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遍全网的“阴阳怪气文学”是什么梗?

第3308期文化产业评论
如今,阴阳怪气作为一种沟通文学在网上异军突起,已成为一种互联网冲浪显学。阴阳怪气的核心是打压与否定,形式是有话不直说、绕弯骂人,说话意思常有表面和深层两种含义。年轻人热衷于这种表达的浅层原因在于网络举报机制的健全以及低门槛的准入,深层原因在于这种话语体系是青年亚文化对主流文化的对抗。阴阳怪气这种表达虽然一定程度增加了对话的趣味性、强化了批驳的深刻性,展现了中华语言的博大精深,但也助长了网络环境中的戾气,增加了沟通的屏障,因而在戏谑与批驳之余,我们也必须把握网络玩梗、阴阳怪气的“度”,特别是把握阴阳怪气的使用语境和频度。
作者| 陈爽、栀晞(文化产业评论作者团;三川汇文旅体研究院研究员)
编辑| 彭晓仪
来源| 文化产业评论
正文共计4982字 | 预计阅读时间13分钟
近日,大火的家庭情感剧《乔家的儿女》完结。看完剧后,想必大家对剧中乔家父子一定印象深刻,特别是他们那独特的说法语调,称其一句“阴阳怪气界大师”也不为过。
乔一成骂妹妹时说道,“你毕业补考万一不合格,那就是一辈子小学生,青春永驻,好得很。”我也是刚知道“青春永驻”这词居然还能这么用!
图片
乔一成的父亲乔祖望在评价女儿乔四美谈恋爱时又说道,“那也叫谈恋爱啊,总共才见了三面,我见隔壁野狗的次数都比你们见得多。”
图片
什么叫做一本正经地怼人,看看乔一成和乔祖望这对“乔怼怼”父子就知道了!
图片
此外,网络上还流传着一些弯弯绕绕的阴阳怪气语,看上去是一个意思,实际上又是另外的意思,非得让人琢磨一通或是了解特定套路才能get其意。
阳语:全世界的丑都被你承包了吗?
阴语:你丑的天下无敌。
阳语:你真的是上帝造人的草稿。
阴语:你这人真差劲。
阳语:和你接触的时间越长,我就越喜欢狗。
阴语:和你相处,还不如跟狗一起玩。
……
图片
而针对以上这些话术,人们将其命名为“阴阳语”,明明说话不带什么脏字,但却暗露杀气,还真是怼人于无形。这么看来,阴阳怪气文学,还真有点意思呢!
今天,你阴阳怪气了吗?
“阴阳怪气”,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人的态度怪癖,说法常含讥讽意味,从侧面或反面说一些辛辣嘲讽的话语。知名剧作家曹禺《北京人》第二幕台词中就提到,“他们哪一个是想顺我的心?哪一个不是阴阳怪气?”
要说阴阳怪气,《红楼梦》中的林妹妹可算是一把好手。
黛玉语录:
“我给你的那个荷包,你也给她们了?你明儿再想要我的东西,可不能了。”
“我来的不巧,早知他来,我就不来了。”
“比不得宝姑娘,什么金什么玉的,我们不过是个草木之人罢了。”
……
配上BGM和黛玉的说话神情、语气,林妹妹不愧是阴阳怪气界的小公主啊。
还有《情深深雨濛濛》中的雪姨,她凭借其阴阳怪气的语调也成功在表情包界占有一席之地。
图片
而如今,阴阳怪气更成为一种互联网冲浪显学。
简单来说,阴阳怪气的核心是打压与否定,形式是有话不直说、绕弯骂人,说话意思常分为表面和深层两种意思。
从豆瓣上的「说话就要阴阳怪气」小组,到这两年脱口秀中的讽刺段子,在社交网络上,阴阳怪气堪称当下最广为流传的社交用语传染病。
图片
豆瓣小组内的讨论多集中在阴阳怪气地怼人上,比如自己在生活、工作上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情需要发泄或隐晦地表达对对方的不满。
图片
网络上大家常用的阴阳怪气表达主要有文字和表情包,如“呵呵”原本是类似“哈哈”的表达心情的词语,但在后来的适用语境中竟不自觉地加上了讽刺语气,看这上扬的嘴角加上略带疲倦的神情,无情地射出两股不屑的目光,不愧是老阴阳人必备表情包。
图片
“呵呵”加上死亡微笑的表情更是一绝。比如下面这个表情,很多年纪大一些的人认为这是一个表示友好的微笑,但在当下的网络语境中,这个表情被大家称为死亡微笑,让人瘆得慌。
图片
再比如大家都喜欢用的“狗头”表情包,聊天时加上狗头,就能表明自己是在开玩笑,在网络上讽刺或调侃时,狗头标志也能帮助大家识别友军避免误伤。
图片
最后,来自灵魂的拷问,今天你有好好说话了吗?
