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豹保护的背后:不只是窥一斑而知全豹

文 | 刘怡然
“保护野生动物跟我有啥关系?”
这个在社群贴吧上挂了数年的问题,被一个“十五口”之家的走红给出了答案。
被保护区工作人员命名为“断鼻家族”的象群一路北上,视频、文字传遍互联网的每个角落,一张集体睡觉的照片更是引爆巨大热度。
在这场迁徙中,注目或被注目的,不只是损毁的农田、让“路”的民众,还有远在千里外的网民。
图片
红外相机记录下的画面
一、放大镜
就在这群亚洲象迁徙的同时,豺狼虎豹的踪迹也在全国各地频现。
今年3月,10只豺的身影,出现在祁连山国家公园的红外相机中;几个月后,采风的摄影爱好者在花坡风景区与两只华北豹不期而遇……
这样的记录实属偶发,而在野生动物栖息的深山丛林中,还有一群人在不打扰其生活的同时,追踪并记录这些珍稀动物的高清画面。
在“鸟王--艾雅康”和“长白山:老万”的短视频主页里,惊艳的鸟儿和可爱的野兽通过他们的镜头停靠互联网,引得观者啧啧称奇。
艾雅康8月20日发布的短视频里,记录了我国特产珍稀鸟类“红腹锦鸡”和“白腹锦鸡”。截至发稿前,该视频获得超过79万点赞、转发分享2.3万余次。“我真的佩服鸟王,”老万也在评论区互动道,“坚持六年,拍摄三千多种鸟。”
而老万的镜头也获得了网友肯定。其置顶的紫貂特写短视频收获346.6万点赞,转发分享超过8.4万次。
网友“虎皮猫大人”评论道,“萌萌哒,希望可以和人类友好共存”。此外,“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拒绝穿皮草”“拒绝看动物表演”……维护生物多样性、保护野生动物的号召和承诺比比皆是。
摄像头、互联网,一只又一只难得相见的动物频频现身,一次又一次影响与改变悄然发生。
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以下简称“腾讯基金会”)负责文化遗产和生态保护项目的马尧,便是在家庭的影响下,选择了与野生动物打交道的工作。
“我抱过小雪豹”,马尧有着极为独特的经历,他的父亲自2005年前后开始做雪豹项目,在新疆天山托木尔峰一带对雪豹进行调查研究,其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布设红外相机,抓取拍摄野生动物在栖息地活动的瞬间。据其介绍,中国最早拍到雪豹的野外活动影像,便出自这一项目。
图片
基金会部分成员合影
在他看来,雪豹虽是猫科动物,但与平日所见的猫并不相同,即便平日十分凶狠的猫,也同雪豹相去甚远。“有野性,但也可以很萌,”马尧感叹,“我们需要在这方面一直探索,做过去没做过的事情。”
至于为什么要关注雪豹,个中原因同关注其他野生动物一样。世界自然基金会(以下简称“WWF”)雪豹项目宣传专员杨祎在解释这个问题的时候,提到了一个特别的定义——旗舰物种。
这亦是对开篇一问的回答。“雪豹是处于食物链顶端、生态意义非常重要的一种动物。”杨祎介绍,“我们并不会为了保护一种动物而去保护一种动物。”
这句话很好地解释了旗舰物种的保护逻辑:针对旗舰物种的保护大都是对栖息地的保护,与此同时连带着保护整个栖息地的动植物。
“像雪豹这样的旗舰物种,作为食物链的最顶层,其关联着一系列下面的物种”,马尧对此进一步举例解释,一个好的草场才能支撑足够数量的食草动物,足够数量的食草动物才能支撑顶端顶级捕猎者。
“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关于开篇一问的回答,有网友跟帖调侃道。
不过这样的调侃尚算领悟后的总结,对于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及价值,还包括基因层面更复杂的考量。但这些只是雪豹保护的一方面原因,在杨祎看来,雪豹的独特性还昭示在其科普方面的作用
“它的形象其实也跟城市当中的宠物猫有挂钩”,杨祎认为,在当今互联网的传播语境下,以此为切入点展开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能够使公众较为容易地抓住动物保护的核心点,建立跟野生动物的连接。
