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富汗民俗:为什么塔利班们的肩膀上,都搭着个口袋?

最近一阵子,总有人问我两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一个是,塔利班们的无论老中青年,为什么几乎人人都顶着一头浓密的自来卷,好似从来没有被脱发困扰,他们是如何保养头发的?
另一个是,身着传统服饰的塔利班,为何肩上都搭着个口袋?
图片
仔细瞧瞧,可不是嘛,无论出现在正式的国际场合,还是日常做“任务”,他们的肩膀山上,总是口袋不离身。
图片
有关第一个问题,我也很好奇,希望懂行的,能在评论里指点一下。这里呢,重点解释第二个问题。
首先,塔利班是一个宗教+部族的武装。宗教方面,他们深受瓦哈比派影响,秉持着异常保守的价值观和评判标准;
部族上,他们主要由阿富汗境内占比最高的民族,普什图人组成。因此,咱们看到的塔利班的日常穿搭,其实就是普什图族男性的传统服饰。
图片
占人口44%左右的普什图族是阿富汗第一大民族,占人口30%的塔吉克族紧随其后,各民族以部落为核心山头林立
作为中亚十字路口,阿富汗地理位置独特,其传统文化和民俗也深受周边文明的影响。
反映到服饰方面,阿富汗的传统服装既有南亚地区印巴风情的绚丽多彩,也有北方游牧民族的豪放简洁。
图片
不过,虽然阿富汗的民族众多,服饰各具特色,但总的来看,风格还是比较统一的。
在近代从阿拉伯半岛引入蒙面罩袍(布卡)之前,阿富汗地区不同民族的女性都有着自己绚丽的服饰,款式修身,颜色搭配花哨。
图片
表演普什图族传统歌舞的阿富汗女性,他们的民族歌舞节奏欢快,融合了中亚和南亚风情
而阿富汗男子的传统服饰,花样就没女性那么多了,各民族的基本配置还是很相似的——以长袍、坎肩、大褂、宽松的裤子为主,头上佩戴“斯塔勒”(波斯语头巾دستار 音译,即我们平常所说的缠头),或各种传统波斯帽。
图片
部分阿富汗民族的传统服饰
比如下面两张图,就是阿富汗境内塔吉克族的服饰(穿着跟中国境内和塔吉克斯坦境内的塔吉克人有一定区别,更具阿富汗特色),男子戴着的,就是塔吉克人的波斯帽。
图片
图片
还有穿西装佩戴波斯帽的小马苏德。
图片
下图是30多年前的“潘杰希尔雄狮”老马苏德——他留给后人所有的影像,都佩戴着极具民族特色的波斯帽。
图片
塔吉克人着装相对世俗,平日不太常穿大褂,但戴帽子是必须的
另有阿富汗前总统卡尔扎伊。他身着普什图族男子的传统“三件套”——长袍、坎肩、大褂;而卡尔扎伊身旁的那位一身西装的老人家,则是流亡意大利39年后重归故土的阿富汗末代国王查希尔。
两人佩戴的,均为普什图族人的波斯帽。
图片
不过,跟来自于坎大哈部族首领家族的卡尔扎伊不同,大部分草根出身的塔利班,并不喜欢戴那个精致的波斯帽,而是经常包着一块皱巴巴的缠头,传统三件套也只会穿坎肩、大褂这“两件”,有时候,外面还会随便罩上一件不合身的夹克,肩头再搭上个咱们所说的“口袋”。
图片
很明显,以上就是人们印象中,缠头+大褂,再搭个口袋的塔利班武装形象。
实际上,这也是大部分普什图劳动人民的日常穿戴。
在普什图男人中,甚至可以通过对方缠头巾的方式来判断他们是来自哪个部落。
而跟前面那张比,像下图这么穿戴的,都是普什图人中的不用参与劳动的贵族老爷。
图片
其实,任何特色的民族传统,它们的原始设计,都跟最初的生产力状态和劳动环境有关。
典型的,像一粒扣的西装,就是源自于欧洲渔民的生产习惯。
在那些靠体力在大海中谋生的人们看来,少扣,打褶、分片的服装设计,能让他们行动更灵活,捕起鱼来才会方便。还有跟西装搭配的领带,最早的时候,也是渔民们用来防风保暖的实用性装置。
那么,换到中亚地区的阿富汗,这里男性非常独特的穿搭,同样也深受其所在自然环境和生产力状态的影响。
事实上,那个咱们眼中的“口袋”,曾经是阿富汗劳动人民重要的劳动工具之一,后来,渐渐地,又被赋予了相当神圣的宗教意义。
