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设在威海的两所军校:威海水师学堂、武备学堂

□陶遵臣
1888年北洋海军成立后,为了培养急需的舰艇枪炮和陆上枪炮官兵,经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提议,于1889年创办了刘公岛北洋水师学堂。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驻威海卫的绥巩军统领戴宗骞呈请李鸿章上报朝廷,又在金线顶设立武备学堂。至此,清末威海卫共有两所军校。
威海洋水师学堂创办于1889年,是清政府专门用于培养海军后备人才的学校,翌年6月3日正式建成并授课。该学堂是目前唯一一处有迹可循的清代海军学校。
图片
威海水师学堂位于刘公岛西端,1890年建成并授课,是清政府继福州船政学堂、天津水师学堂、广东水陆学堂之后创办的第四所培训海军军官的学堂。当时,国内已有三所海军学堂,为何还要创办威海水师学堂呢?
1889年,北洋海军成立的第二年,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呈请李鸿章代奏设立威海水师学堂。原因主要有三点:首先,根据当时《美国海军年鉴》的排名,北洋水师位居世界第九、亚洲第一名,因此,创建一所现代化的海军军校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其次,北洋海军现有各师船需才甚殷,非多设学堂不足以资造就。堂内学生课程有洋文、洋语、史论、算学、海图、星象、测量、格致诸物,必须研究数年,方能略窥蕴奥。及挑入练船,又须练习风涛、沙线、帆缆、轮机、枪械、雷炮各艺,计非十年之久,不能毕业,水师学堂之设,实为海军切要之图,仅止天津一堂,储才无多,恐难敷用;再次,威海卫是北洋海军基地,包括练船在内的所有北洋船舰常年驻泊在此。《北洋军章程》规定:驾驶学生在堂习业四年,毕业派上练船学习船艺一年,送回堂再习三月,然后拨入枪炮练船再习三月,考试如式,派归兵船差遣补用。因此,丁汝昌认为,设立威海水师学堂,俾堂课之余,能获实地兼习枪炮、雷学、船艺等,毕业后即可直接赴舰服务。
威海水师学堂首批招收46名学员。获得清政府批准后,学堂于1889年动工,共建房屋70间,占地面积近2万平方米,花费购地银、工料银近万两。
1889年冬,北洋舰队照例到南方操巡,顺便为威海水师学堂招收学生。由于舰队在各地都是短暂停留,没有足够时间在社会上公开招生,生源多是在上海、香港、福州等地停留期间由舰上军官引荐的家乡青少年。由于北洋海军军官多是福建人,所招学生也以闽籍居多,平均年龄在15-18岁。这次招生除36名正式学员外,还招收10名自费生。他们随舰队到达威海基地后,于1890年6月3日在威海水师学堂正式开课。
图片
学堂开办后,威海水师学堂只设驾驶专业,由提督丁汝昌兼任学堂总办,下设委员、提调、总教习、洋文教习各一名,汉文教习两名,配有敏捷、康济、威远、海镜四条练船。内堂课目有国文、英国语言文字、国家课本(各国地理、中国历史、中国地理)、数学(代数、几何、立体几何)、物理、化学、天文学、航海学、电学实验、磁学实验、海上测画、大量学、鱼雷学、水雷学、静力学。
外场课目有单人教练、步兵操法、舰炮操法、柔软体操、器械体操、劈剑刺枪、信号学、船艺、成队教练、成营教练、野外演习、弹道学、射击实施、枪炮法理、火器学、泅水、舢板操练、升桅操练。
水师学堂开办后,至1895年甲午战败共开办四年,毕业学生一届,共46人。毕业生中有多人后来成为民国海军高级将领。其中,吴纫礼系威海水师学堂毕业之首名,1897年任“海圻”巡洋舰协长,1902年任保定陆军学校教训处检阅股委员及英法文总教习;1915年9月29日,晋授海军少将;1947年被国民政府授为海军中将。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安徽省委委员、全国政协委员等职。
毕业生罗开榜历任国民政府陆军部次长,代理陆军部总长中将军衔,1912年任段祺瑞组建的定国军总参谋长,1924年任段祺瑞执政的中华民国临时府高参。另外,威海水师学堂毕业生杨教修、崔富文、李圣传均在海军服役,也成为著名的海军将领。
令人遗憾的是,威海水师学堂跟北洋海军的命运一样,在甲午战争中饱受摧残、毁于甲午战火。战后,部分学生转入天津水师学堂继续学习。1894年甲午战争后至1944年刘公岛伪海军起义期间,威海水师学堂曾先后被英国和日本侵略者占据。新中国成立后,学堂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管理使用。
图片
水师学堂西辕门
威海水师学堂1988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存有东西辕门、照壁、小戏楼、旗杆座和英国皇家海军陆战队营房、军官宿舍等。尽管历经130年的战火洗礼和岁月沧桑,威海水师学堂仍是我国唯一一处有迹可循的清代海军学校。
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为了培养急需的舰艇枪炮和陆上枪炮官兵,经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提议,驻威海卫的绥巩军统领戴宗骞呈请李鸿章上报朝廷,在金线顶设立武备学堂,又称枪炮学堂。
威海湾畔的金线顶因有一道黄色石线贯穿整个山丘,故名“金线顶”,该处海拔46.6米,北东南三面环海,与刘公岛隔海相望,遥相呼应,西与陆地相接。这里地理位置特殊并处在海岸制高点上,因而备受重视。该学堂购用民地34亩,耗银1289两。建设有练勇棚、学堂、厂库、大小住房、操场、石围墙、石泊岸、土坡等,耗银37,823两,合计用银39,112两。学堂建制基本参照1885年李鸿章在天津设立的北洋武备学堂,学制两年,招募16至18岁青年。
应募者在年龄、身高、文化基础上都有严格要求,其中16至17岁者,身高需在四尺六寸以上,18岁需在四尺七寸,能够自书姓名。入学者必须有父兄或保人画押作证,并规定,凡刑伤或罪犯之人概不招募。学习科目有枪炮装配与维修、四轮枪炮法、大炮操法、洋枪操法、刀剑操法,还要学习游泳。
学堂每月发给赡家银4两,学员入学后待遇丰厚,费用一律公费。学堂还供给制服、礼帽、靴子(每两个月一双)、卧被、枕席、床帐等,每月请人洗衣理发。学堂膳宿极优,每月朔、望(农历初一和十五)打牙祭(改善伙食),平时三荤三素。此外,学堂还按月考成绩发给赏银,超等8两、特等6两、平等4两。在当时,武备学堂的学员每月所得奖金即可赡养家室了,况且学成毕业后又可以升级担任军官。
图片
威海水师学堂学员宿舍
甲午战争后,该学堂及其附属设施全部被日军炸毁。自开始筹建,前后存在不足五年,培养了两届共计60名学员。学员以安徽、山东和广东籍学员为主。毕业后多数分配到舰艇上,少数分配到海岸炮台。
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曾任学堂总办,美国洋员马吉芬也曾执教于该学堂,杨用霖、刘步蟾等甲午海战英烈都曾在这里授过课。刘公岛水师学堂第一届毕业的46名学员都曾在这里受过半年的枪炮技术培训。
威海武备学堂虽然存在时间不长,但作为中国最早培养枪炮技术的专业军事学校之一,它在中国军事教育史和北洋军事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如今,威海武备学堂的遗址早已无处寻觅,但它所承载着的那份强兵的梦想却不容忘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