这也是环保科普教育发展在互联网影响下的一个显影,恰好符合“与我有关”。而这一词语在南方周末公益研究中心的互联网公益观察中,排在所有传播要点的第一位。
互联网就像放大镜,将这些信息传导到公众的屏幕,展现着人与生物或近或远的距离。
“我觉得生物多样性的科普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杨祎表示,“之前有一个机构就生物多样性概念做过街访,公众的理解还很基础,有人甚至都没有听过。”
好在企业的逐渐参与,为一系列公益项目的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这也是她从业过程中的直观感受。
二、加速器
“我们非常明显地感知,国内各类企业逐渐有了更多空间去关注社会责任,”杨祎表示,“一些企业会有定向的资金来支持环境保护。”
而企业支持不仅停留在资金方面,出于其在资源、技术上的优势地位,这样的加速赋能,有效地作用于部分公益行动的发展。
马尧负责的雪豹项目一开始只是想着做一个科普产品,而这样的考量本身基于其传播层面的能力,无可厚非。但在实际接触中,马尧发现一个令他诧异的问题:即便互联网已经接入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就野生动物保护领域而言,互联网的参与远远不够。
“雪豹或其他相关物种的监测保护,大量涉及数据处理、资料整理、资料留存、报告生成,”马尧表示,“但在这方面依然大量依靠人工去进行图片分析。”
对他来说,甚至对于腾讯来说,这也意味着一个机会。
“我们很擅长做数据处理、分析”,马尧考虑到腾讯具有AI等一系列前沿技术,或许可以帮助野生动物保护部门、相关机构提高这一方面的能力。
2021年4月,腾讯在内部整合一个包括图片识别、机器识别、云端等技术人员在内的小团队,前往野生动物保护一线调研。
“我们不能光坐在办公室去想当然,”马尧感叹,“这事是咋做的,我们得理解人家的诉求。”
这样的一线调研成果颇丰,在跟随WWF一起前往祁连山国家公园拜访后,马尧团队发现,“我们可能想得太乐观了”,并反问自己,“互联网是不是已经真的改变了他们?”
杨祎对此也表示认可。“记录数据的方式非常原始”,这是她的第一感受,“所有数据都是人工用纸记下来,然后再敲到电脑里,每一个表格之间也不互通”,这就意味着每一份资料从保护站挪到管理局分析,都要耗费一次人工传导。而且庞大的数据量在旧有的机械框架内,存在很多风险点。
图片
工作人员在野外进行实地调研
“想形成一份报告,需要把大批数据委托给高校的某位专家,再由他带着学生进行整体分析,最后生成报告,十分辛苦。”马尧说道。
除此之外,对于野外红外相机收回的视频、图片素材,清晰度不够,当时只能依靠人工识别。“哪一张图片是狼?哪一张图片是雪豹?”
2020年,祁连山国家公园需要对当地雪豹做分析,针对积压的近三万张照片,集中进行一次人工筛查。据马尧回忆,当时来协助的科学家带着巡林员,在宾馆住了两个月。
“一张一张地看,这是雪豹,那是岩羊,这是灰狼,那是兔狲,”一位名叫阿诚的藏族小伙子跟马尧吐槽,“我快疯了,都扛不住了。”
综合一线获取的各种问题、诉求,腾讯决定在几个方面针对性赋能。
“我们做的第一件事情,便是搭建了一个统一的数据后台,”马尧介绍,“数据后台基于腾讯云技术,做了一个链接,解决了数据不统一、异地传输困难等问题。”
此外,腾讯还派出人工智能专家设计一套系统,帮助巡林员和管理局进行第一层的筛选和排查。
“当然这个系统、机器没办法百分之百识别,拍了个尾巴、后背,很难识别出来”,为此马尧团队设置交互功能,例如置信度。据其解释,“比如机器识别出这个东西80%是雪豹,60%是狼或者什么东西,这时候人工可以识别出来的话,通过一个合理交互,便可以做快速选择”。
除此之外还有分类式储存、快速写入等浅层功能。至于更深层的用途,马尧团队基于数据积累基础,设计了一套数据分析模型。据其介绍,该模型每个季度都会形成针对性报告,省去一大部分人力、财力成本。
三、强支点
除了将互联网科技作用在实际保护工作上,对于更大范围的公益倡导或科普,这些技术也能发挥强大作用。
