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处】“水乡上海”值得看看的六座古桥

当你行走在上海的古镇,感受江南文化的韵味,散布其中的小桥流水是令人难忘的风景。澎湃新闻记者探访了上海6座古桥,它们中有的在古镇迎来送往,有的隐在郊县田间,鲜有人问津;但相同的是,砖、木、石的简易材料横跨百年,各美其美。
望仙桥
全国仅存的木肋石板桥
走进松江方塔园,有一座石与木结合的智慧结晶,石料承重,木料抗拉伸,用最少的材料造出了负荷力度最大的桥梁,它是望仙桥,上海地区现存在古老的桥梁,也是全国现存唯一一个木肋石板桥的实例。
图片
松江望仙桥
据南宋绍熙四年(1193年)的县志记载:“望仙桥在县东南四百步”,足以证明此桥在南宋前已存在。望仙桥为平桥,桥面用浙江武康石筑成,略呈弧形,其线条十分流畅。在桥墩上部的横梁上有一排圆形榫眼,这是早年安置梁的遗迹,由此可见该桥系属木梁承托的木石结构桥。在桥墩的石梁两头,刻有莲花形图案,极其简练素雅。建园时,在小河近桥处筑了约10平方米的石板平滩,游人可以从桥下欣赏这座历史悠久的古桥。
图片
松江望仙桥
望仙桥南北走向,跨松江古市河。桥面由四块略呈拱形的武隶石条石并铺而成,后中间两块由花岗石替换。两边墩座石砌,横梁出挑两端雕莲花纹。桥面、桥下有多处榫眼。据考证,望仙桥为宋代梁柱式木石结构桥,石板桥面下原有木梁承托,桥面也有木栏杆,今均已无存。
迎祥桥
中国连续简支梁桥的鼻祖
元代迎祥桥始建于元至元年间(1335-1340),是一座青砖、水磨方砖、楠木、青石混合结构的五跨连续简支梁架式桥。作为江南著名的元代桥梁,它不仅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还被当代桥梁专家称为“连续简支”梁桥的鼻祖。
图片
金泽迎祥桥
迎祥桥以长青石块拼成桥柱,为6柱5孔梁式石桥,石柱上架条石为横梁,横梁上密排“千年不朽、万年不腐”的楠木作纵梁,纵梁上铺砌小青砖作桥面,两外侧贴水磨箩底砖,桥身极薄,工艺属全国罕见。
图片
金泽迎祥桥
迎祥桥可以说是非常特别了,桥面上不仅没有设置台阶,两边也未设置护栏,相传是因为元代蒙古族以骑兵著称,经常要骑马过桥,所以才这样设置,不过桥面上每隔一步就有一微微凸起的石块,所以上下桥是绝不会打滑的。据青浦区的资料显示,元代书画家赵孟頫、明代政治家刘伯温、清代状元陆润庠等,都曾为迎祥桥写诗作画。
放生桥
上海现存最大、最长的大型五孔石拱桥
去过朱家角古镇的人,对放生桥一定不陌生。它在古镇的入口处,数十米的大桥横跨漕港,恢弘气派,无愧于“沪上第一桥”的美名。
图片
朱家角放生桥
放生桥始建于明代隆庆五年(1571年),清代嘉庆十七年(1812年)重建。因桥兴市,放生桥在古时承担着通航泄洪、联通两岸的大任。如今一桥之隔,隔出了两岸截然不同的风光。一边是保持着黛瓦白墙原汁原味的“传统江南”,另一边则是演绎着极具上海城市文化特征的“时尚江南”。路过放生桥时,还能遇见美丽的落日。
放生桥薄墩薄拱,曲线柔和。全长72米,高7米,宽5米,是上海地区现存最大、最长的大型五孔石拱桥。此外,桥南北两面台阶合计达122级,这么多级数在江南石拱桥中也属罕见。
图片
朱家角放生桥
桥上的石刻技艺也十分出彩,龙门石上八龙戏珠,栩栩如生,桥顶四角雄狮昂首,形态逼真。桥东建有碑亭,供行人憩息,临水筑以石驳,凿以锁缆孔,为舟楫停泊所用。桥壁柱石上刻有清晰的楹联:“帆影逐归鸿锁住玉山云一片,潮声喧走马平溪珠浦浪千重。”
丰德桥
有桥无河的“旱桥”
宝山罗店镇的集市在早市午市时间是十足热闹的,走过几个弄堂口,沿布长街往里一打转,僻静木楼侧边露出桥的一侧石阶来,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境已生,再往里,意境却戛然而止——有桥无河——这是座“旱桥”。
