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云锦就很潮!《南京云锦及丝织业口述档案》整理出版

现代快报讯福源隆、邓裕兴、正源兴、吴祥泰、裕丰祥……在南京,曾经有众多老字号绸缎庄,还有很多赫赫有名的老牌丝织厂。如今,它们已经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开启封存的档案,仍然可以勾勒一段丝织业发展历史。
图片
△书内页影印的档案
近日,《南京云锦及丝织业口述档案》由南京市档案馆、江南丝绸文化博物馆合作整理完成,南京出版社出版,不仅以文字形式呈现了19位丝织业从业人员的口述,还有部分档案的影印件。
图片
△书影
3000卷档案,保存一家丝织厂的“核心机密”
老一辈南京人提起这些绸缎庄和丝织厂,至今仍是如数家珍。其中,影响力最大的当属南京中兴源丝织厂。它的发展历程,是我国近代丝织行业的一个缩影。成立于1874年的正源兴记绸缎庄,是它的前身。1948年,南京中兴源丝织厂仅存4台织机、8名工人,还在坚持生产云锦。
图片
△织云锦的大花楼织机
南京解放后,在云锦传承保护工作的初期,南京中兴源丝织厂捐献了4台手工织机和近千张云锦意匠图稿。“可以说,中兴源保留的这4台木织机,相当于把整个云锦产业保留下来了。”江南丝绸文化博物馆馆长耿奇说。
2008年,南京市档案馆接收了南京中兴源丝织厂的档案,这也是南京市档案馆接收的第一份最完整、规模最大、最有价值的工业档案。南京中兴源丝织厂的档案有近3000卷,揭示了该厂的发展历史和一百多年来的工艺“核心机密”。
2019年起,南京市档案馆和江南丝绸文化博物馆合作,对封存的中兴源云锦档案进行抢救性的保护与复原。其中,中兴源云锦丝织业口述档案的采集工作,通过文字、影像等记录方式,对老一辈云锦工匠艺人、中兴源丝织厂工作人员的口述进行发掘整理。同时,邀请了多位原中兴源丝织厂的领导及技术骨干和相关云锦专家,梳理评估了大量珍贵历史资料,选定具有代表性的“八宝团龙妆花料”进行复原。
图片
△八宝团龙妆花料
19位丝织业从业者口述,勾勒产业状况
王道惠、郭俊、邬悉尔、周双喜……《南京云锦及丝织业口述档案》一书,汇编整理了19人的口述史。
云锦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周双喜的师傅顾惠源,就曾经是中兴源丝织厂的老员工。周双喜回忆,过去云锦的传授,是口传心授。他还回忆了自己跟着师傅学艺的经历。
“我们找了跟南京云锦丝织业发展历程有关的重要人物,包括丝织厂厂长、非遗传承人、技术人员等,描摹了整个产业的状况。”耿奇说,以前大家对云锦的关注在于技艺方面,但云锦是个产业,如果没有产业,技艺也无处附着,“这次我们从产业角度,把整个云锦当时生产的状况勾勒出来。比如,产量是多少、销售到哪里去、云锦的经典品种是怎么找出来的,等等。”
在口述史采访的过程中,南京市档案馆、江南丝绸文化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接触到很多中兴源丝织厂的老职工。他们有的七八十岁,最老的已经90岁,包括设计、图稿、开发、技术革新等各方面的专业人士。虽然年事已高,但在他们的脑海里,对中兴源的那段记忆依旧非常清楚,也充满了情怀。
上世纪80年代,云锦一度很“潮”
在耿奇看来,中兴源丝织厂的档案特别珍贵,因为它是承上启下的,正好处于云锦从传统走向创新的技术革新阶段。上世纪80年代,云锦处在一个供销两旺的环境中。销售非常好,还包括出口等。生产也非常好,已经工业化状态了,还有了工艺技术上的创新。
为了提高产量、改进质量,丝织厂把手工织机改进成了电机,用于库锦、库缎等。在丝绸纹样、品种上,也一直在做创新设计,比如,紧跟时代潮流设计出了金陵景、长江大桥等云锦意匠稿。
图片
△南京长江大桥云锦意匠稿
上世纪80年代,南京中兴源丝织厂的产量、质量在全国同行业中名列前茅,是国家生产民族特需绸缎和出口创汇纳税的“大户”。1983年,南京中兴源丝织厂以“松鹤牌南京云锦”获得国家质量奖银奖。
“我们现在对云锦的印象,总是觉得,它是特别传统的手工艺产品,其实那个时候,它已经完全是工业化生产了,而且做了很多新品种。他们那时候一直想把云锦变成一种新的产品,而不是一味地去复古。”耿奇介绍,他们想把这段历史告诉大家,让大家看看当时是怎么创新的。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 刘静妍 张然/文 吉星 顾炜/摄
(编辑 张爱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