例如,在不影响野生动物野外生活的同时,满足人类想要与野生动物亲近的诉求。世界动物保护协会项目经理张静雅将机器海豚作为例子,利用声光电等技术创造一个仿真的动物环境。这样一来,如虎鲸、大象等大型动物便无须被圈养在对它们而言可能像浴缸一样狭小的空间内——在不折损动物福利的情况下,同样可以激发人们的爱与好奇。
由上述内容看来,无论是科普的放大镜,还是项目的加速器,互联网带来的公益演进,似乎都是寻找支点,撬动更大发展,发挥杠杆功能。
这一点从腾讯公益推出的99公益日中可见一斑。基于其平台建设、区块链等技术,围绕腾讯庞大的社交场景,诸多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被吸引并上线于此,以获得更大范围的公众支持。
图片
在祁连山脚下考察
“没有互联网的时候,筹款渠道十分单一,公众只会想到通过红十字会这种有官方背景的机构来捐款。”杨祎认为,互联网提供了更多元的可能,使得更多民间的组织被看到。各类民间组织在不同的慈善领域耕耘着,妇女儿童、扶困助老、环境保护……公众因此拥有了更多选择的余地。
同样,在过往的募捐中,人们往往习惯于一次性捐赠较大数额的善款。但在互联网的加持下,公益已经不再是简单的“捐钱救急”,而进化为增进社会公平的重要环节,是一个平缓而持久的过程。
“为了携手更多同伴参与公益,今年99公益日将升级一系列交互玩法,把几天内的密集行动,变成365天的细水长流。”腾讯公司高级副总裁、腾讯基金会理事长郭凯天在99公益日启动仪式上表示。
在交互性设计理念下,今年的爱心玩法更加渗透进生活。据悉,爱心网友只需每天在腾讯公益平台捐赠不少于一块钱、捐步不少于一万步,或者参与公益答题,就能获得小红花。积累的小红花将作为“公益等价物”,不但能助力好友配捐,还可以在爱心小铺中兑换公益奖励,以及实地参与公益项目的机会。
图片
在祁连山脚下考察
同时,小红花将连接超过20个腾讯的业务和产品生态,包括微信支付、QQ、腾讯视频、看点、QQ音乐等,通过捐阅读时长、会议时长、公益问答等多种方式,让普通用户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也能做好事、获得小红花。
除此之外,用户不仅可以自己捐赠,邀请好友助力还会获得更多配捐金额。当邀请的好友完成任意一项:通过助力页面捐赠不低于1元、完成公益知识问答、赠送小红花,用户捐赠的公益项目都将有机会获得腾讯基金会提供的额外随机金额配捐。
而这样的转发也一定程度上发挥了科普职能,点击助力的同时,好友也在接受相关项目的影响和倡导。
“我很看重今天99公益日的社交玩法,”某区域水环境保护机构筹款负责人表示,“一方面借此扩大机构影响力,另一方面也可以把我们的环保主张传递出去,影响更多的人。”至于能够获取何等的实际效果,他也表示需要持续观察。
“技术只有被用在为社会带来进步的领域,真正造福于民,才能拥有持久的生命力。”张静雅表示。
不过某公募基金会副秘书长认为,互联网兴起的二十余年里,公益领域的技术应用虽已取得一定的发展,但仍处于上升拓展区,真正的应用,以及能够产生哪些价值,还需要在实践中摸索、积累。
“我们有一个优势,看中的并非短期回报,不指望这些投入有什么具体的经济回报。”马尧对理事长郭凯天的一个问题印象深刻,“我们能不能做点啥事,真正地去保护动物。”
马尧表示,希望目前探索的一些成果能够辐射出去。同样的技术应用到其他物种,乃至在国家间共享,从生态角度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更多合作,带动整个行业发展。
这一理念正契合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的主题“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
据悉,这次会议将于2021年10月11-15日和2022年上半年分两阶段在中国昆明举办。中国将同各方分享中国生物多样性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经验,与国际社会携手努力,共同遏制生物多样性丧失、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图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