图片
罗店镇丰德桥
这是丰德桥,原系木桥,建于清代的康熙年间,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改建为石拱桥,时为罗店镇最大环形石桥,该桥系众多乡人捐资修建,故以“丰功伟德”之意取名,桥名刻于桥额上。据《丰德桥碑记》记载,此桥前后共建六七年之久,为“往来要冲”、“一镇桥梁之冠”。桥面原有石栏杆,今已毁。
桥跨老练祁河,后河道被填塞改为道路,这座桥就成了一座旱桥。桥附近的原住民多以“张”姓,他们也喜欢叫这座桥张家桥。
图片
罗店镇丰德桥
如今河道被填了,桥下空间也一度杂乱无章,所幸后为保护古桥进行了环境整治。居民一边怀念戏水的童年,一边又觉得河道被填总体利大于弊。桥下来往电动车、自行车也不在少,反而形成了桥上走人、桥下行车的新默契。
九曲桥
每一弯雕刻一种季节性花朵
上海中心城区现存的4座古桥,分别为豫园的九曲桥(明)、华泾公园的宾贤桥(清)、华阳路街道的香花桥(明、清)以及桃浦镇的绿杨桥(清)。九曲桥无疑是名气最响的一座。
图片
豫园九曲桥
桥取“九曲”之名,不但有曲曲折折、曲径通幽的感觉,更有充满吉祥、尊贵的意境。每年新春,看豫园灯会、走九曲桥是上海人的老习俗了,寓意送走曲折和困难,带来顺利和幸福。
事实上,这座建于清乾隆年间的古桥,最初为木桥,上世纪20年代因城隍庙发生火灾而改为水泥桥。它既有连通湖岸、通行的功能,也是水面上重要的景观。
图片
豫园九曲桥
九曲桥如今的桥面为花岗石板,九曲桥头尾的两块石板上各雕刻一朵荷花,每一弯曲处一块石板上均雕刻一朵季节性花朵,如正月水仙、二月杏花、三月桃花……直到十二月腊梅。
1982年,九曲桥所在的豫园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麟趾桥
上海内河中不多的可通航的古桥
走进青浦区金米村金家村,青浦麟趾桥隐在一片杂草中,桥边除了一个岗亭,百米内不见人家。桥边的地里种些瓜果茄,除了农人和钓鱼者,平时少有人往来。桥两侧有楹联,南联为:“通亿万人往来,遥看彩虹驾水;建百千年功德,正逢鸟鹊迎秋”,北联不可辨认。
图片
青浦麟趾桥
据桥侧碑面介绍,麟趾桥于清康熙年间始建,嘉庆年间重建,为原金家桥镇居民出行的主要通道,也是当时青浦、昆山两县百姓往来的重要通道,2001年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图片
青浦麟趾桥
从工艺水平上看,麟趾桥在上海并不算首屈一指,但它与现代社会的联结似乎已高于不少别的古桥。麟趾桥拱跨11米,高5.4米,跨西大盈江,因此它成为上海内河中不多的可通航的古桥。
但这也一度为这座桥带来危机——2005年,一艘300吨的铁驳船撞上麟趾桥,致拱券变形严重,桥身扭曲,后落架大修;2014年,石桥再次被撞,因此修缮时在石桥两侧加设防撞钢架。后为保护桥梁免受过路船只的碰撞,更好地维护文物,已禁止大型运输船只在麟趾桥下通航。
再往后,桥边居民经历整村搬离,一种在古桥身上颇为常见的悖论在麟趾桥上发生了——它成了一座修缮完好的展览文物,却在无人问津处让自己的历史使命终结,文脉难续。
图文:澎湃新闻 、青浦旅游
作者:邹佳雯、郑浩、万新
友情提示: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
出行牢记“防护四锦囊”:
接种疫苗、会戴口罩、清洁双手、一米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