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现代教育报》|郑丹娜:感谢你陪伴我从青年教师成长为全国优秀班主任

1991年,《现代教育报》的前身
《北京教育报》正式诞生
2021年,《现代教育报》迎来而立之年
在这值得纪念的日子里
与大家一起分享这份喜悦与荣光
图片
自2021年8月本报发布“我与《现代教育报》”征文启事以来,我们收到了广大读者朋友们大量来稿。我们将陆续选登部分来稿,与大家共忆30年相伴岁月,分享彼此相守的喜悦与荣光。
图片
郑丹娜
北京市朝阳区垂杨柳中心小学党总支书记
正高级教师
2003年“非典”时期,我和学生封闭在家,我除了每天用电话跟每个孩子一一交流,还用邮箱每日给每个孩子发送我亲手编制的“导学单”,并一一私信给每个孩子回复“悄悄话”。对于那个互联网还不发达的时代,家里还在用电话拨号上网,网速很慢又极不稳定,我是白天编写“导学单”、回复学生“悄悄话”,深夜网速稳定时完成网络发送。几个月的坚持,这些二年级的学生们在“导学单”的指导下自学能力突飞猛进,而我的耐心和负责,也愈加赢得了家长和学生们的信赖与爱戴。
复课后,很多家长纷纷向学校发来感谢信,恰逢《现代教育报》采访学校“非典”时期的教学,校领导把我班的情况向记者推荐,记者非常感兴趣,将我们班“非典”时期的教育故事以《非典“非点”》为题目进行报道。特殊时期特殊的指导,这本是我这个老师应该做的,而家长的认可、学校的赞誉、报纸的宣传报道给了我莫大的鼓励。
2006年,我被评为“北京市十佳班主任”,一名普通教师获此殊荣我既兴奋更感到压力。大约9月中旬的一天,学校领导告诉我一位《现代教育报》的记者在校长室等我采访。新学期的工作格外繁忙,那天忙完课程,又安排学生午餐,还有记者采访,我实在有点不知所措。
趁学生午休的时间,我和记者一边吃午餐一边聊,记者主要围绕着我和学生的“悄悄话”、我们班级的“心情晴雨表”了解了这些做法的初衷,又突然发现我饭盒里的鸡肉一点没动,她好奇地问我为什么不吃鸡肉?我很不好意思,只得如实讲述了小时候旁听了一次妈妈和同事聊天,说起鸡皮的样子影响她从小不吃鸡肉,妈妈的一番话却使一旁本来就不爱吃鸡肉的我更加拒绝鸡肉。讲了这段经历,我和记者都很感慨原生家庭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不久,《现代教育报》登载了记者对我的采访,还插入了“不吃鸡肉的郑丹娜”作为花絮,其实这之前不吃鸡肉是我的秘密,而这次采访使我敢于直面不吃鸡肉的事实,也更好的反思外界环境对孩子成长的影响,从而更加明确了“不忘却童年”的教育原则。
2013年,《现代教育报》主编邀约我在报纸上开设“悄悄话”专栏,挑选出有代表性的悄悄话,让家长也能了解到孩子在成长中可能遇到的困惑和烦恼,我欣然接受,每周在悄悄话中挑选并编辑整理发给编辑。此后,报纸先后刊登了《请不要这样说》《我没有骗人》《敲击孩子的心灵之门》等十几篇悄悄话,既促使了我对学生成长烦恼的反思,又启迪了我对家庭教育的研究。
2014年,我开始担任学校副校长,开展家校共育活动、创办学校传统文化教育基地———“杨柳书院”、开设班主任工作室,《现代教育报》先后报道过学校和我工作室的多种活动及我对教育热点问题的很多反思。
从2003年与《现代教育报》结缘到现在近二十年,《现代教育报》伴随我的成长,引导我深度关注教育现象,不断沉淀教育智慧,积极反思学生成长,陪伴我从青涩的青年教师成长为全国优秀班主任、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北京市特级教师。
一份报纸、一纸芳华,她何止陪伴了我一个人的成长。她在白纸黑字间激励了无数首都教师的成长,她在散发油墨的芬芳中见证着首都教育的发展。
喜逢《现代教育报》三十而立,衷心祝福她越办越红火、兴旺!
编辑:何文洁
美编:刘志军
编审:郝彬
终审:王宇 苏金柱 鲍丹禾
关注教育的人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