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科医生告诉你:如何来眼科看病?

看病这事儿,大家说容易的少,说难的多。
大家如果想到到一家知名医院,或者去找一个知名医生看病,那还真不容易。
笔者近期在一家排名全国前五的医院眼科进修,目睹各种“看病难”,因此,今天来写这个文章,希望对大家到大医院眼科看病有些用。
图片
(8:54,医院门诊入口等待人群)
第一难:人好多,排队要好久。
知名医院的门诊,总是热闹非凡。
不论刮风下雨,不论假日节日,在门诊,我们总能看到黑压压的人群,排着长长队伍。
看到这一幕,就会给人以可靠的感觉,觉得自己看病找对地方了。
这里有这么多病人来,医生水平肯定好!
可是,转头一想,又让人万分无奈,什么时候能轮到我看上病啊?
图片
(医院门诊等候检查的病人)
第二难:医院专家多,我们该找谁。
我们在地区级医院看眼睛的问题,挂眼科号就行,可以选择普通号或是专家号。
在一些全国知名医院的眼科,门诊占地就至少一整栋楼,有近百位医生。
这些医生的专业,细分为眼底病内科、眼底病外科、白内障、青光眼、神经眼科、角膜病、屈光手术、眼眶病、泪道疾病、斜视弱视、眼整形等亚专科。
医生的号还分为普通号、专家号、特需专家号或名医号,需要患者自己决定挂谁的号。
普通人该怎么挂号?
我见过一个病人,他视物模糊,当地医院医生给他检查后,发现他有视网膜脱离。
医生建议他到上级医院手术治疗。
他在上级医院挂了一个白内障知名专家的号,等待1小时后就诊。
他不仅没有告知接诊专家自己原有的就诊经历,还把当地医院的检查资料藏的严严实实。
这位白内障专家医师在简单询问了病人的病史并做了眼睛检查后,给病人开具了一系列白内障相关检查。
病人又经历了整整2个多小时的排队检查,才拿到结果,再次回到专家医师处。
医师一看他的检查结果,有视网膜脱离。
他这种情况超出了这位白内障专家的专业手术处理范围,建议病人转诊,找眼底病外科专家医师,预约手术治疗。
这位病人只好毫无收获的离开,重新挂号。
遗憾的是这时候已是中午时间,这家医院3日内的眼底外科专家号早已被人挂完了。
为了看病,他只能再等待三天。
他耽误了时间,主要是不懂,自己该怎么挂号。
我们该怎么挂眼科号呢?
我们需要大概知道自己患的是哪类疾病,才能找到相应的亚专科,在手机或电脑上根据各个医生的简介挂号。
那些医生建议向上级医院转诊的患者,也可以求助于先前治疗的医生,让他给个建议,找哪个医生看病。
这样做,可以避免盲目挂号,少走弯路。
面对专家医师的时候,千万不要隐瞒自己曾经就诊的情况,尽可能清晰简洁地表述自己的病情、就诊经历及治疗需求(是否手术)。
我们要积极提供最近的检查结果给医生,这样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的判断病情、制定治疗方案,避免重复检查,降低自身的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
第三难:专家号“一号难求”。
病人到上级医院就诊,需要辗转火车、汽车才能抵达医院。
如果靠现场挂号,“当天的专家号”基本没有,第二天的也“寥寥无几”,好大夫上的,微信共众号上的知名专家,1-2周内都是满号……
我建议的常规操作是:安排好自己的就诊时间,提前1-2周在手机或电脑网络上预约挂号。
对于一些特别热门的专家,还要瞅准开放挂号时间,拼一把手速和网速,手快有,手慢就无啦。
当然,有一种特殊情况可以开后门:你是这位专家的老病人或术后复查患者,可以在专家出诊的当天,拿既往病历请求这位专家当天的“加号”。
大多数情况下专家均会同意加号,在当天门诊的最后安排加号患者就诊。
第四难:来看一次病不容易,但一次基本看不好病。
许多患者不远千里慕名而来,带了大包小包,扶老携小。
看病过程中,大家总是在等待:等待医生看病,等待排队做各种检查,等各种检查结果……往往会等的人崩溃。
最后,终于看完病可以做治疗或手术了,可是当天基本做不了,需要预约,还得继续回家等。
做完治疗或手术后还要复诊,再重复一遍等待的过程。
Oh,my Gog,help me!