阿富汗气候干旱,多山地幽谷,高原和山地占全国面积的4/5,很多区域都属于喀斯特地貌,地面非常崎岖,甚至连美军的各色现代化交通工具都奈何不了,直升机还特别容易被隐藏的对手击落,最终不得不虚心学习赶毛驴。
图片
所以,从古至今,阿富汗当地人如果出趟门,无论是人力还是畜力,都是相当耗体力,花时间的。
而在山路之间跋涉,随身带的行李可以捆在驴子身上,但一些比较重要的细软,则需要随身携带。
这就是普什图人肩上搭着的,那个类似口袋形状的纺织品的原型,功能类似于咱们中国古达劳动人民用的“褡裢”。
图片
至今,在咱们中国一些地区,还能看到此物的身影。
比如,下图是人物宣传片《致敬改革开放40周年│戈壁草原有个“褡裢警”叫宝音德力格尔》的截图。
图片
这就是全国爱民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内蒙古乌拉特后旗潮格温都尔镇派出所民警宝音德力格尔(你试试一口气把这句话念下来啥感觉),在他辖区内1672平方公里(比两个北京市区面积还大)的戈壁草原上出任务的日常——当骑摩托无法行进的时候,宝音德力格尔就会背着褡裢,顶着大风徒步进山。
图片
咱们再看阿富汗男人的日常。
至今,约有85%的阿富汗人口仍旧生活在农村地区,观念非常保守,很多人仍然处处以“教法”为一切生活的最终指导。
在这种环境下,女性被认为是男性的附属品,不可抛头露面,不允许产生任何自己的思想,女子无才便是德,接触的知识越多就越会走上“歪路”、不守妇道。
女人日常最好不出门,如果必须出门,要穿遮面的罩袍,并有男性亲属陪伴。这样话,其他男人看不见,就不会想入非非——女人的各项尊严,都得到了“完美的保证”。
也就是说,将女人的美丽特征隐藏,把女人隔离在社会之外,就是对她们最“贴心”的尊重。
图片
1920年代的阿富汗阿曼努拉国王和索拉亚王后是这样的
那么,为了“尊重女性”,阿富汗男人的负担,那可不是一般的重。
别的国家都是妇女顶起半边天,可换到阿富汗,一半的劳动力被刻意禁锢在了家中专注人口生产,几乎所有的外出活动,均由男人来处理。
其实,阿富汗的男人,虽然在女性面前大爷一般非常神气,但生活的担子还是相当重的——赚钱养家,去各个部门办手续,甚至是上街采买、带孩子上学、看病,都得指望他。
图片
阿富汗大集上,无论卖家还是买家,都是清一色的老汉
所以,阿富汗男性出门的任务花样繁多,路况又相当差,随身带着个褡裢便于装东西,也属于刚需。
不过,除了褡裢的作用外,这个类似“口袋”的纺织品,还有非常神圣的宗教意义。
大家都知道,如果严格按照教义生活的话,穆斯林是需要一天进行五次祷告的——晨礼拜、晌礼拜、晡礼拜、昏礼拜和宵礼拜。
只要到时间,就得停下手里的一切活计,不分地点,马上找方向跪地诵经,而且还要求,祷告时,需要谦卑地跪在一块干净清洁的地面上。
于是,那些正在外出的男人们,为了方便随时跪地祷告,就会把肩头的口袋往地上一铺,用作一个临时的小毯子,进而从容地诵经礼拜。
图片
除了普什图族男人,哈扎拉人男性的传统服饰,也有类似“口袋”的元素。
哈扎拉人集中分布在阿富汗中部和北方地区,带有明显的蒙古人特征,他们是阿富汗的第三大民族。
虽然哈扎拉人大多数也是穆斯林,但男人不留夸张的大胡子,女人也没有罩袍蒙面的习俗。
图片
图片
注意哈扎拉人肩上的“褡裢”
总之,塔利班肩上的那个“口袋”,是普什图族男性的传统穿搭,实用价值和宗教意义都很重大。
只是,在延续“传统民俗”方面,他们为何仅仅在男性服装方面认真传承,并提倡全国男人都要穿起阿富汗民族服饰;而同一批老祖宗们留下来的绚丽民族女装,却被他们视作违反教义的“邪物”,非要把原本阿拉伯人搞出来的蒙面罩袍,强加于女性身上呢?
可能,至于女性自己怎么想,根本没人往心里去——反正制定和解释规则的宗教法学家们,都是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