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澳生内地升学 助推人才融合发展

图片
郑禧年
图片
林嘉濠
9月1日新学年,又一批港澳新生来到内地开始新生活。据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香港中学文凭考试(也称为DSE,即相当于内地高考)考生数量连续九年创新低,仅有52131人,其中报读内地高校的人数达到了4783人,创九年来新高。
内地共127所高等院校参与了“内地高校招收香港中学文凭考试学生计划”(以下简称:文凭试收生计划),在2021/2022学年中,暨南大学以2117人次确认填报排第一位。此外,还通过“港澳台侨联招试”及国家教育部批准直接在港招生的方式,为香港学生就读内地大学提供了多种选择。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教育及青年发展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作为澳门学生来内地求学的主要渠道,“2021年中国内地普通高校联合招收澳门保送生”共有1108名学生成功获录取,录取学生数量排名前三的分别为广东、北京和湖北;最受欢迎的前五位学科为医学类、师范类、经济学类、管理与行政类、新闻与传播学类。
当下,为帮助港澳青年融入大湾区发展出台了不少相关政策,香港升学专家,香岛专科学校校长罗永祥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来内地升学是让港澳青年认识了解祖国的最好方式。
最受欢迎的前十内地学校
大湾区内地城市占了六所
根据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教育局及中国教育留学交流(香港)中心发布的《2021/2022学年内地高校招收香港中学文凭考试学生计划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指出,国家教育部自2012/2013学年开始推行“文凭试收生计划”,为香港高中毕业生提供更多元的升学途径,也为学生提供了链接国家发展的机会。
其中,通过“文凭试收生计划”的内地高等院校,可根据香港学生的DSE成绩择优录取,因而豁免学生参加内地联招考试或个别内地高等院校举行的额外考试。在过去的2020/2021学年中,共有3993名本地应届高中毕业生确认报名参加文凭试收生计划,内地高校最终择优录取2026名考生,占确认报名总人数的50.74%。在国家教育部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教育局(以下简称:香港教育局)推动下,香港学生和内地高等院校对“文凭试收生计划”反应踊跃,参与计划的院校数量持续递增,就读的学科类型日趋多样化。
据《指南》统计数据显示,现阶段来内地求学的香港学生以本科或以上为主。截至2019年年底,在内地高校本科和研究院就读的香港学生约16000人。“十三五”期间,国家教育部持续拓宽港澳台学生来内地(大陆)就学渠道,具备港澳台学生招生资格的院校超过400所,其中具备研究生招生资格的院校达225所。
在中国教育留学交流(香港)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在2020/2021学年中,报名人次最多的十所院校中,大湾区内地城市的院校占了60%。其中暨南大学以2117人次确认填报排第一位,其次为中山大学共有1564人次确认填报;深圳大学以720人次确认填报排第三。前十院校中,厦门大学以642人次确认填报排名第四位,华侨大学以467人次确认填报排名第五位。复旦大学与上海交通大学则分别以352人次与274人次确认填报位居第九和第十位。
在确认报名总人次最多的10所高校中,有8所位于邻近香港的沿海省市(广东省及福建省)。反映香港学生在报读内地高校时,地域因素仍为主要考虑。
《指南》中指出,内地的高等教育及科研水平不断提升,尤其理工科处于世界先进水平。相关调研数据显示,工程类专业(包含物理、城市规划及人工智能等)位居第二位,较去年上升一位,也是前十最受欢迎的专业中,人数增幅最大的专业,较去年增多179人。此外,内地高校也开设不少香港院校未有或较少开办的专业,包括考古学、农业、园林、各种外语(俄语、德语、阿拉伯语、泰语等),为香港学生提供更多元化的学科选择。
