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还能这样玩?中山这对父子传承非遗有新招

“非遗”还能这样玩?中山这对父子传承非遗有新招
41年前,20岁不到的何湛泉从中山小榄来到佛山,师从陶塑名将劳直学习陶塑瓦脊制作技艺。20世纪80年代,这项技艺百废待兴,这个时候选择它,何湛泉的想法很简单:感觉很有趣。
这是他最初的念头,也是在以后的日子里支持他把陶塑瓦脊制作技艺传承下来、发扬出去的力量。
几十年坚守,广东传统建筑陶塑瓦脊制作技艺被列入中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何湛泉成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也跻身“广东省古建筑十大工匠”之一。目前中山市正在申报包括广东传统建筑陶塑瓦脊制作技艺在内的五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第八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传承,是非遗在当代的一个最大命题。幸运的是,何湛泉的90后儿子何大智,从海外学习视觉艺术后回到家乡,加入以父亲何湛泉为代表性传承人的非遗传承中来,为非遗传承带来了新思路。
图片
何大智和用古法烧制的陶制玩偶。 南方+ 卢子衡 拍摄
古法新用出“爆品”
受到父亲潜移默化的影响,何湛泉的儿子何大智也对陶塑瓦脊制作这项古老的技艺充满好奇。作为一名90后,何大智对“古法新用”有更多的想法。
也是在20岁左右的年纪,2013年,高中毕业后的何大智选择赴澳留学。
“我想走出去看看,学成后一定会回来。”带着这个承诺,何大智踏上了求学之路,在大洋彼岸的悉尼学习视觉艺术,这是他扩展视野的重要时期。2015年,何大智返回家乡中山小榄,为父亲的菊城陶屋注入了新鲜血液,独属于年轻人的那份活脱、开放和专业知识的加持,让他为非遗传承带去了新的可能。
在中山市三乡镇巨龙文博园内,占地约1000平方米的一栋建筑挂着门牌,上写着“菊城陶屋 何湛泉·始创·1983”,这座建筑里收藏着何湛泉从事陶艺以来收藏的珍贵陶器,同时,这里还是何大智赋予非遗古法制作产品以现代、时尚气息的创作天堂。
“在国外学习的三年时间里,我的美学视野、设计思维等都得到提升,回来之后,我心想的是除了学习陶塑瓦脊制作技艺,还要做一些父亲没有做的事情。”何大智说。
图片
采用木柴龙窑烧制的杯子和玩偶。 南方+ 卢子衡 拍摄
在巨龙文博园内的菊城陶屋里,随处可见何大智艺术智慧的成果,他表示在做整个空间设计时候,十分注重艺术氛围感的营造,他认为这样的场所会对年轻人更具吸引力。比如他将老一辈人用来坐的小凳子和楼梯融合起来,上面摆满古法制作的陶器玩偶,还有陶杯、陶凳、陶制花盆等的制作,让陶塑瓦脊制作工艺通过更多样化的形式与世人见面。
“这些玩偶很快就销售出去了,让大家知道陶塑瓦脊制作技艺并不是只能用来制作很古老的东西,还可以用来制作很现代的东西。传统非遗也可以很‘潮’,我们可以通过跨界输出,让大家买到他们喜欢的产品。”谈起自己的想法,戴着鸭舌帽、穿着印花T恤的何大智似乎有说不完的话。
“菊城陶屋”微信公众号、总数超千人的陶艺爱好者组成的微信群是何大智用来推广陶艺制品的主要渠道,菊城陶屋内会经常性举办一些小型展览、文旅活动,“大家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吸引更多同好过来这边。目前,我也在跟成都美术馆等机构在谈合作,未来,我还计划推出基于古法制作产品的自有品牌,把瓦脊跟餐饮、服装设计等结合起来,让更多人了解它。”何大智说。
图片
陶塑瓦脊上的人物栩栩如生。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面对父亲何湛泉这一陶塑瓦脊制作技艺传承的标杆性人物,何大智在充满敬佩的同时,也有自己的想法。
“我父亲的一些想法可能辐射更多的是他那个年龄的人,我则更需要链接新的人群。对于前辈们留下的传统技艺,我觉得要辩证看待,任何东西都有两面性,我要做的就是发现其优点并继续传承。同时也要注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利用好自身知识,让传统技艺能够被保护下来的同时,获得更大的发展。”何大智对自己的想法充满信心,对陶塑瓦脊制作技艺的未来他也充满希望。
守得云开见月明
对于儿子这些创新性想法,何湛泉表示自己非常看重,经常和儿子交流怎么让更多人知道陶塑瓦脊制作技艺这项非遗。
“他的思维、创作方式和我有区别,未来我会和儿子一起探索传统与时尚现代的结合。”何湛泉说。
陶塑瓦脊制作工艺是传统石湾陶塑技艺中的精华部分,它的来源——石湾陶塑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这些年我所坚持的是这项制作工艺传承本身,而不会拘泥于制作出来的作品。”何湛泉说。
与儿子何大智的想法不谋而合,何湛泉也认为利用传统技艺制作符合现代空间使用的陶器是可取的,目前位于中山小榄镇的菊城陶屋每月大概进行2次烧窑,古法烧制的复杂性决定了这些陶器无法实现大规模量产,但是何湛泉认为手工艺人应该有自己的坚持,坚守“匠心”,这种基因的传承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坚持文化自信的重要方式。
图片
位于中山小榄的菊城陶屋每月大概进行2次烧窑,图为龙窑出窑。南方+ 叶志文 拍摄
说着,他顺手拿起桌面上的茶杯,指了一下桌角处摆放的陶制灯盏,“这些都是用传统陶塑瓦脊制作工艺制成的,现在我们所做的东西不会局限于瓦脊,还会做一些生活用品、受邀完成一些指定的作品等,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考虑市场需求,让设计的东西更为大家所需要。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传统技艺制作的陶制品走进寻常百姓家。”何湛泉说。
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中山非遗展示馆内有一个菊城陶屋木柴龙窑烧制创作的作品《孙中山故事人物瓦脊》,这一历时八个月制作出来的作品实现了传统技艺与少年孙中山故事的创新结合。何湛泉认为这一作品就是自己在传承古法过程中寻求创新的体现。
从不懂、到入门、再到做得好,何湛泉对陶塑瓦脊制作技艺传承的认识也在不断更新,“很多故事都可以通过瓦脊这一形式展现,都可以用到这项技术。”何湛泉说。
图片
何湛泉和三彩八宝捧寿圆屏(作品正中的“寿”字纹是他配制的)。 南方+ 卢子衡 拍摄
谈到儿子何大智,何湛泉坚信他可以“青出于蓝胜于蓝”,“我经常跟朋友说,我们两代人做一件事,一定能赢。”
作为从事陶艺40余年的手工艺人、保护非遗传承的主要人物,他还是华南农业大学客座教授,通过更多样化的方式让更多人了解这项非遗。
“非遗传承最重要的因素是人,非遗不简单、非遗人更不简单,有非遗人,才有非遗物。现在国家各级层面都对十分注重非遗等传统文化保护,自己碰上了好时代,相比刚学这门技艺的时候,现在可以说是‘守得云开见月明’了,我相信未来这一技艺能够得到更广泛的运用。”何湛泉说。
【采写】南方日报见习记者 苑世敏
【摄影】卢子衡 叶志文
【视频】卢子衡
【作者】 苑世敏;叶志文;卢子衡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