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企业的月亮与六便士

图片
资本对“抢占先机”的追求,让大多数初创企业都忘记了创造顾客这回事情。很多契合了所谓“风口”的企业,只需要在策划书中对自己的未来进行一番美好的畅想,就可能获得大把融资,然后在市场中闯荡。
借着AlphaGo兴起的国内AI创业企业,就是这种因为资本的追捧而“目无市场”的代表。正如我们在之前的文章中所提到的,整个AI行业中,高学历创始人是标配,大多以技术为导向,而不是以顾客为导向。因为初期有资本的撑腰,以高冷的姿态发展多年,商业化进程极为缓慢。很多企业至今可能都没搞明白,自己的顾客到底是谁。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高学历的创始团队和高门槛的融资要求让整个行业讳莫如深。直到近两年,因为很多企业准备上市,我们才得以通过它们的招股书,对这些神秘的“高帅富”一探究竟。
结果让人有点失望。
综合多家企业的招股书得出的结论是,大多数企业都处于巨额亏损状态。很多企业的商业模式都以卖智慧解决方案为主,不仅很难与具体的应用场景结合起来,而且彼此间还很难形成差异化。
这也导致每家的财报都不好看,所以多家AI企业的上市进程都遭遇了挫折。上市遇挫,加上招股书揭露的财报真相,终于让资本感觉到自己过去的错付,也让企业自己意识到商业化落地的重要性。他们终于肯将那一直高昂着仰望月亮的头颅低下来,想办法去寻找掉落在路边的六便士。
图片
翻看各家AI企业的业务介绍,都绕不开“智慧城市”、“智慧物流”、“智慧交通”和“智慧医疗”等字眼。这些内容看上去确实性感,而且稍微描绘一下,就能画出一个巨大的市场。但是,我们细想一下就会意识到,这不是方案,而是一种目标。对于企业而言,重要的不是这些,而是你有什么产品,如何用这些产品实现上述的这些场景。
企业可以用一些性感的字眼来达到宣传的目的,但是自己千万不能被这些字眼所迷惑。不能老盯着那个幻想出来的巨大市场,却在行动上鲜有作为。毕竟,在市场竞争中,很容易出现望山跑死马的情况。一个拥有美好前景的巨大市场的确是清晰可见的,但距离现在所处的位置却有漫长的距离,如果企业意识不到这一点,盲目行动,就很容易在进入市场之前因为资金难以为继而死掉。
面对趋势和风口的时候,要有成事的态度,而不是停留在妄念层面。创业者首先要有一种初级阶段思维,就是不管前程多么远大,要首先知道我现在在哪里,我所处的真实状态是什么,我的紧迫需要是什么,最重要的是我现在的着手点是什么。
此前这些AI企业的项目,更像是博士生项目。所有人都在考虑实验结果的可能性,却很少有人考虑市场的可行性。他们总觉得只要自己在某个关键技术上实现突破,立马就能引发巨大改变。
我们都知道星火可以燎原,但是常常会忘记从“星火”到“燎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中间是一个多阶段的递进过程。要知道,爱迪生并不是电灯的直接发明者,而是第22次发明电灯的人。在此之前已经有21个人成功实现了将电能转化为光能。但是,有的是发光效率很低,有的是一会发光,一会烧掉了。有的好像各方面都可以,但极其不安全。而爱迪生解决了前人留下的各种问题,使得电灯能够安全且便捷地应用在生活场景中,实现了电灯的商业化落地。
图片
实现商业化落地的关键,就是要将自己的产品和顾客连接起来。德鲁克说过,企业的唯一目的就是创造顾客。创造顾客的方式就是满足顾客的潜在需求,只有企业采取行动满足顾客需求后,顾客才真正存在,市场也才真正诞生,否则,之前所有的需求也仅仅是理论上的需求。
埃里克·莱斯也在《精益创业》中提到,好的创业者从一开始就要习惯于问自己和团队下面四个问题:
1.顾客认同你正在解决的问题就是他们面对的问题吗?
2.如果有解决问题的方法,顾客会为之埋单吗?
3.他们会向我们购买吗?
4.我们能够开发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吗?
企业不应该只是把实验作为一种理论上的探寻,而应该将其看成第一项产品。哪怕是最初级的产品,也不应该让其脱离市场,而是要招募早期使用者,看他们是否愿意用钞票对自己的“实验品”进行投票,并且通过后续的不断改进赢取尽可能多的顾客投票。
对于过去被资本宠坏的AI创业企业而言,改变的第一步是不再去标榜自己的技术有多么领先和炫酷,而是想办法创造真正可被感知的客户价值,努力与顾客产生联系,先让顾客愿意跟自己聊。只有这样,才会有反馈,有数据和市场认知,然后再据此不断迭代,让自己逐步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