专家建议,专业资格认证应早日打通
从2002年开始从事内地升学工作的罗永祥,一直主张推动香港学生来内地读书。在他看来,“内地升学是让香港学生了解认识内地发展,推动两地人才融合的重要途径”。
罗永祥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出台后,香港学生报考内地学校有增多趋势。“近年来,香港毕业生总数有所减少,但选择内地升学的比例却增多,甚至超过了西方国家。《规划纲要》的出台,对香港学生来内地升学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加上近两年即便在疫情影响下,内地各方面都发展稳定,无形中给了香港学生信心。”提起内地高校的变化,罗永祥直言翻天覆地,“近几年内地高校水平不断提升,部分高校的专业水平位居世界前列,校园环境变化也很大。”罗永祥表示,在内地升学毕业后的香港学生无论是留在内地还是回香港都可以有不错的发展。他认为内地的学历有一定的“增值作用”。
据了解,随着香港的内资企业数量和规模不断壮大,聘请员工时,更倾向有内地就学背景,尤其是内地名校的毕业生。罗永祥负责的教育机构在过去已有2000多位学生顺利申请到内地读书,其中20%选择留在内地工作,近年来这类选择逐渐增多。在专业领域方面,罗永祥则分析,过去中医专业最受学生欢迎,其次则是商科。近年来内地互联网科技发展迅猛,选择人工智能相关专业的人数逐渐增多。“但目前部分专业资格认证两地还没有完全打通,这也是部分学生选择内地升学过程中犹豫不前的原因之一。建议可参考英国和香港的专业资格认证做法,早日打通两地的资格认证,让毕业生可以在香港和城市间的工作生活更加顺畅。”
罗永祥指出,现阶段部分香港年轻人对粤港澳大湾区还存在认知偏差,“9+2城市群里香港也是其中一部分,放眼未来,当下正在提倡的大湾区融合发展对香港的发展有一定推动作用,随着交通配套不断完善,1小时生活圈里可以有多种想象,例如香港房价贵那是不是可以白天在香港上班晚上回内地居住?相信就业机会和生活圈子也会广泛很多。”
罗永祥建议想来内地求学的香港学生,应该多了解国家的发展,综合评估内地升学是否能对个人发展会有更大的好处,也能收获更大的发展平台。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推出助学金计划
除多元录取体系外,内地高校还通过调整收费制度和教学课程设置等,帮助香港学生更好地融入内地的学习和生活。目前在学费上为香港学生推出了同等学费,并设立“港澳及华侨学生奖学金”最高可获得每人每年8000元港币等奖金。
为进一步鼓励香港学生来内地就学,在香港地区,同样推出了相关政策,南都记者从香港特区政府驻粤办了解到,2021/2022学年“内地大学升学资助计划”于近日发布,从即日起至10月18日接受合资格香港学生的新申请,资助计划将惠及在189所指定内地院校修读学士学位课程的香港学生,最高可获得16800元港币的全额资助,最低可获得5600元“免入息审查资助”。在香港的太古集团也为来内地求学的香港学生推出了奖学金项目,获得指定的30所内地大学录取的本科生,将有机会通过获得每人每年高达40000元港币的奖励,限额15名。
利用大学时间在内地多参与社会实践
郑禧年
暨南大学播音与主持艺术(粤语)专业大三学生
在广州走过数个春夏秋冬,他们从港澳新生变成了内地通。九月一号开学前夕,这些来自港澳地区的学生们,有的将扛起新职务为新同学提供服务,有的则面临内地就业选择,有的在专业领域持续发光发热。作为过来人,他们有什么内地求学的故事,新同学看过来,听听师兄师姐们有什么话想对你说。
2019年9月,香港学生郑禧年只身一人从香港来   广州的暨南大学报到,对内地大学生活,他心存好奇,也充满期待。  从刚开始的束手无策到如今的驾轻就熟,更一度成为学生代表站在舞台上,与全广州市人民分享他与东深供水工程的缘分,共同致敬时代楷模。
生于千禧年,取名禧年。在高三那一年,因为综合表现优秀,他被列为校长推荐生保送暨南大学。“报读内地学校并没有想太多,中学时就读的是中文学校,而且对广播专业比较感兴趣,既然提前被录取了,就想着不如来内地发展看看。”
第一次踏足暨大校园,郑禧年坦言和香港的大学感觉很不一样。“第一次走在路上发现,原来内地电动车这么流行,中午送餐高峰时,学校门口的快递小哥排成队,疫情期隔着水马取餐也是种新体验。”
