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青评论
创作者要对现实有更直接的认识、更细微的体察、更深刻的思考。
企业老板打人被拘,却在看守所里享受大鱼大肉,还有警察为其通风报信;含冤女子拦车上访,一辆环卫车在关键时刻将其撞死,并在之后埋尸灭迹……这些令观众心惊肉跳的情节,密集地出现在一部国产电视剧的第一集中。这部电视剧,就是近期热播的口碑之作《扫黑风暴》。
电视剧里的情节,自然均属虚构。然而,《扫黑风暴》剧本中的内容,是由扫黑除恶斗争中的真实事件改编而来,几乎称得上“事事有出处”。近些年来,许多国产剧的观众已经看惯了“温吞水”式的剧作,因此难免对如此“大尺度”的情节出现在一部主旋律剧中倍感惊讶。与同题材的国产虚构作品相比,《扫黑风暴》以前所未有的残酷笔调,描绘了黑恶势力及其保护伞的“黑”与“恶”,让不少观众直呼“难以承受”。但是,长期关注法制新闻的人都很清楚——荧屏之外,现实中的黑恶势力甚至会更“黑”更“恶”。
图片来源:《扫黑风暴》海报
一直以来,对于现实主义题材影视作品与真实世界的关系,有几种不同观点。有人认为:文艺创作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现实主义题材的首要任务就是忠实反映现实,并在这一基础上,将现实凝炼为艺术表达。也有人认为:文艺作品不应该是现实的简单复现,而应超越现实,以思想主旨为先导,通过教化观众的方式反作用于现实。
这两种观点看似针锋相对,但各有一套自洽的逻辑,都能制作出优秀的作品。具体到《扫黑风暴》的例子上,该剧既以“拼盘”的形式,将“文烈宏案”“孙小果案”“裸贷案”等真人真事改编至剧中,让观众以生动、直观的形式认识到了此类案件的恶劣程度,也通过几名正派角色的人物形象与内心刻画,让追求真相、维护正义、坚守法治、捍卫弱者的价值观贯穿了全剧始终。
不论从哪种观点出发,这种既能毫不掩饰地反映现实,又能旗帜鲜明地弘扬正气的作品,都是当下观众所需要、所喜爱的。观众并不排斥影视作品“上价值”,但是,谁都不愿意接受双脚离地、大唱“高调”的空泛说教。观众也不讨厌影视作品适度虚构,对现实合理改编,但是,影视作品必须对观众的智商和判断力有足够的尊重,不能总是炮制悬浮的、极端理想化的情节,再美其名曰“高于现实”。
从社会价值上看,影视作品可以是洞悉现实的“显微镜”,也可以是解剖现实的“手术刀”。无论如何,大多数观众都没兴趣在屏幕上欣赏过于脱离现实的“美肤霜”。《扫黑风暴》的出现,拓宽了同类作品的表现边界,也用口碑和热度上的成功证明了这条路值得走、走得通。真正值得思考的,不该是《扫黑风暴》的“尺度”本身,而应该是为何这样“硬核”的作品还不够多?
图片来源:《人民的名义》海报
近年来,在反腐、扫黑、罪案等题材上,电视剧领域有《人民的名义》和《扫黑风暴》先后取得成功,电影领域也有《湄公河行动》《扫黑决战》等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外界常常给这些作品贴上“大尺度”的标签,但事实上,除了“尺度”,其对现实的坦率态度,以及剧作传达的深刻思考,才是最关键的“成功密码”。
日新月异的大时代中,公众需要符合时代需求的现实主义题材作品,这既要求影视作品打破各种既定的条条框框,在投资增加、技术进步的同时开拓新的创作思路,也需要创作者对现实有更直接的认识、更细微的体察、更深刻的思考,以恰当的形式将现实呈现为立得住的作品。
撰文/杨鑫宇
编辑/任冠青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