当代年轻人为何热衷于阴阳怪气?
宋代青原惟信禅师曾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
如今年轻人的“沟通文学”正处于见字不是字,见表情不是表情,见啥都阴阳怪气的阶段。
图片
这种年轻人自我表达的亚文化风潮卷席了互联网大地,年轻人似乎十分青睐这类反主流式的沟通文学和个性化的话语表达。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年轻人为什么热衷于这种表达?
从浅层原因来看,首先是网络举报机制的健全,越来越严格的网络屏蔽系统,使得人们不能在网上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一些露骨的、粗俗的表达很容易就被举报或被屏蔽。
图片
而且年轻人大多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太直白的表达会失了教养,就像那些大文豪想要骂人从来都是“口吐芬芳”,而不是出口成脏,“我们既要表达不满,又不能失了礼貌和教养,yygq(阴阳怪气)就满足了现代人的需求。”
图片
另外,阴阳怪气这类表达没什么门槛,几乎一学就会,而且有种魔力,会越用越上瘾,再加上网络媒介的助推,很快就成为了一种流行语,传播开来。
学会阴阳怪气,成为“阴阳人”,只要以下学会三招中的任一招,就能怼遍天下,轻轻松松走上“阴阳人”巅峰。
一是加字换字。我们离“阴阳人”往往只有一个字的差距。
试着在每一句话的后面加上“呢”“呀”“啊”等感叹词,阴阳味儿瞬间铺满屏幕。
是的呀
好的呢
可以呀
再见呢
这你都知道呢
......
原本加上这些感叹词是想显得更亲切,但是在青年亚文化表达语境下,这些回复多了会呈令人窒息的感觉,如今真是见呢不是“呢”,见呀不是“呀”!
再就是换词,将“你”换成“您”“宁”。“您说的都对”“宁真行”“请问宁有事吗”......话语的杀伤力一下就起来了。
图片
二是重复或反问。重复对方的话或者在别人洋洋洒洒倾诉了一番后,回复一句“就这?”,友谊的小船立马就翻!
图片
今天火锅真好吃
——好吃?
我终于解放了,我的稿子写完了!
——就这?
……
三是善用表情。从前,世界很简单,emoji表情也仅仅是表情;而现在,emoji表情忽然多了很多复杂的含义
图片
“表情+文字”的配方,将阴阳怪气又上升了一个段位。因为表面看起来就是很友好呀,但是接收者就像是吞了一根大鱼刺,咽不下也吐不出。
图片
还有一些阴阳怪气的表情包,大有“此处无声胜有声”的作用。
图片
而从深层原因来看,话语是文化的外在表达,因此,从本质上来说,这种话语属于青年亚文化,是对主流文化的对抗。
图片
但是这种对抗已不再是因对主流文化的强烈对立而生(比如披头士、黑色青年、垮掉的一代等),而更像是一种“自说自话”的圈地自萌。阴阳怪气的网络语言兴起可以归结于“怼”文化的兴起,“怼”本意是怨恨,表示不满和抵触,是一种反抗的方式,是人们在面对生活压力愈发严重的情况下的一个情绪释放出口。
相对而言,年轻群体在社会的权利分配场域中往往处于弱势状态,是被规制的一方,虽然他们有很多不满情绪,也不能光明正大地表达,但是他们又是个性的、张扬的。
图片
对年轻群体而言,阴阳怪气这类话语体系能更好地表情达意,而且具有消解传统、解构权威的意义,在“中规中矩”的文字中传递“反讽”的意味,阴阳怪气是他们“礼貌表达不满、宣泄情绪”的隐形文本反抗,从而达到自娱自乐,再借助传播引起群体内的狂欢。
但对有些年轻人而言,阴阳怪气也不是为了表达不满,而仅仅是一种沟通形式,因为直来直去的交流方式既不时尚也不符合语境,正常的沟通方式太过平常且有距离感,朋友之间的沟通通常是一种“互损”的方式,这有别于主流表达方式,具有戏精的味道,处理得当确实能增进感情。
阴阳怪气,还能不能好好说话?