郑禧年分享,刚来内地生活的时候,最不习惯移动支付,出门还习惯带钱包,但似乎没什么用。“试过带着现金去饭堂充值校园卡,去到现场发现需要移动支付,最后只能让室友帮忙买单。”
郑禧年笑着说,在内地的生活,只要有一部智能手机就能完成很多事情。“前提是要把手机里的各项认证提前完成,生活基本就畅通无阻了。”其实,这也是一度让郑禧年头痛的问题。“两地的身份证不同,简体字和繁体字的使用习惯差异,一些证件做线上认证时,常常会出现各种异常,需要花费更多时间等待。”
例如在校园办理电话卡时,内地同学立即可以使用,而他则要花上24小时等待认证;如穗康码认证,虽然已在线上注册了证件信息,每次在外打开验证时依旧需要刷脸。“回乡证大部分时间还是好用的,除了有的车站闸机识别不了需要走人工通道。接下来会考虑办理一张内地居住证备用。”他也提醒新同学,在开始内地新生活前最好提前做好各项认证工作,会让后续生活更加顺畅。
“现在基本上每周都会和香港的同学联系,大家会闲话家常,他们会讲讲兼职时发生的一些趣事,我会分享一下内地的生活情况。讲得最多的还是线上购物。”郑禧年笑着说,近年来内地线上购物平台及物流配套日趋完善,疫情前偶尔会帮香港的同学做“代购”。“因为货物邮寄到香港运费贵,有时时间还很长,如果不是太贵重的物品,回家时会顺便帮同学带一下。”
偶尔也会和同学讨论未来是否会留在内地工作,郑禧年坦言,“这两年在内地积累了很多经验和人脉关系,但两地发展平台各不相同,希望通过在校期间多积累内地的实践经验再做好下一步的打算。”
随着第三学年新生活即将开始,还在酒店隔离的郑禧年有了新的职务,他将作为香港学生联会的主席为来暨南大学读书的香港新同学提供服务。这一期间他组织同学建立新生交流群,为新同学写了“生活指南”微信稿,希望能够组织师兄师姐们帮助香港同学融入内地校园新生活。
内地互联网行业高速发展 毕业后想留下来工作
林嘉濠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播电视专业研究生二年级
和林嘉濠联系上时,他正忙着准备新学年开学事宜以及实习工作。这是他在内地就读的最后一个学年,也是他在内地生活的第七个年头。
这位土生土长的香港青年从大学开始便与内地开始结缘,如今他已决定毕业后留在内地发展,并希望在互联网领域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
2013年时,林嘉濠以本科生的身份入读暨南大学,“刚来时觉得广州和香港还蛮像的,商圈配套完善,讲粤语,吃饭习惯也很像,一开始就没有不适应。”他直言算是见证了内地互联网行业的高速发展,也正因为如此,在报考研究生时他再次选择了内地高校。
“本科期间,外卖平台,共享单车平台等线上平台出现,电商行业不断完善,内地互联网市场高速发展,发展机会也多了很多。”从一开始不知道如何使用这些app,到如今可以熟练地向新同学推荐。
“因为两地身份证不同,在线上认证时,最好统一用一个证件。”林嘉濠分享,内地面向港澳台人士推出居住证时,他便第一时间办理。“在内地报考驾驶证时,会方便很多。”林嘉濠推荐身边的香港同学在内地读书期间考驾驶证,“价格便宜,且回到香港后以学生身份转为香港证件很方便,只需要读书证明就可以了。如果毕业后再考驾驶证,得等上7年才能转为香港的证件。”
来内地上大学前,林嘉濠一直在香港生活,还记得在本科期间第一次与内地同学上课时大家好奇地提问,“刚开始,同学会很想了解我们是通过什么考试来内地读书,是不是也会有高考。大家相约外出吃饭,选择吃饭还是吃面,也能讨论一番。”林嘉濠表示,在内地读书生活的这些年,他对内地有了新的认识,让他更加坚定了未来要在内地发展的信心。
“家人比较多担忧,会建议我回香港发展。现在回香港很方便,早上从学校出发,中午前就能到家和家人一起吃饭。我常常和妈妈说,在内地工作和在香港没什么差别,即便在香港,从我的住所到父母家也要一两个小时,和内地回香港的时间差不多。妈妈盘算了一下,就不再提回港工作读书的事情了。”林嘉濠透露,目前他正申请不同企业的实习机会,希望之后可以到互联网大厂工作,并留在内地发展。
在林嘉濠看来,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出台后,给港澳学生带来了不少新的发展机会。他建议香港学生,可以通过读书的方式来内地,先了解下社会环境和生活习惯再做决定。<<下转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