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十一个真实的人生故事追随理解的暖光

图片
《十一种心碎:痛苦的故事形态学分析》
著者:[美]莱斯莉·贾米森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美国80后作家莱斯莉·贾米森是近年美国非虚构文学领域升起的一颗新星。她以文学笔调和主观视角展开调查写作,在主题上,她独辟蹊径聚焦美国社会乃至全人类的心理现实,探索人性共有之病,同时更进一步,在自己的非虚构写作里糅合了更多的私人经历和难能可贵的女性敏感,被评论家视为“用思想面对自我”的典型,极具个人特色。
贾米森出身书香世家,母亲乔安娜·莱斯莉是营养学家、公共卫生学教授,父亲迪安·贾米森是经济学家、全球卫生研究者、加利福尼亚大学荣休教授,姑姑凯·雷德菲尔德·贾米森则是心理学家、作家,著有《我与躁郁症共处的30年》《天才向左,疯子向右》等。莱斯莉·贾米森曾就读于哈佛大学本科以及艾奥瓦作家工作坊,并在耶鲁大学攻读英语文学博士学位。现任教于哥伦比亚大学艺术学院非虚构高级写作班。
或许是受家庭的影响,贾米森的创作大多直指心灵的救赎。《纽约客》评论,在精神痛苦及其慰藉这一主题上,恐怕没有比她更好的作家。她的文字也在美国图书市场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贾米森的履历颇为丰富,她做过面包师、办公室临时工、旅馆管理员、尼加拉瓜支教教师和医学演员——她认为:“每一段经历都是一个世界,他们还在我的身体里。”
图片
贾米森的第一本小说《杜松子酒柜》,讲述的是两位绝望中挣扎的亲人的故事,入围《洛杉矶时报》2010年度图书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近期出版的《十一种心碎:痛苦的故事形态学分析》是贾米森的成名之作。
在《十一种心碎》里,贾米森既是态度审慎的医生,也是富有同情心的护士。她写下了十一个真实的人生故事,有些似曾相识,但更多的是闻所未闻。她时而以激越的新闻报道体、时而以犀利坦白的回忆体,毫不避讳我们内心的脆弱,又紧紧地追随“理解”的暖光。她极力于解构和突破对于痛苦的认知,文字中饱含哲思与智慧的温度。
《出版家周刊》评论:“这是一场既严苛、又激越的探寻,它不仅在探讨痛苦本身,也在探寻怎么面对痛苦,从而让我们理解彼此,也与我们自己和解……贾米森犀利的文笔探究一切,但又始终保持着同理之心。”
据悉,莱斯利·贾米森的另外两部代表作《在威士忌和墨水的洋流》和《52蓝》也将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近期陆续出版。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孙珺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孙珺
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孙珺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 刘丽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