对比丧文化和佛系文化,阴阳怪气同样也属于青年亚文化,但其表达方式更为隐晦,需要有特定的理解语境和知识才能理解语句中阴阳两层含义,因而也形成了一定的文化圈层。
综合来看,阴阳怪气学的出现通过戏谑与暗讽的方式构建了其自身独特的编码与解码体系,通过隐藏的方式优雅平和地表达自己的不满,不露声色地怼人反而更能达到反叛的效果。
对于阴阳怪气这类语言表达的评价,大都褒贬不一,莫衷一是。文化产业评论(ID:whcypl)认为,我们对这一亚文化现象应当持批判态度。
一方面,阴阳怪气语作为讽刺语言的一种,同样也具有深厚的文化基础。它们来源于人们的生产生活,也满足了人们的创作、共享需要,比起直白的表达,阴阳语所包含的情感更加充沛,也使得批驳更加深刻。
鲁迅先生在创作时就总爱用上一些反语加深讽刺与讥诮,比如在《藤野先生》一文中他指出清国留学生的大辫子“实在标致极了”,讽刺他们不学无术的丑态,在《纪念刘和珍君》一文中写道,“中国军人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惩创学生的武功”,“伟绩”“武功”同样是正话反说,揭露了反动派的凶残面貌。
图片
而除了在文学领域,这种表达方式还通过网络发酵进一步拓展了使用语境。比如前段时间火爆网络的“甲里甲气”“乙里乙气”,同样是融合了阴阳怪气的精髓,巧妙把握了打工人在工作场所中甲方乙方的相处场景,创作出一系列甲言甲语、乙言乙语,这些新词也收获了大批打工人的共鸣与传播。
图片
但另一方面,当下的阴阳怪气学多是通过网络上某些人的创作来引入阴阳怪气新词,或是搬运名人此前的怼人话语来丰富自身话语体系。
比如路人嘲讽安徒生脑袋上的算是帽子吗,安徒生回应道,你帽子下的是什么?算是脑子吗?;莎士比亚说道,我想啐你,又怕玷污了我的唾沫。
而剩下的诸多网友则疯狂搬运这些词来重复说明,其自身的原创性其实很少,本质上是通过复制固定话术来反讽,正如复读机一样无限重复简单的话语,就像“yyds”等语言的泛滥挤压了我们原有语言的生存空间,在提笔忘字之后,我们这代人也逐渐陷入失语焦虑。
图片
同时,不可否认的是,虽然一定的调侃增加了对话的趣味性,但阴阳怪气学也的确助长了网络环境中的戾气,一味以阴阳怪气的表达来回应对方也会降低对话效率,容易令人误解。
图片
此外,也不乏有利用阴阳怪气学的玩笑伪装自身戾气的行为,过度的阴阳怪气也会被当做感情破裂或恶意挑起争吵的暗示。
图片
图片
因此,在戏谑与批驳之余,我们也必须把握网络玩梗、阴阳怪气的“度”,特别是把握阴阳怪气的使用语境和频度。
玩梗可以有,但一味重复阴阳怪气的话术不仅不免会有沦为复读机的尴尬,也可能会让谈话的对方感到心理不适,容易挑起争吵,让别人想要“磨刀霍霍”。
图片
结语
如今,互联网助长了当代年轻人的个性化语言表达,其沟通方式越来越多元化,网络流行语层出不穷。对于这种网络流行表达,应当持有批判态度,我们的社会是具有包容性的,允许有多元化的声音存在。另外,互联网是易于遗忘的,流行之所以称之为流行,是因为其有效期只有一段时间,有的网络话语火了,也总有些被遗忘,不必执着于某一流行语,重要的是谨防这些话语的频繁使用导致的不良风气,侵蚀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因此说到底还是一个“度”的把握以及如何积极引导的问题。
参考文章:
1.《有文化的人都是怎么骂人的(怼人金句)》
2.《亚文化丨从互联网大厂到网络红人,网络交锋“阴阳怪气”请了解下》
3.《阴阳怪气,为什么成了当下最流行的社交用语传染病?》
4.《引号表示反语的句子》
5.《浅谈讽刺语言中的文化底蕴——评》
话题互动
您对阴阳怪气文学有何看法?
欢迎在留言区发表您的观点