因此,对于一些常见病,我不建议到大医院去看,家门口的县医院就够了,方便啊!
第五难:专家讲话不明白。
关于眼科疾病的名字,一半以上患者表示没听过;另一小半表示听到过、不明白;剩下不到一成的高素质患者表示听说过或百度过,知道一些。
虽然看病的专家用简短、专业、通俗的话交待了病情和治疗方法。但是说的实在是太少,太专业,太简洁了。
看完病,依然有无数的患者还是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得这个病,为什么要这样子治疗,为什么不可以那样子,为什么我就好不起来……那一脸的茫然无措,令旁观者动容。
其实是医生和患者沟通交流的时间太短,患者无法快速接受大量专业信息所致。
这一点造成患者治疗就诊体验感差,满意度低,也是患者对医生不信任的开始。
信任是医疗工作的基础。
医生的工作是向患者提出治疗方案,经过患者同意后实施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手术)。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医生并不能让患者搞明白问题,为什么我会生这个病?为什么要手术,为什么我要这样选择?
医学本身是一门深奥的不断发展学科,很多问题目前没有得到解答。
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每位患者的病情都有其特殊性,同样的药物和手术,可能会出现不一样的结果。
医生和患者是同一条战壕的战友,共同的目标是战胜疾病。
请相信自己的选择,信赖自己的主诊医生。
同时,看病前,也可以利用网络,做好功课。
第六难:病人自己做决定难。
这种情况在特需专家门诊或名医门诊很常见:有些疑难杂症的患者,不知道选择哪一种治疗方法,或治疗上进退两难,求助于“名医”,希望得到更好的解决办法。
专家会给患者分析利弊,给出中肯的建议,但仍需要患者自己做决定。医生为患者做决定是违法的哦,决定权是握在患者手中的。
现代医学虽然有了不小的进步,但仍有不少局限。
没有完美的治疗方案,没有无风险的手术。
有些医生提供的治疗方案,告知的治疗效果,也许并不能让人满意,仍应在了解不治疗的后果后再慎重决定接受或拒绝。
病情会发展,医学行为不可逆转,病人可以犹豫,但不要后悔自己决定。
第七难:病人省钱难。
这其实就是看病贵。
不说花的路费、伙食费,就挂号费、检查费、药费就好几百,加上治疗费或手术费,一次性掏出成千上万的,还一时半会儿的看不到疗效。
不知道有多少人,在私底下吐槽过,医生怎么开这么多检查,这些个没啥用的药,还要做这么贵的手术……
虽说生命无价,但药有价;幸好有医保,不然真舍不得看病。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及时缴纳医保,有病及时就诊,保存好既往的就诊记录和结果,可以有效降低就医成本。
第八难:“白大褂”没人情味
相信很多人都吐嘈过医生和护士的服务态度,出现高频率词汇如下:语气冷冰冰的,态度差,不理人,说话不客气……
每天看着熙熙攘攘的人群,医务工作者也真“心累”。
有位该院的医生戏称:我们就是“搬砖”的,一个病人就像一块砖,天天搬也搬不完,每天上班都要拼尽全力,不搬完不许收工!
在这种高强度工作下,医生、护士们说话越发“简洁”,语速逐渐加快,服务态度变得“生硬,不客气”,各种都按“流程”来办,没有“通融”,凡事敢冒头干扰正常秩序的,绝对会遭来“怒目”和“训斥”……
图片
百年前的医患关系
凡此种种不如意。给患者和医生造成巨大压力和不快,带来更多的医疗纷争:关于服务态度,关于检查项目,关于操作技术…
我由衷的希望医患之间可以互相体谅,携手共进,战胜更多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