积累速度快,千粒重增加,最终出现高产。如果此时的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玉米的正常生长。当温度长时间高于25度时,一方面增加了干旱几率,另外一方面,玉米籽粒脱水速度加快,提早成熟,也就是我们所说“假熟”,不仅产量减少,品质也会降低。
如果在此期间温度长时间低于16度,光合作用降低,玉米中的淀粉酶的活性受到抑制,会影响干物质的形成、积累,同时灌浆速度减慢,延缓了玉米成熟的时间,最终产量也上不去,出现减产。
图片
了解了农作物的生长规律,再来看“处暑出伏前,必定是灾年”这句话,如果处暑在出伏前面,说明处暑过后,还会持续一定时间的高温,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有可能出现减产,因此,被人们称为是“灾年”。
看到这,可能大家会有疑问,不是还有“处暑出伏后,遍地是黄金”这句话吗?如果处暑在出伏之后,处暑还未到来,温度就降低,但是,如果温度过低,也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导致成熟期延长,最终出现减产。
这就是问题的关键所在,不论处暑在前,还是处暑在后,其实,从具体时间上来看,处暑和出伏时间,并没有相差几天,这几天的时间,不论温度高还是温度低,对于农作物的生长影响都有限,或者说,单依靠这几天的天气,并不会产生影响。
我个人观点,“处暑出伏前,必定是灾年”,“处暑出伏后,遍地是黄金”的说法,可能适合于以前的某个时间段,但已经不适合现在的情况,大家了解即可,不用过多解读,也不用对号入座。
图片
如果用数据来说话, 2019年全国粮食总产量66384万吨(13277亿斤),比2018年增加594万吨(119亿斤),2020年全国粮食总产量66949万吨(13390亿斤),比2019年增加565万吨(113亿斤)。2019年是处暑在出伏后,2020年是处暑在出伏前,而这两年我国的粮食总产量都是上涨的。
综上所述,处暑和出伏的时间,谁先谁后,和粮食产量并没有关系,想要粮食高产,还需要从管理方面入手,主要不遇到极端的天气,谁在种植过程中多下功夫,谁家的粮食产量就高。
大家对此事怎么看?2021年处暑在出伏后,会出现“遍地是黄金”的情况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