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光时刻|花好月圆时,把舞蹈里的梦幻与欢乐送给你!

天涯共此时,与家人亲朋的团圆相聚便胜却人间无数。随着过节方式的丰富,传统佳节也被多元定义,吃着月饼陪伴在你最亲的人身旁,赏着明月问候你最思念的人,‘云过节’隔着屏幕传递情谊……这一切的一切只要真情和祝福常在你我心间就好。
值此中秋佳节,小编带着美好的祝愿,精心为大家送上这组或是唯美、或是梦幻、或是欢乐的舞蹈视频,送给此刻独倚窗前的你,也送给此刻举家合乐的你们。
一、古典女子独舞《春江花月夜》
编导:栗承廉
表演者:陈爱莲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唐人张若需的長诗《春江花月夜》意境空明,想象奇特,语言自然隽永,韵律宛转悠扬,素有“孤篇盖全唐”之誉。
首演于1957年的舞蹈《春江花月夜》勾勒出的中国人心中的良辰美景。舞者衣香鬓影婉约清丽,双手持白色羽扇,将提炼于中国古典舞蹈风格的动作融汇于蹲闻花芬、岸边照影、谛听鸟鸣、学鸟飞翔等造型形态之中,在动律婉约和真情实感中,舞者演绎的一位满怀憧憬的欢脱少女牵动着观众的思绪,创造了一个深沉、寥廓、宁静的境界。舞蹈作品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由静生动,动静结合,开阔辽远空灵。
舞蹈《春江花月夜》的艺术呈现堪称经典,为如何完成从文学到舞蹈的艺术转换上提供了有益启迪。1994年,在“中华民族20世纪舞蹈经典”评比中舞蹈《春江花月夜》获经典作品金像奖。
二、女子独舞《月光》
编舞/表演者:杨丽萍
“印透山河影,照开天地心。” 当圆月对影,舞者身影既如月亮静谧也如流光热烈,舞蹈《月光》为观众带来月光下舞者的内心世界与万千浪漫。
舞蹈艺术作为表达生命哲学的载体,以“月光”与“月中人”相呼应,以人与自然共生的美,焕发源自灵魂深处纯真与神秘。《月光》随着舞台上那束渐明渐亮的光拉开帷幕,一轮圆月皎洁,一丛竹影葱茏,一位身着傣族裙的舞者,垂直向上均匀扭动纤细的身姿,她的双手如“波浪”在身体的前侧“浮动”,投影的舞美设置为舞蹈中独具傣族舞特色的“三道弯”强化了视觉冲击感,在音乐节奏的起伏中,这组如剪影般抽象的肢体律动张弛有度,尽显舞者肢体的柔美和月光的圣洁,让舞中的意境带着大自然洁净的气息,带着万物盎然生长的灵气。
以光影为媒介,通过设置个性化光源与舞者肢体协作创造奇幻造型,用肢体语言表达情感,使现场效果像是观看黑白电影,这种时尚又复古舞蹈表演形式让《月光》里月光中的舞者如梦似幻,表现中国原生态舞蹈的魅力。
三、古典女子独舞《嫦娥》
编导:黄蕾
表演者:王金玉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每逢中秋赏月,人们总愿意相信天上的月宫还住着这位美丽的嫦娥。舞蹈《嫦娥》讲述了月桂树下,嫦娥和后羿的爱情故事,表达对忠贞爱情的守望。
舞蹈在形神兼备中体现古典舞肢体语汇的刚柔并济,在行云流水般的动作起伏中刻画出嫦娥素洁的艺术形象。舞台上,灯光始终暗沉,整个舞蹈在一段孤清绵长的旋律中开始也在同样质感的旋律中结束,渲染出传说中的广寒宫烛影暗淡、桂枝寂寥的景象。这样的舞台设计可见编导的构思与匠心,保持大家印象中对与嫦娥相关联的审美期待。
舞蹈中,舞者气若幽兰,光润婀娜,体迅飞凫,微步飘忽,动无常则,若危若安,若往若还。舞者在“托腮”、“瞭望”、“旋转”、“扫腿”、“原地后踢腿”等表现怅然的肢体动作里诉说。舞蹈的结尾处,舞台上灯光暗场,舞者只留给观众一个倩丽的转身。其实,观众心目中关于嫦娥传说的美感不会因嫦娥与后裔爱情故事结局而冲淡。舞蹈《嫦娥》蕴含的古典东方美,在情感认同上独具情调。
四、群舞《跺月亮》
编导:杨再清
演出单位:贵州三都县打鱼民族学校
苗族歌舞具有古朴、粗犷的气质,生动表达苗族人民真挚纯朴、豁达勇敢的精神面貌。“跺月亮”舞蹈流传时间久、参与人数多,是苗族原生态芦笙舞蹈精品,每逢过年过节、丰收喜庆的日子,苗族男女老少汇聚一堂,吹起芦笙“跺月亮”。
群舞《跺月亮》讲述了崇拜月亮的盖赖苗族祖先在黑暗的夜里吹起了芦笙曲,跺响了脚,唤醒了月亮,是月亮的光芒给予了逃难的苗族带来了光明,获得了新生,战胜了磨难。
一阵芦笙乐曲吹响,舞蹈开场!洒脱活泼的舞蹈《跺月亮》选取了盖赖村芦笙舞蹈的“跺步”特点,舞者脚上动作多、上肢动作少,以腰、膝自然摇动为舞蹈的基本点,双脚按芦笙曲调节奏,双手于两侧稍往外自然摇摆,配上苗风服饰、音乐旋律等,生动表现了令人感佩的独特民族风情文化。舞蹈中跳的是少数民族风情美,更是祖祖辈辈生活在苗族地区的人们心中对美好生活向往。
图片
今夜月明人尽望
祝愿大家快乐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